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小說

陳之藩文集1
優惠價
85
$306

陳之藩文集1

大學時代給胡適的信、蔚藍的天、旅美小簡

$360

書籍介紹

說起陳之藩,相信許多人都讀過他寫的〈謝天〉〈失根的蘭花〉,他的散文《旅美小簡》、《在春風裏》、《劍河倒影》更為許多書迷所津津樂道。

陳之藩先生學的雖然是科技,在心裏卻始終為文學保留著一席之地。寫作風格高雅純淨的他,在撰文紀念胡適先生時曾說:「並不是我偏愛他,沒有人不愛春風的,沒有人在春風中不陶醉的。」讀他的散文,也很難不沉醉在他文字的「春風」裏。

從二十多歲滿腔熱血的知識青年,到今日成為走過二十世紀最光燦的科學歲月的智慧長者,陳之藩一直用獨特的、兼具理性感性的筆,記述他對當代、對科學、對文學的見解,文中處處流露知識份子憂國憂民的情懷,卻不盲目的人云亦云。即使早期文章相隔已有半個世紀,現在看來仍經得起時間檢驗,歷久彌新。

《陳之藩文集》總共三冊,完整收錄了作者已結集的八本書〈請參考作者簡介所列〉,以及近兩年所寫、尚未結集的新書《看雲聽雨》,是一代「科學文學達人」到目前為止最完整的作品呈現。

大學時代給胡適的信

代序  世紀的苦悶與自我的徬徨
──青年眼中的世界與自己信一
信二
信三
信四
信五
信六
信七
信八
信九
信十
信十一
信十二
信十三
後記

蔚藍的天

序──何以譯起詩來 

生命的頌歌    
──朗費羅的詩

燕 子    
──丁尼生的詩 
一朵花裏的世界    
──布萊克 
一棵毒樹
──布萊克的詩 
蔚藍的湖‧蔚藍的天
──華茲華斯

兩個四月的早晨
──華茲華斯的詩

孩子‧舟子
──柯勒律治

迷失了的靈魂
──雪萊

印度小夜曲
──雪萊的詩

春天的雪花
──濟慈

無情的美婦
──濟慈的詩 
一所荒園與一架書
──普希金的奧涅金

哀一位哲人
──五十年代談馮友蘭

記一位史家
──五十年代記雷海宗

哲學與困惑
──六十年代憶及金岳霖

談希望
選擇就是創造
興趣與成就
大學時代給胡適的信《尋夢草》讀後
青 春    
──伍立曼的詩

旅美小簡

前 記 
月是故鄉明 
哲人的微笑 
出國與出家 
童子操刀 
並不是悲觀 
智慧的火花 
到什麼地方去 
成功的哲學 
失根的蘭花 
科學家的苦悶 
哲學家皇帝 
鐘聲的召喚 
祖宗的遺產 
釣勝於魚 
山水與人物 
覓回自己泥土的芬芳 
印刷小工誕辰 
智者的旅棧 
惆悵的夕陽 
哈德遜劇院 
河邊的故事 
悠揚的山歌

蔚藍的天 序
─何以譯起詩來

出國多少年,回台不止十次了。近些年來,常常要每年回台兩次。我還沒有一次在動身前告訴過朋友。一下飛機,總是一個人靜悄悄的到住所。看看台北市街頭的熱鬧,吃些想了好久的東西,然後再找朋友們談天。

民國六十年暑假那次,剛下飛機,到了旅館,竟有電話;說是《中國時報》的邱秀文小姐。她要與她一位同業來訪問我:

「你怎麼知道我來了?」

「我不是說過我是新聞記者嗎?」

秀文當時哪裏像新聞記者,還倒像個中學的孩子。

我最喜歡與中學的小朋友們談天,喜歡他們的天真無邪,喜歡他們的大驚小怪。於是與她們兩位談了一個上午。臨別時我告訴秀文:

「可是,不要寫我。你如果寫我,當然我也沒有辦法,我也就再也不與你談天了。」

秀文心有不甘,面有難色。新聞記者是她的職業,如果不寫我罷,對不起自己的職業;如果寫罷,就不能再與我談天了。她想了想:

「好,我不寫。可是也不能讓別人寫。」

我很欽佩秀文的信守。六、七年來,我每次回台都與她談天說地,她從來未在報紙上提到過我。我常說:「你對不起職業,卻對得起朋友。」

這次回國,忽然接到多少年的朋友孟瑤的一道命令,要我去中興大學演講。天氣太熱,講堂的人太多,我又因剛下飛機太睏,講是講了,我自然不滿意自己所講的。所以回到台北,又寫了一篇〈知識與智慧〉交給《聯合報》的副刊朋友發表了。

我從來沒有過這樣的急就章。把一個想了好久的問題,也沒有寫好,給糟蹋了。

不要說公開演講了,就是平常教書,我一向是很仔細的預備。因為就是一堂普普通通的課,如果因為心情不好,或準備不足,雖然並未講錯,也不能說講壞,只要是沒有把聽眾的興趣提起來,我會因此而難過好多日子。

〈知識與智慧〉發表以後,《聯合報》副刊轉給我很多信,寓中接到好多電話。但我一直覺得,既未講好,也未寫好。心裏有些難過。

難過的時候,是需要人同情,需要人聽我說說我的難過。正是這時候,《聯合報》的桂文亞小姐來訪。

文亞不僅是熟讀了我那三本散文,而且想好了好多問題以後來的。她不僅非常會聽,更非常會問。在你閃爍其詞的地方,她釘緊了問。

「其實,我還未去美時,翻譯過不少詩,也寫過些散文,很多人不知道而已。」

「是用筆名?」

「不提也好!主要我也不很滿意那時期的作品,所謂悔其少作。」

我雖然想竭力轉移話題,可是卻又不能忘情於當年的作品。文亞看出來了,釘緊了問。我於是就背起當年所譯的詩來。

幾乎是四分之一世紀以前的事了:

我在國立編譯館作事,負責科學方面的翻譯;卻有一群學文、學史、學哲學的朋友。大家要辦一個雜誌,叫做《學生》,專為給中學裏的少年朋友們看的。

在編輯們開會時,總是因為新詩我們之間有爭執,而且爭執得很激烈。我是反對登一些「你看不懂,我看不懂,不知作者懂不懂」的新詩的。

有一次,我大聲疾呼的說:「我覺得新詩,像現在這種作法,是註定沒有前途的了,因為與中國的傳統可以說完全無關了。我不信在與傳統完全無干的土壤裡,會長得出藝術來!

「大家要知道:要有好久好久的歷史,才能產生一點兒傳統;要有好長好長的傳統,才能產生一點兒品味;要有好多好多的品味,才能產生一點兒藝術!

「除非你不把詩當成藝術來處理;如果你還認為詩是藝術的話,你就不能離開傳統,你就不能離開歷史;我說的是中國的傳統與歷史。」

幾位編輯朋友看我這樣激烈,就說:

「好啊!你作給我們看看罷!」

這一句話如當頭棒喝,我眼也直了,響音也啞了,沸騰的血也冷了,我哪裏會作詩呀!

我回家以後,就整理我的思路。想一想:為什麼我說這麼一堆話,而且自覺說得很有道理。於是,我在新詩中找出兩種詩來,是我喜歡的。我要想一下,我為什麼喜歡。
最先想出的是徐志摩的詩:

我輕輕的去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這雖是白話的詩,是寫康橋的詩;但它承繼了中國的傳統。因為讀起來,在音韻上、在形式上太像律詩了。

我又想起,我喜歡何其芳的詩:

上帝既然創造了夜,令人安息。
就不該再創造令人無眠的月光。

這與律詩毫不相干了。可是我又忽然想起:

燕子樓頭霜月夜
秋來只為一人長

為什麼意境這樣相近!

於是我自己對自己說了:不是在意境上與傳統相近,就是在形式上與傳統相連。這種新詩我們才愛讀,至少是我才愛讀。

然而,我對我的朋友們作了理直氣壯的大轟炸以後,立刻需要的是一寸山河一寸血的開上步兵!我必須把我的看法作出來給他們看。

但是,世間哪有這樣容易的事。我從來沒有作過詩,一夜之間,就想作詩,還要給人家看,還要打架?

我想,在意境上與中國傳統相連,那非是詩人不可,我是辦不到了。於是,不看何其芳。看看徐志摩的集子,也許可以把英詩翻譯成徐志摩式的白話詩。

我在一本文學史裏找到了兩首詩:一首是代表雄壯的,〈生命的頌歌〉,是朗費羅的詩;一首是代表纖秀的,〈燕子〉,是丁尼生的詩。很快的我就譯出來了。第一首譯詩,自己念一念,還有雄壯的味道;第二首,自己看一看,也還不失其纖秀的氣質。

作慣了數學的練習題的人,總是把好多事看成了數學的練習題。那些數學題目卻是古人作過的。不是歐幾里德作過的,就是高斯作過的。但是當你作練習題時,卻有作練習題的快樂。就好像那些題目與解法是由你首先發明的一樣。

我翻譯了〈生命的頌歌〉與〈燕子〉以後,也許有朗費羅與丁尼生作詩時的快樂。當然我不會誤會成〈生命的頌歌〉與〈燕子〉是我作的。正如那些幾何、代數題並非我創的一樣。

而練習題有練習題的命運。不論是詩的練習題,還是數學的練習題,作完了以後,都應該丟到字紙簍裏去。

我倒是沒有把這兩首譯詩丟進字紙簍裏,而是放在抽屜裏,沒有敢發表。可是,我的膽子卻大起來。覺得:

車轔轔,
馬蕭蕭,
行人弓箭各在腰,
爺孃妻子走相送,
塵埃不見咸陽橋!

胸中好像有十萬步兵,開拔了,開上前線去!

我忽然想起有一位朋友說過:日本好多文學家,都是學英國文學的。多是受了那位父親是愛爾蘭人,母親為希臘人,而後來成了美國人,又入了日本籍的小泉八雲的影響。小泉八雲原名Lafcadio Hearn,他的文學講話講得最淺,凡用典故的地方,他就多用幾句話把那個典故解釋一下。連他講義的名字Interpretation of Literature也可以譯成《文學解釋》,那裏面主要的是英詩,用英文講給日本學生聽的。

在台灣大學,找小泉八雲的東西最容易,很快的就找到了他的文學講話,回到家就念起來了。

我給《學生》雜誌的第一篇介紹了神秘詩人布萊克,附譯了一首他的詩。第二篇介紹了湖邊詩人華茲華斯,也附譯了他的詩:〈兩個四月的早晨〉。

然後,又輪到柯勒律治,要譯他的〈古舟子之歌〉。譯了半天也譯不出來,因為有些典故看不太清楚。

隨後一期跟著一期的,是介紹雪萊,與譯他的〈印度小夜曲〉;再介紹濟慈,與譯他的〈無情的美婦〉。

然後把〈生命的頌歌〉與〈燕子〉,又從抽屜裏找出來,也發表了。

這些詩人的介紹多是節譯小泉八雲,詩也是小泉八雲挑選的。

這些介紹及所譯的詩,一期一期的在《學生》雜誌登出時,並沒有受到什麼責備,反而認識了好多朋友。比如:余光中先生就是因為這些譯詩由吳炳鍾先生陪著到我住所來,並沒有責備我一句話。只是問我:「寫不寫詩?」梁實秋先生也每期都看《學生》雜誌,也沒有責備我。也因為這些譯詩認識了聶華苓女士。

雖然這些英文學者,或英詩大家不忍責備我,但我的確知道我譯的好多地方「走了板兒」,非常的對不起原作者。就因為「走了板兒」的地方太多,我一直不願再提這些譯事。

如此,四分之一世紀和和平平的過去了。

桂文亞女士訪問我時,她一直釘問,竟把譯詩時那份作練習題的高興,又喚回來。順口就背了雪萊的〈印度小夜曲〉及華茲華斯的〈兩個四月的早晨〉給她聽。

文亞把她的訪問稿寫好了以後,還未發表時,秀文就聽說了。秀文是有理由生我的氣的。因為她確實守住了「不寫我」的諾言,而我卻沒有做到「也不讓別人寫」。

於是,在我上飛機的前夕,《中國時報》有四、五個人,當然也有秀文,到我寓所來大興問罪之師。他們下了班已經夜九時了,到了我這兒已快十點。

好像一群大學時代的學生,男生、女生,大嚷大叫著就進來了。

本來在我這裡坐著的還有七、八位朋友,是由台南成功大學來的,是由台灣大學來的。還有遠景出版社的好幾位。我再三向《中國時報》諸位先生、女士,尤其是秀文道歉,但是必得受罰。受什麼罰呢?給每人寫一張字。我是很愛我譯的那幾首詩的,於是每人一張。詞句各不相同,但他們卻都沒有見過。

於是,有人在說,「為什麼不集在一起再印一次呢?」《中國時報》的幾位這樣說,是說者無心;在座的卻有遠景出版社的好幾位,是聽者有意。如此,鬧到夜裏兩點,大家算是散了。

我回到美國的第二個禮拜,沒有想到遠景竟這樣快,把《學生》雜誌找到,把我的譯詩找出,把二校的校樣,都寄來了。

當然,這本小集子的譯與作,當初是為中學的少年朋友們看的,現在仍然是給中學的少年朋友們看的。望望窗外,樹不是國內的樹,草不是國內的草;甚至於菊花也不像國內的菊花,惟有蔚藍的天是相同的。
呆視著蔚藍的天,想起:「涼風起天末」來。 

一九七七年二月於休士頓


旅美小簡 序

有一個詩人,作了一首詩,他說這個時代就是塊荒地。到處是怒吼的雷聲,卻沒有一滴雨;人們為雷聲所震聾,卻被無水所乾斃。除非是不知不覺不聞不問的幸福人,在這個複雜得可怕而又空虛得可憐的時代,有這種同感的人很多;我也是其中之一。

一提起筆來寫旅美小簡,似乎就落在憂鬱的影子裏:即使是笑聲也是寂寞的,即使是笑容也是蒼白的。所以有個朋友批評我,一篇一篇讀你的小簡時,似乎天地越來越陰沉,就是偶爾有一線陽光,而瞬息過後,卻帶來更重的陰霾。

我自己看一遍這些小簡,也覺得它有病,但也找不出病在什麼地方。我是一個不大會說謊的人:心有所感即秉筆直書。我既感不出將悲觀情緒傳染給人是否道德,也不計較將憂鬱氣氛侵蝕自己是否合算,但求一吐為快而已。

到美國以後的生活是這樣的:上半天到明朗的課室去上課,下半天到喧囂的實驗室玩機器,晚上在寂靜的燈光下讀書。常到週末,心情上不自主的要鬆一口氣,遂靜靜的想半天,寫一篇小簡,寄回國去。

心情之亂,頗像我的書桌:上面由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到愛默生的散文;由馬克士威爾的電磁學到托馬斯伍爾夫的小說;由微分分析報告到雪萊的詩集與馮夢龍的山歌;這些可以烘托出一個青年精神掙扎的側影。如此,兩年過去了。

兩年過去了,春天又來了。春風會帶來百草,百草會浮起千花,而於一個異國飄零的人似乎卻帶不來什麼。我在年初的日記上寫道:這個世界往壞處轉,是歐威爾筆下一九八四年的提前到來:以奴役為天堂;往好處轉,是赫胥黎筆下《美麗新世界》的重現世上:具衣冠之禽獸。看不到輕靈可人的燕子,也看不見明媚悅目的春光。

這兩年來,我一面思考,一面攻讀,卻得到這樣一個悲哀的結語;而這二十幾篇小簡變成了一個寂寞旅人在荒村靜夜中的嘆息聲。

黛玉諷刺惜春畫事之慢,說:大觀園蓋才蓋了一年,惜春畫個大觀園,又蘸筆,又磨墨,畫兩年半不為多。我比惜春畫事還慢,兩年不過畫了二十幾小幅零落的畫。沒有畫大觀園的萬紫千紅,沒有畫大觀園的釵光鬢影;沒有畫大觀園的溫柔富貴,沒有畫大觀園的倜儻風流。而卻把歌舞場的未來,寫成了衰草枯楊;把滿床笏的底蘊,繪成了空堂漏室。這不是很對不起讀者嗎?

然而,這二十幾封苦悶愁人的短信,投出去後,得到的覆信可真多。多半是年輕的朋友們,有的在幫助我嘆息,有的在詢問我短長,最動人的還有一個小朋友,為了這些信,竟從那半個地球來看看我。

我感謝這些知音,尤其是在這個時代,「別後寄寺能慰我,似逃空谷聽人聲」。我不會作詩,但,如這些信到朋友的手中,也會帶給朋友們一些靜寥中的歡喜,那是我太大的欣快了。

謝謝《自由中國》讓我把這些短簡集成小書交給書局出版,謝謝編者朋友華苓的始終賞識,謝謝讀者們的鼓勵與讚揚。

最後,我願意把這本小書獻給相知最深,談心最多,前年卻被瘋狗咬死的星沐,我將請一位朋友替我焚化一本小簡,在他荒草沒脛的墓前。

著者於美國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 一九五七年元月十五日

陳之藩 作者

一九二五年生,北洋大學電機系學士,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科學碩士,英國劍橋大學哲學博士。

曾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副研究員,休士頓大學教授,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波士頓大學研究教授;現任香港中文大學電子工程系榮譽教授。 年輕時即是胡適的忘年小友,梁實秋的暢談夥伴。

除了科技領域的一片天,他始終在心裏為文學保留著一席之地。著有電機工程論文百篇,《系統導論》及《人工智慧語言》專書兩冊;散文集《大學時代給胡適的信》、《蔚藍的天》、《旅美小簡》、《在春風裏》、《劍河倒影》、《一星如月》、《時空之海》、《散步》等;作品多篇選入台灣和香港的中學教科書,對青年學子產生極大的影響力。


2006/01/20

BLC040

天下文化

平裝

14.8x20.5cm

黑白

9789864176212

370

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