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上個世紀我們信奉的是「基業長青」,但在快速、多變的時代,企業組織可能需要的是「基業常變」,像是有機的生物,有彈性、易調適,而不是機械式的官僚階層。我們應該追求的指標或許是快樂,是智慧開發,是福樂(flow),而不是物質或財富的擁有及存量。其實人類可以是多元、健康、分享及共創的面向,而不是你爭我奪的零合遊戲。
商學院是否應勇敢面對,並認真討論變化中的世界,而非躲在華爾街所代表1%的背後,勉力維護此一搖搖欲墜的系統。台灣的本土企業在尋找出路時,也應思及培養的人才是否具備開創能力,學校的教育才能回應從執行到開創時代需求的轉變。
推薦序 人是經營管理的核心 許士軍
推薦序 左右上下,南北東西 姚仁祿
推薦序 金錢與人生意義這堂課 張明正
推薦序 問一個好問題,比馬上找到答案更重要 詹益鑑
導讀 左派商學院:勇敢走出舒適圈
第一部 不確定的未來
01做生意,還是做事業?
02企業成長的內外極限
03企業的真實成本與價值
04占領華爾街與教育的墮落
05領導人的科技素養:Data, Crowds, Clouds and Jams
06數據落差的隱憂
07看二十世紀經營典範的告別式
08通用汽車的輓歌
09明星企業何時開始掉漆
10百年企業柯達的殞落
11害怕已知,Fear The Known
第二部 走原路看不見新風景
12難有共識的服務創新
13服務創新的突圍
14從觀察服務旅程開始
15貧窮創新
16往使用者經驗移動
17從供給面到需求面管理
18從製造業到創造業
19發揚造物精神
20京都風格的經營管理
21台灣創業者面臨的挑戰
22追求深度經濟較能面對劇變
23把客戶養在自家後院
24做不一樣的事
25「非典型」隱形冠軍——鼎泰豐
第三部 探索的教與學的創新前線
26理論與實務的辯證
27用1.0 的研究方法研究2.0 的時代
28國王的新衣:管理學術論文的價值
29 CEO 眼中的學術創新
30從《一橋商業評論》看華人管理知識話語權
31時間做為貨幣的想像
32可以衡量的東西通常沒什麼價值
33領導社會、改變世界是大學之責
34企業需要什麼樣的商管人才
35教育未滿足的商機
36出「題」與學「問」
37創意思考與批判思考
38創新課程的表裡
39管窺哈佛管理教育
40真實的國際創意擂台
41沒有海圖的二十年奇航
42如何才能終身樂在教學
43學習契約的新解
44 MBA 的新修練
45遲來的日本MBA
結語 創新的民有、民治、民享
後記 商管智慧的積累與傳承
致謝
詹益鑑 之初創投共同創辦人暨合夥人
成為科技人道主義的國度
綜觀溫老師這本新作,涵蓋了商學教育、競爭策略、產業變遷、創新思維與國際視野,除了濃縮老師多年來在產業跟教學研究領域上的觀察與心得,更問出許多好問題,不管對於尚未畢業的學子、初入社會的新鮮人、經歷豐富的職場老鳥或專業經理人,或是正遭遇瓶頸的創業者來說,都具有啟發意義。
而如同溫老師在面對面時給人的印象一般,老師的文筆總是批判犀利、卻不煽情過火,討論商業策略時常帶著人文省思,思辯科技創新也能提出社會議題。整體來說,也就是這本書的核心,「價值從人出發,創新以人為本」。
這也是我這些年在輔導許多科技創業者,並在許多國家參訪遊歷之後,常常在想的一個問題。什麼時候,我們才能建立一個「科技人道主義」的國度?在利用創新科技改善生活型態與物質條件的同時,卻不造成人性怠惰、環境破壞與能源過度消耗,或者因為資本主義而導致政府、媒體與企業組織權力的過度擴張?
這個答案,也許在公民意識抬頭、社群媒體風行的行動世代,在教育翻轉、產業更迭、媒體交替的此時此刻,能夠找到答案。
摘自《左派商學院:以人為本,勇於創新求異》推薦序
張明正 趨勢科技創辦人
人生追求的本末
當然,我不能更加同意肇東兄的忠告了:「MBA們!除了Money(金錢)要想到Meanings(意義)。」這讓我想起我第一次應邀去肇東兄課堂演講時,我變了個魔術,並說了個笑話:
一位剛拿到政大MBA或EMBA野心勃勃、充滿激情的年輕人,在花蓮海邊看到一個老漁夫在釣魚,他上前說:「您別用魚竿一條一條地釣,用網子網才有效率!」「然後呢?」老人疑惑地問著。年輕人說:「我教你,把魚賣了以後,去銀行貸99%的款去買船,就可以抓到更多魚!」老人又回:「然後呢?」「從一艘船再組成一個遠洋船隊,抓更多、更大的魚!」年輕人興奮地說,老人繼續問:「然後呢?」「哈哈!那時候你就可以股票上市,提早退休去海邊釣魚呀!」年輕人開心地說著。『我不是正在海邊釣魚嗎?』老人疑惑地回應。
我就是那個沒讀過MBA、峰迴路轉,終於回到原點,能在花蓮海邊釣魚的笨老頭。看見肇東兄仍然憂國憂民,充滿熱情地教育學生,不免有些羞愧。我如今所致力的社會企業,所創立的若水公司,為身障同胞尋求雲端的新工作,也許可以稍稍回應此書強調的「左派企業管理」,為MBA 3.0尋求一條新道路吧(若水公司正在尋找賺夠「Money」、想追求人生「Meanings」的專業經理人和身、心障礙者一起工作,意者屢歷請寄若水國際張英樹(CEO)收; ray@flow.org.tw)!
肇東兄一直是個好老師、好作者,我衷心感佩,很期待在花蓮海邊的淨土,他偶而來一起釣魚!
摘自《左派商學院:以人為本,勇於創新求異》推薦序
姚仁祿 小創意齋創意長、大小媒體執行長
上下,來自他對「價值判斷」的思索(例如,「占領華爾街與教育的墮落」);左右,來自他對「路徑選擇」的拿捏(例如,「京都風格的企業管理」);東西,來自他對「文化差異」的理解(例如,「從《一橋商業評論》看華人管理知識話語權」);南北,來自他對「公平創富」的悲懷(例如,「貧窮創新」)。
為什麼能如此?我猜,也許,肇東教授三十歲參與日系企業經營實戰,西洋碩博士求學歸國後,連續在台灣多年教學,讓他確實能:
1、「從東西社會,看透企業文化差異」
2、「從企業上下,看透學院價值偏廢」
3、「從學院左右,反觀企業路線僵固」
4、「從南北企業,反觀社會欠缺公平」
這樣的長期「上下左右,東西南北,串連照見」的結果,讓肇東教授,有著「因看上下,而見左右;因涉東西,而知南北」的特質。
摘自《左派商學院:以人為本,勇於創新求異》推薦序
許士軍 逢甲大學人言講座教授
首先,「經營和管理」之存在,乃是經由整合多種實體和精神條件,為人群創造福祉,其價值和成效取決於所要服務的「人」。其次,「經營和管理」的履行有賴於做到「群策群力以竟事功」(getting thing done with and through people),也是靠由「人」的合作和努力。
基於以上理解,不禁讓人深深感佩溫教授對於這本書布局上的用心:從第一部「不確定的未來」,讓我們了解經營和管理所面對的處境,不但是不斷在改變之中,而是難以確定和預計的;因此,從事「經營和管理」這一任務的人,不可以「走原路」,這樣會「看不到新風景」(第二部);因此,商管學院所要培育的人才,必須要有眼光和能力去「創新探索」(第三部),這樣布局可說邏輯自然,層次分明。
闡揚「做中學」
至於本書各部內容,主要出於溫教授本人從實務觀察、親身體驗和真實互動中所獲得的發現和悟解,充分發揮了他所闡揚的「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的精神,其中許多獨到和中肯的見解,就讓讀者自己去體會吧!
最後要建議讀者的是,在讀本書時,先看「後記」部分,因為這樣,我們可以先認識本書作者溫肇東教授的成長背景和歷練,才能體會他在書中所說的每一句話和每一件事的深義,也更能了解為什麼他會這樣想、這樣說的緣由。
總而言之,對於個人參與管理教育工作半世紀的老兵而言,深感本書的眼光獨到、發人深省,亦觸動了內心多年來的想法,願借此園地向老友溫教授喝采,並表示欽佩。
摘自《左派商學院:以人為本,勇於創新求異》推薦序
創新創業導師、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教授。
曾任政大EMBA執行長、科技管理研究所所長、創新創造力中心主任,為多屆研華TIC100、台灣工銀We Win、史丹佛GIT、東京大學AEA國際創新創業大賽優勝團隊指導、《工商時報》、《經濟日報》、《數位時代》、《經理人月刊》等專欄作者,並為超過90本「創新與科技管理」相關書籍撰寫推薦序,即將出版《左派商學院》、《創新的機緣與流變》兩本新書。
2014/12/22
BCB538
天下文化
平裝
14.8x21cm
黑白
9789863206309
256
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