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美力的基礎,來自於美感的養成,而這一切,都緣自於幼年即開始的教育。
美感是對周遭事物的感受力,來自於對自我環境的了解與認識,來自於聆聽,來自於觀賞,來自於感受,來自於接觸,來自於體驗。它可以是音樂饗宴,也可以是影像與設計感的震撼,更可以是環境的舒適、心靈的洗禮、人文的沉澱。
北歐芬蘭本著「以孩子為中心」的思維,將「美感」教育往下扎根,讓孩子從小多動手做、多欣賞、多接觸、多感受,自然而然對藝術、音樂與人文產生興趣與欣賞能力;芬蘭更將「美感」貫注在世代子民的日常生活中,讓音樂、建築、設計美學成就驚艷世界。這樣的美力教育,對於整個國家社會、無數子民以及你我孩子的影響力,值得你我深思。
序 掌握美力,從教育開始 林千鈴
序 品德的根本,在美育 洪蘭
序 以「人」為本的美感大國 彭廣林
自序 美力教育在芬蘭
前言 與赫爾辛基音樂院的相遇
第一章 美的邂逅
1. 原來,她是音樂大國
2. 以出產「世界級指揮家」聞名
3. 從大自然中找靈感的設計大師
4. 為了病患,大師設計了座椅
5. 不只是花瓶
6. 機場的視覺藝術
7. 來赫爾辛基看建築?
8. 一百三十年的芬蘭建築設計比稿!
9. 為何要建築比稿?
10. 公共圖書館成為建築佳作
11. 一座城市的希望與未來
第二章 美的扎根
1. 嬰幼兒音樂啟蒙課
2. 綿密的音樂教育網
3. 音樂教育是給每一個人的
4. 美力的終身學習
5. 動手去做是關鍵
6. 孩子學建築
7. 都市計畫,邀請孩子來決定
8. 陪孩子一起找合適的樂器
9. 過與不及之間
10. 練多久,孩子自己決定
11. 不熱中比賽的美力教育
12. 自然、自在,是重要的養分
13. 一場青少年大提琴比賽
第三章 美的饗宴
1. 小城,也能躍升為歌劇重鎮
2. 迷你小鎮創造世界級音樂節慶
3. 節慶活動,也要往下扎根
4. 保羅國際大提琴大賽
5. 最勁爆的北國之光
6. 妖怪樂團
7. 「廣場」上見!
8. 兩百里路的音樂饗宴
第四章 美的省思
1. 美力,我們為何害怕呢?
2. 踏出「美力」第一步
3. 教育,是提昇美感的途徑
4. 哪一幅畫,最吸引你?
5. 每個人的基本權利!
6. 請問,我們直笛吹了幾年?
7. 讓每個人都懂吉他
8. 為何是狂賀呢!?
9. 聽眾,也是需要培養的
10. 我們一起去聽音樂會
11. 誰不知道華人的「厲害」啊?
12. 框架與格局
後記 讓你我的生活,因美感更豐富
陳之華
而「美力」的基礎,是來自「美感」的養成。
「美感」是對周遭事物的感受力,來自於對自我環境的了解與認識,來自於聆聽,來自於觀賞,來自於感受,來自於接觸,來自於體驗。它可以是音樂饗宴,也可以是影像與設計感的震撼,更可以是環境的舒適、心靈的洗禮、人文的沉澱。
在北歐芬蘭這幾年,我深深體認到,美感的養成,是需要從小啟迪,一生感知的,而這一切,都緣自於從幼年即開始的教育啊。
所以,我的書寫心思轉向了,我想應該探究的是更多芬蘭如何把「美感」往下扎根的教育,真正經過數十年推動,落實在基礎義務教育裡面;以及如何在獲得全球推崇的教育成果之際,還能把「美感」貫注在世代子民的日常生活中,讓「美力」成為孩子們面對未來世界的真正實力。
這樣的美力教育,對於整個國家社會、無數子民以及你我孩子的影響力,才是值得取法、效尤的對象。
有些人可能以為「美感」無法當飯吃,可是廿一世紀的今天,誰又能說「美感」無法成就大事業?風靡全球的iPad舵手--蘋果公司創辦人賈伯斯(SteveJobs)不正是「美感」經濟的最佳實例之一?
當然,「美感」養成之精神,絕不只是希望孩子們成為另一個賈伯斯,而是希望以「美感」將你我的生活與環境推向更加美好的願景,以及透過「美力」教育的世代扎根,而逐漸邁向願景所在的彩虹另一端。
「美力、美感」是一種關鍵能力與養分,同時也應該是一個良好公民的基本能力,在我們仍舊習慣埋首基測、學測、分數、排比等升學途徑之際,別忘了抬起頭來呼吸、感知一下世界的設計與人文美學脈動,檢視一下我們朗朗上口的「文創產業」。
這一切的出發點,正是你我孩子們在九年或甚至十二年的義務教育期間所需要被啟迪、被培育的「美感」能力。
摘自《美力芬蘭:從教育建立美感大國》自序
洪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彭廣林(東吳大學音樂系教授)
林千鈴(蘇荷兒童美術館館長)專序推薦
吳祥輝(知名作家)
陳郁秀(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教授)
楊照(知名作家)
蔡詩萍(知名作家)
謝婉玲(東吳大學副教授)
蕭慧英(全國家長團體聯盟創會理事長)
嚴長壽(公益平台基金會董事長)感動推薦
洪蘭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我們過去對芬蘭的印象是北歐氣候嚴寒的小國,如此而已。但是自從陳之華把她在芬蘭居住六年的經驗寫出來後,我們對芬蘭就開始熟悉起來,尤其芬蘭以學生為本的人性化教育,讓我們羨慕不已,開始有一波波的教育學者去芬蘭取經;而芬蘭政治家們所寫的《芬蘭的一百個社會創新》(天下雜誌出版),也成為政府官員人手一本的書,我們問:「芬蘭能,為何我們不能?」
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在本書中。馬丁路德早在十五世紀就說過:「一個國家的前途決定在它人民教育的程度和品格的高下」。芬蘭重視我們台灣認為可有可無的美育,且是全民美育,提升了整個芬蘭人民的素質與品德。一根鐵鏈,最弱的環節決定它的強度,只要一個環斷了,其他環節再強也已無用;一個木桶,最短的那塊木板決定它的容量,水超越那塊木板就溢出來了;一個人的性格,最差的一面決定他的前程,能力再好,品德不好,沒人敢用。所以一定要整個國家人民的水準一起提升,這個國家才有競爭力,尤其品德是內隱的學習,是潛移默化的結果,更是要從小做起的。
從這本書中,我們看到芬蘭政府盡全力從小培養孩子的美感,「美」就是人與動物相差「幾希」的那個「幾希」。
摘自《美力芬蘭:從教育建立美感大國》序
彭廣林 東吳大學音樂系教授
自外取經一直是台灣國家社會發展的主要模式。近年來愈來愈多跡象顯示,台灣的發展面臨諸多難解的瓶頸,從每年絡繹不絕造訪的諾貝爾獎得主與大師們,可以看出台灣政府與民間是多麼的努力想要突破現狀,再創新局。但庶民文化的思維與菁英文化的思維到底是天壤之別,台灣的教改就是一個慘痛的經驗。
陳之華《美力芬蘭:從教育建立美感大國》一書,讓我們看見一個在過去歷史中,沒有自我獨立生存空間的國家,是如何在百年間一步一步形成共識,走出強鄰文化的陰影,建構出一個安居樂業-安身立命-落地生根,以「人」為本的美感大國。作者雖然是從教育的角度來審視旅居芬蘭六年的點點滴滴,但文筆所到之處,探討的是更深遠寬廣的國家文化核心價值!
在追求理想美育的過程中,作者實際走訪芬蘭各地發展有成之城鎮與相關單位,一一拜訪各方主其事者,深入了解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是如何具體落實在諸如基礎教育(國民義務教育)課綱(教育制度-人才培養)、公共建築競圖的評比方式(公共建設-城鄉規劃)、節慶活動之永續經營模式(文創產業-品牌形塑)……等實務層面上,見證百年有成的美感大國。
摘自《美力芬蘭:從教育建立美感大國》序
林千鈴 蘇荷兒童美術館館長
藝術在台灣教育中的癥結存在已久,我們曾經長期貶抑美的重要性,在生活困頓的過去,它一無價值;但在經濟富裕的此時,卻又焦慮急切的想補足這積重久遠的美學赤字。而當我們踏出補救美、尋找美的途徑,卻在一開始就步上了歧途。
踏出美力的第一步是在觀念的轉變,針對台灣家長要求進步與成果的功利心態,作者在「不熱中比賽的美力教育」篇章裡強調,孩子應該在自然、公平、均衡、沒有競爭壓力的遊戲環境裡學習。的確,當藝術抽離了遊戲本質,就失去了意義;沒有遊戲的樂趣,就不可能培養喜愛和興趣。在台灣,多少孩子因為學琴而害怕音樂,因為學畫而厭惡藝術,都是父母缺乏藝能學習的漫長養成經驗,如此教育者不只無能培養出藝術美的情性,甚至成為最嚴厲、傷害最大的教育殺手。
在書中,作者反覆強調「教育」才是提升美感的途徑,這正是終止台灣社會茫然追尋的一劑良方。的確,音樂、美術、舞蹈等等任何藝能的學習,都需要教育的長期累積淬鍊,是無法簡省、不可化約,沒有捷徑。美的力量,來自幼年持續學習累積的深厚底蘊,點綴性的點到為止的「才藝補習」,絕對無法窺探到藝術的堂奧;美的力量,藏在很深的深處,需要深耕,才能收穫。
摘自《美力芬蘭:從教育建立美感大國》序
目前旅居澳洲坎培拉,曾居住於北歐芬蘭六年,亦曾旅居於英國曼徹斯特、美國夏威夷、西非洲奈及利亞等國多年,行旅足跡遍歷四十餘國。現為自由作家、專欄作者;近年來專職於書寫與演講分享。
著有《一起看見不同的世界:芬蘭、台灣、澳洲,陳之華與女兒的學習之旅》、《美力芬蘭,從教育建立美感大國》、《每個孩子都是第一名,芬蘭教育給台灣父母的45堂必修課》(以上皆為天下文化出版)、《成就每一個孩子:從芬蘭到台北,陳之華的教育觀察筆記》(天下雜誌)、《沒有資優班,珍視每個孩子的芬蘭教育》(木馬文化)等書,其中多本榮獲台灣各大書局之強力推薦好書與人文科學、親子教育類年度暢銷好書、選書與多處地方縣市政府之優質推薦好書。
Email:yolandachen24@gmail.com
臉書:陳之華YolandaChen
2011/08/01
BGF026
天下文化
平裝
17x23cm
彩色
9789862167878
271
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