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這是第一本揭露創投幕後觀點的著作,對創投業的真正運作方式,提出真實又有洞察力的全貌報導,描繪了參與投資快速變遷的高科技公司時,所面臨的種種令人振奮之事和複雜性,還清楚地分析出這場有著最大賭注和真正獲利的賽局背後的策略和規則。
推薦序 開創投資的新境界 劉宇環
前言 風險資本家的故事
第一部份 進入創投世界
第一章 沙丘路的規則
第二章 別人的錢
第三章 基金推銷員
第二部份 成功創投的九大投資法則
第四章 誰才能創業成功
第五章 要有正確的判斷
第六章 捲起袖子親自參與
第七章 宏觀的專業知識
第八章 鋼鐵的決心
第九章 變色龍的特質
第十章 吸引眾人注目的技能
第十一章 分散投資組合
第十二章 勇於冒險
結論 複合型創投家
謝詞
風險資本的故事
傑佛瑞.日格蒙
二○○○年七月,美國中央情報局(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於沙丘路(Sand Hill Road)二四四○號開張營業。沙丘路是一條繁忙的交通幹線,沿著聖塔克魯茲山脈(Santa Cruz Mountains)外圍的山丘向東北延伸,先是穿過低樓層的辦公建築區,經過一座雄偉的聖公會教堂(Episcopal church),然後繞過雪蘭購物中心(Sharon Shopping Center),向前延伸至郊區公寓住宅區,然後連接到高級的史丹福大型購物中心,最後終止於卡密諾區(El Camino Real),這就是加州矽谷最繁忙的中心幹道。
位於沙丘路二四四○號的套房,現在是中央情報局In-Q-Tel公司的總部,In-Q-Tel這個名稱是「intelligence」(情報)這個字和007系列小說中的人物:Q先生,所組合而成的時髦混合名詞。在伊恩‧福萊明(Ian Fleming)所撰寫的007系列小說中,Q先生是個奇才,專門為龐德提供神祕的高科技小玩意,總能讓龐德順利擊退歹徒。中央情報局透過In-Q-Tel這個分支機構來參與創投投資:專門投資高科技小玩意,並冀望這些小玩意能協助中央情報局制伏歹徒。
In-Q-Tel的總投資基金高達三千四百萬美元,希望投資幾家研發高科技的小型新公司,發展符合中央情報局需求的先進科技。In-Q-Tel投入資本,換得投資標的公司的部分股權,成為這些公司的所有人之一;同時,In-Q-Tel會在管理上提供建議給新創公司,以確保每一個創意都能發展成為真正的事業。你瞧,中央情報局不僅想研發新的間諜監視科技,還希望能回收投資成本,最好在出脫持股時,更能獲得一筆可觀的投資報酬。
創意滿懷,挑戰主流
這種做法並不新奇,不過是仿照沙丘路、加州蒙洛公園市(Menlo Park)及整個矽谷區行之有年的模式。這股稱為創投投資的風潮,正持續席捲全美。事實上,暫且不管In-Q-Tel的投資資本,是來自情報機構金庫這樣的特殊性;也暫且忘記所有接受In-Q-Tel投資的創業者,他們的間接合夥人就是美國聯邦政府(這種情況讓某些崇尚自由思考的企業創辦人躊躇不前);最後,也請暫且忘記所有接受政府資助的企業,最終將擺脫不了各方針對享受優惠的人士及官方所支持的概念,完全由政治角度出發的種種考量。如果不去追究為什麼In-Q-Tel無法依據其所接觸的新創企業的價值,來做出公平投資的各種原因,那麼中央情報局參與創投投資,看起來便會完全像是愛國行為。
創投一如今天大家所理解的──代表大筆資金、巨大風險,其驚人的後果有時甚至改變我們的整個文化──是典型的美國產物。這不是因為美國最早採用這種模式,或這種模式在美國最成功(其他國家也都急起直追)。最主要是因為創投這種模式,在滿懷創意的聰明小子可以盡情發揮、證明自己的地方,會運作得最好;尤其是在可以自由挑戰主流智慧、既有現狀,並能改變多數群體支持之周密體制的地方,運作起來特別成功。創投以高瞻遠矚的社會價值作為前提,將改變看作進步,企圖超越傳統,並且對未來抱持樂觀的態度。
一般來說,創投之所以能在美國運作成功,是因為美國放任其自由運作。創投是非常動態且不斷變動的一種媒介,不但挑戰既有的常規、侵害商業的權力中心,更逐漸破壞既存的秩序。因此,儘管其本意不盡然如此,但創投的確具有破壞性,而破壞性,也就是改變防守策略,正是美國的建國原則。
不過,這些說法都太崇高了。若說許多創投家的心裡持有破壞性的想法,這種說法是值得懷疑的。很顯然地,中央情報局就沒聽過這種說法。
新創科技,投資成功
當然,創投通常被視為是投資的一種,然而,很特別的是,他們所投資的是一種非常特殊的資產類別:新創公司。而且,不是所有的新創公司,他們都投資。根據官方的統計數字顯示,有高達九成的新創公司都是與日常生活有關的——想要超越網路美容院的美髮師,可說是易如反掌。然而,有組織、有制度的創投所投資的,卻是剩餘那一成的新創公司:具備快速成長及重大影響的新創公司,和即將成為公司的團隊。
由於大勢所趨,創投所投資的新創公司,往往都與新科技有關,當然也有些例外。但截至目前為止,絕大部分的創投都投資在具有突破性的科技創意上,因為這才是創造財富的地方。突破性的科技創意,因為可以開創全新的市場,不像既有市場已受到一方霸主所掌控,所以獲利前景看好,而且還能讓閃亮的年輕才子,有機會成名並創造巨額財富。
新創公司使現有公司深感威脅,因為新市場可能取代舊市場,使現階段的市場玩家失去避風港。因新科技而創造出來的新市場,其報酬可能驚人無比,因為新創公司的價值是零、或幾乎是零,所以它們唯一的途徑就是成長,否則就被三振出局。成功的創投家所具備的投資技術和原則,便是要衡量欲獲致可觀報酬,所需面臨的風險(也就是不斷面臨失敗威脅的風險)。本書正是專門探討他們的投資方法。
本書用最簡單直接的方法,找出他們的投資方法:直接詢問他們。書中所呈現的方法、技巧、原則和做法,都來自與傑出創投家的訪談,包括老手和自命不凡的新手,當然,他們的成就不一,但都為本書的讀者貢獻出他們的知識和經驗。
他們所出身的創投公司,在業界都各自有其特色:或是一貫傑出的投資、長年的威望、投資網路新創公司一舉成名,或是能贏得公眾的注目。受訪的樣本包羅萬象,足具代表性,但以高階的成功創投家偏多。畢竟,我們的目的不是為了發掘一般的創投家如何投資,而是要報導成功創投者如何獲致成功,以及如何維持成功於不墜。
小標:創投改變世界的法則
本書也將創投和一般投資在規則和原則上的異同做個比較,目的是為了讓一般投資人從中發掘一些洞見,希望有助於投資人規畫他們的投資組合。如何挑選新創公司的某些竅門,與投資人選股時所考慮的因素非常相似,但某些冒險投資方法只適用於創投業。
畢竟,新創公司是特殊資產,需要經過一些特殊的考量。創投業之所以存在,就是為了因應有遠景、卻仍嫌脆弱之新創事業的特殊需求。如果其他人可以任意將錢投入新創公司,他們一定會這麼做的,因為可以從中獲取豐厚的利潤。但是,創投是種採取主動的投資。
投資人期望獲得豐厚報酬的同時,勢必承擔更高的風險,因為新創公司必然遭遇無數的困境和阻礙。但是,創投家也必然會積極地應用許多專業化的資源,以確保投資能夠回收。這些專業化的資源就是本書的主軸,包括領導力、智慧、參與、知識、堅持、順應、引人注目的技能、多樣化和勇於冒險。
如果你想跳過內文,直接閱讀上述的九大原則,你可以跳過本章剩餘的部分、第二章和第三章。本書的第二部分,是從第四章開始,將會深入探討成功的創投家如何投資的細節。
不過,要解說創投的原則,必須要在他們所投資的產業,以及所達成的成就架構內來探討,才最具意義。此外,故事要動人,還得提到軼聞和成就。創投業所支持的創業者都是美國的灰姑娘,他們必須靠自身的長才和價值來達成,而非靠特權。其實,創投家本身(至少是那些正致力於領先群倫、或胸懷大志的創投家),在私底下,都是非常有趣的人。他們都非常聰明且勤奮工作,也都熱愛他們的工作,所以,當他們一談起工作時,你就會完全被他們所吸引。
甚至於,他們都很以自己的成就自豪,尤其是他們對過去二十五年來的科技熱潮──成就了今天所見的網路文化現象──所付出的貢獻。他們是有理由自豪的!創投家所扮演的角色是協助建立大型且活躍的創業階級,並因此改變了整個世界。
開創投資新境界
劉宇環
去年(二○○一年),台灣創下有史以來最大幅度的經濟衰退,一時之間,「台灣何去何從」成為最熱門的議題。重新認識台灣、定位台灣,也就成為我們省思這個基本問題的起點。
活躍的台灣創投產業
記得在十七年前(一九八五年),一群受到李國鼎先生(K.T.)感召的海外華人,包括與我共同創設華登國際創投(Walden International)的陳立武先生、創立漢鼎(H&Q)創投集團的徐大麟兄等人,毅然投入台灣的創投產業,一起攜手蓽路藍縷,開啟臺灣高科技產業的發展大門,見證許許多多投入這場光榮戰役的科技菁英的創業故事;後來我創設中經合集團(WI Harper Group),更有幸參與由網路通訊與資訊科技所引發的新經濟熱潮。回首來時路,對於位在世界權力邊陲的台灣,能有如此傲人的競爭力,心中有著很深的感動,也更懷念K.T.無私的魅力,為台灣所立下的里程碑。
從這段奮鬥的歲月放眼未來,台灣應該充滿自信與謙虛,認識到在全球化的趨勢下,我們的優勢與不足。在全球布局、根生台灣的思考下,如何與其他區域進行互補分工,將台灣的人才、技術、資金與國際接軌,創造出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是思考我們未來出路的關鍵,而創投正是建立此一接軌機制的活水。
歷經十七年的辛苦耕耘與蓬勃發展,台灣如今已經擁有全世界僅次於美國的最活躍的創投產業。面對全球化的挑戰,創投業對台灣高科技產業發展所扮演的關鍵性催化與推手的角色,將是愈來愈加重要,兩者的關係也會更加緊密。
借鏡美國,受用無窮
以創投帶動產業發展的經驗,美國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標竿。本書作者傑佛瑞‧日格蒙(Jeffrey Zygmont)是個說故事的高手,擅長以小說的細膩筆法,生動描述詭譎多變的商場遊戲,並且常在《商業週刊》(Business Week)、《公司》(Inc.)、《財務長》(CFO)、《高科技》(High Technology)、《Omni》等雜誌上發表文章。在本書中,他以撰寫稗官野史、談笑風生的方式,道出了許多美國高科技創業者與投資者的精采內幕,讓讀者在輕鬆閱讀之餘,得以一窺美國高科技創業投資實際運作之堂奧。
創投本身就是「不完美的藝術」,在風險中打滾的創投家並非事事神準,鍛羽而歸的投資多有所在,如何掌握投資趨勢與判斷準則而不失保守,如何在錯誤中當機立斷而能全身而退,在在考驗著創投家的專業能力與修養。往往困難與挑戰就在取捨之間,更貼切地說,取是技術,捨是藝術。投資市場原本就是人性的試煉場,人性總是敢取難捨,書中所描述的知名創投家均是經過市場洗練的個中高手,但也難免經不起人性的考驗,讓市場的種種假象與內心自以為是的固執,蒙蔽了專業與良知上的基本判斷,這是讀者在看熱鬧之餘,也能受用無窮的門道。
創投業的最佳收穫
每一個經濟體(比如矽谷、台灣、大上海……)要發展高科技產業,具備許多缺一不可的要素,比如說人才、技術、市場、資金、政策支持、基礎建設以及健全的資本市場;創投產業的健康成長與上列的每項必要條件,都有著密切的關係。
創投產業的歷史雖然不算很長,但是經過幾十年來的經驗累積,卻也建立了許多成文與不成文的法則與制度。一個成功的創投業者(或創投團隊)必須具備許多條件,譬如:
對趨勢見解的獨到;
對科技發展的領會;
對市場脈動的掌握;
有賞識人才的慧眼;
對政策法令的了解;
對資本市場的熟悉等。
作為一位創投家,除了有幸見證了台灣的成就,這個行業最吸引我的反倒不是如何致富,而是幫助那些充滿創造力與熱情的創業家努力不懈、登上巔峰,財富只是這個過程中經常附帶的禮物。當然,如果你自認無緣當這場豐富之旅的主角,那你也能從這本書學得做個好觀眾,跟隨好的主角,相信你也會得到那份應得的禮物。
謹序。
2002/04/15
BCB248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57-621-982-5
296
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