財經企管

鼎泰豐傳奇
優惠價
85
$255

鼎泰豐傳奇

$300

書籍介紹

這是一本關於小籠包的故事。

小籠包?不稀奇,中國不管哪一省人都會做包子。

沒錯,但是能把小籠包做到聲名大噪,成為自創的「獨門品牌」,並且名震日本東瀛的,數來數去只有台灣的「鼎泰豐」。

在「鼎泰豐」第二代的傳承之下,徹底將小籠包發揚光大,儼然成為一種飲食文化的藝術。

鼎泰豐的師傅們靠著粗糙的雙手,勤奮地捏出一個一個渾然有致的小籠包,也捏出一個旁人無法替代的「小籠包王國」,更創造了這塊金字招牌背後的傳奇。


行行出狀元──「鼎泰豐」引人入勝的故事 高希均 
喜見《鼎泰豐傳奇》出版 飯田一喜
既熟悉又陌生的味道 王梅

第一章  小籠包革命
第二章  賣油郎的春天
第三章  阿標總管的秘方
第四章  老闆,請你躲起來!
第五章  阿發師傅搬新家
第六章  你在鼎泰豐搭伙?
第七章  金雞為何不下蛋?
第八章  佐野先生的願望
第九章  九十分師傅
第十章  鶴屋之光
第十一章 香田晉之旅
第十二章 前進上海

行行出狀元──「鼎泰豐」引人入勝的故事

高希均

教了三十四年書之後不再教書時,朋友問:「有沒有一些失落感?」我坦率地說:「本來有些擔心缺少『知音』的孤獨;但是沒有想到,因為參與選書的策劃,反而得到了更多的知音。當一本好書出版後,從廣大讀者那裡得到的共鳴,居然可以千百倍於做老師的感受。」

借用流行的管理術語,我的「新運作」模式,是走出了孤芳自賞的象牙塔,走進了人人可以親近的出版界;接觸面也從為數有限相識的學生,擴散到了無處不在的讀者。不久前在美國大峽谷的懸崖上遇到一位年輕的台灣留學生。他告訴我:「我看過你們天下文化出版的很多好書!」我當時興奮得幾乎滑下深谷。

《鼎泰豐傳奇》就是我參與策劃的一本書。我多麼希望人生的桂冠不要只讓那些高學位、高家世、高科技的人所獨佔,這正是這樣一本引人入勝的書。

如果平凡如鼎泰豐父子,都可以變成「狀元」;那麼,平凡如你我,也就燃起了「他們能,我也能」的希望。現在讓我們平靜地一起來細讀「鼎泰豐」這個奇特的故事。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先人的古訓得到了現代的例證。

在一個高科技產品與創新的世界中,大家立刻想到的現代狀元是:美國微軟的比爾‧蓋茲、亞馬遜的貝佐斯、雅虎的楊致遠;台灣台積電的張忠謀、聯電的曹興誠、宏碁的施振榮。

如果我們沈思片刻,回歸到日常生活中,大家仍然離不開人間煙火中的食衣住行育樂。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西方的─尤其美國的─育樂、藝術、舞蹈、電影到速食,確實改變了東方的生活方式。有人稱之謂「文化侵略」,有人稱之謂「東西融合」,我稱之謂消費者的「自由選擇」(free to choose)。

目前美國的高科技公司傲視世界,美國速食店的龍頭麥當勞也獨步全球。在台灣這個島上,在台北這個城裡,我們似乎只剩下一件秘密武器,可以對抗。打贏這場仗的不是新竹園區的高科技公司─雖然他們已逐漸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是在信義路上,一個不到兩百坪的四層樓舊式建築中,以小籠包聞名中外的「鼎泰豐」。

一位山西出生,隻身來台的小伙子,先是到處送油為生,然後廣結善緣,忠厚持家,娶了一個客家的賢內助,生了五個孩子,全家同心打拚,以小籠包為核心產品,開創了一片天下。這就是台灣經濟奇蹟中中小企業創業的一個縮影。

朋友間一提到「鼎泰豐」,立刻引起兩個極端的聯想,一是排隊的人太多,不想去;一是點心太好吃,又想去。

我的童年在江南長大,吃小籠包是生活中的一部份。近年來再回到上海、蘇州、杭州等地品嚐風味小吃時,最好的小籠包仍然屬於台北的「鼎泰豐」。在那裡我招待過來自大陸的方勵之、余秋雨等先生,他們也都驚喜地讚不絕口。

近年來好幾次與七十多歲楊老先生及他的長子紀華談起,應當要把他們創業的故事與大家分享。他們一再謙虛地說:「沒什麼好寫,不值得你們來出書。」今年春天終於說服了他們。

他們的成功故事自認很平凡,平凡得可以說「就是注重每一個細節」;他們的成功故事事實上不平凡,不平凡得已把小籠包「從手工品提升到藝術品」。

我們《遠見雜誌》的資深撰述王梅小姐以生動的文筆,深入的採訪,不僅在台北,也遠赴東京與上海,提供了揚名海外鼎泰豐的第一手觀察。王梅寫下了這幾句話:「日本有一群年輕的小籠包料理師傅,他們共同的心聲:小籠包不僅是技術,更是藝術。」

她在「前進上海」一章上又寫著:「…比起上海那些百年老店,個個不是創設於道光,就是咸豐、光緒,鼎泰豐不過是一個年紀尚輕、道地的台灣自創品牌,但它卻成功地跨越了歷史的鴻溝,進而揚名異域。」

如果「永和豆漿」都散見於大江南北,「鼎泰豐」當然更應當普設於海內外。

余秋雨曾經形容上海人「有一種冷靜中的容忍和容忍中的冷靜」。對那些每天要擠進鼎泰豐的台北人來說,擠進去前,有一股「渴望中的滿足」;吃完點心出門以後,又立刻湧起「滿足中的渴望」。

高科技產品隨時有被淘汰的風險,但是誰能超越鼎泰豐的小籠包?誰能替代鼎泰豐的江南點心?鼎泰豐以最細緻的手藝及人性化的品管,擁有了獨一無二的優勢、無可替代的生命週期,以及從不需要靠廣宣而揚名中外。

這就是「鼎泰豐」楊氏父子創業的傳奇。


既熟悉又陌生的味道

王梅

從今年夏天以來,我的腦袋裡面每天只想著一件事:小籠包。

七月某天,高希均教授很興奮地告訴我,他有一個很棒的題目讓我去寫書,就是這間鼎鼎大名的餐館─鼎泰豐。高教授囑咐我,這是「天下文化」今年度的重點書之一,希望我能夠發揮最高「戰力」,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任務。

接到這個指示,我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對一個寫作的人來說,得到一個好的題材下筆是非常過癮的事;憂的是,要在短短不到五個月採訪並寫完一本傳記,卻是我從來沒有過的經驗。

「鼎泰豐」對我而言,既熟悉又陌生。我從小在台北市東門信義路一帶長大,念書、做事,大都不脫這一帶的範圍,「鼎泰豐」的招牌是自我年少以來,就一直存在的印象;但我每次經過「鼎泰豐」,幾乎都是過門不入,因為實在是被它門口洶湧的人潮,嚇得只好遠遠走避。老實說,過去這麼多年,我曾經走進「鼎泰豐」吃小籠包的次數,不必用五根手指頭就能數得出來。

在台北,「鼎泰豐」是一個奇景,它已成為許多中外食客「朝聖」的據點。我每天看著店門口萬頭鑽動的畫面,倒覺得有點類似善男信女蜂擁進入香火鼎盛的龍山寺。這麼比喻也許不一定恰當,但我心裡總是納悶:「到底是什麼人間美味?值得大家這麼瘋狂嗎?」

為了寫這本書,我進鼎泰豐吃小籠包的次數突然多了起來,用五根手指頭來來回回要數好幾遍。我一向不懂吃,但自從吃多了鼎泰豐的小籠包之後,發覺自己對「吃」這件事變得挑剔起來,尤其不能忍受吃到別家做得很差的包子。自此,我才恍然大悟,門口那些食客為什麼甘願忍受排隊之苦,或許只是為了等待吃一客包子。因為,它實在是好吃。

於是,我心裡就有一個想法:如果說,許多人帶著朝聖的心情來鼎泰豐參拜,那麼,一定有為數更多的人懾於它的威名,不敢靠近。只要一想到要排那麼長的隊伍,打死不幹!換句話說,它流失的客人可能遠遠超過來店的客人。或許,這也算是另一種「盛名之累」吧!

動手寫「鼎泰豐」這樣的一本書,很容易,也很難。

過程中最感痛快淋漓的地方,就是接觸到這群平凡的小人物,深入挖掘發生在他們周遭的故事。我從事新聞工作這麼多年來,深感社會上充滿各種歌功頌德的訊息,標榜誰的成就高,誰的事業大,但人生的桂冠不見得是屬於這些外表看起來「功成名就」的人,而是歸於每天實實在在、用力生活的這群小人物身上。

有天晚上,陪著鼎泰豐一起打烊,看到店裡員工快樂賣力工作的模樣,經過一整天十四、五個小時的戰鬥,渾身仍是那麼有活力,還有人高興地唱著歌,我突然覺得很感動,心中對他們充滿無限的敬意。

這些員工的背後,沒有顯赫的學歷,沒有博士、碩士,也沒有人出國喝過洋墨水,很多都是高中、國中畢業,甚至只有國小程度,但他們好像對工作沒什麼怨言,對人生也沒什麼懷疑,從早到晚就是無怨無悔地認真打拚。不像我們這些受過高等教育的白領階級,動不動就問:「為什麼?」好像對生活總是有諸多不滿。

而寫鼎泰豐最困難的地方,就是沒有人可以指引方向,筆下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必須靠自己從頭一件一件去問起。

我想起第一次接觸,小老闆紀華不經意地潑了我一頭冷水:「我看沒什麼好寫吧,大概兩個鐘頭就講完了!」

我不服氣,半開玩笑地告訴他:「我們走著瞧!」

其實,講這句話的時候,我自己連一點把握也沒有。九月下旬赴日本採訪的途中,心裡還在七上八下:「是啊,到底要寫些什麼呢?」眼看距離交稿日期愈來愈迫近,卻茫無頭緒。

從名古屋折返東京的新幹線上,我掏出筆記本,大致勾勒出這本書的大綱,然後轉身問坐在旁邊的紀華:「你是不是對我寫這本書沒什麼信心?」

大概沒料到我會這麼單刀直入地問他,紀華足足愣了三秒鐘,回答說:「不會啊!」紀華隨即又補充說道:「但我想如果妳的工作時間再充裕一點,可以對我們更瞭解,應該會寫得更深入些。」

「儘管放心吧,你遇到的人是個高手,保證又快又好!」我帶點自吹自擂。

「喔!」紀華半信半疑地看了我一眼。

話說出之後,我馬上為自己的誇大感到後悔。因為,那句話不知到底是說給他聽的,還是用來安慰自己的。我想起在鼎泰豐的店裡看師傅們做小籠包,總是經過一番精雕細琢才端上桌,難怪紀華會對我寫這本書有疑慮。

聽到我吹噓,紀華也丟過來一句話:「我朋友說,要我不必操心,因為記者都很會『蓋』。」

我笑了起來。拜託,我可不希望別人認為我這本《鼎泰豐傳奇》是用「蓋」(吹牛)出來的,而是經過我辛辛苦苦、一磚一瓦「蓋」(建造)起來的。

總算不負使命,在最後的截稿前夕,這本書終於被我「蓋」起來了!回顧這段時日,為了保持最佳寫作狀態,謝絕一切外務,全日坐鎮在電腦前面「絞腦」,就連平日最喜愛的有氧運動也幾乎荒廢了!

感謝和我一起工作的伙伴們:岱蘭、碧芬、靜婕、美智、議文、希如、祥芸、彥傑、王品……以及其他被我疏漏沒有列名的人,因為靠著大家通力合作,充分發揮了最佳戰力和最高效率,才能將這本《鼎泰豐傳奇》順利誕生。我相信大夥的那股拚勁,絕對不會輸給鼎泰豐那群小籠包師傅。

寫完這本書,我大概又會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吃不到鼎泰豐的小籠包了,鼎泰豐會像從前一樣,變得既熟悉又陌生。

原因很簡單,還是那句老話:「上門怕排隊。」其實,經過幾個月的相處,店裡的人都已經很熟了,我大可搖搖擺擺地走進去,也不會有人攔阻,但我擔心背後被人批評「搞特權」。天啊!吃個包子也要揹負這麼大的「罪名」,真是天人交戰。

寫到這裡,飢腸轆轆,已過了吃飯時間。真的好想一嚐那「既熟悉又陌生」的味道。

二○○○年十二月十二日寫於天下文化

王梅 作者

王梅,資深新聞記者,文化大學新聞系畢業,曾任僑委會華僑通訊社、遠見雜誌、自立早報、中國時報等傳播媒體,現任天下遠見出版公司資深撰述,專事寫作。另著有:《老男人與老男孩》、《火與冰的行走--王俠軍的剔透之路》、《該生素質太差--孫大偉的成績單》、《生活在工場》、《鼎泰豐傳奇》、《小白球大智慧》、《家家鍋裡有隻雞》、《勇敢去敲老闆的門》等書(以上均由天下文化出版公司出版)。


2000/12/28

BCB222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789576217876

300

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