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看似「緊張、專注、忙碌、熱烈」的課個案教學場景,
其實分分秒秒都在修鍊著「聽、說、讀、想」的功夫,
也是集思考、溝通與創意於一貫的過程。
箇中的奧秘何在?
本書完整剖析個案教學如何教、如何學!
從國家建設到個別組織的競爭力,其成敗關鍵,歸根究柢就在於人力素質。人力素質的表現除了個人的品德操守,還包括專業、思維、溝通、解決問題等方面的關鍵能力,以及在工作中可以持續自我成長的習慣與潛能。這些關鍵知能,都可以經由互動式個案教學來強化與提升。
個案教學是「聽說讀想」的修鍊。本書即是希望透過個案教學方法的普及運用,對國家社會整體能產生正面的作用。在社會開始更重視教學、更重視思想能力的培養、更重視理論與實務結合的此時,本書是最完整的實用指南。而當數位時代潮流對教師傳統教學角色產生擠壓,大家為了維持教師的附加價值,而深感在教學方法上必須有所調整時,更能彰顯本書的價值。
本書不只是企業個案教學師生提升學習效益的必讀經典,對企業內部希望改進培訓技巧及會議主持風格的各級管理人員,甚至包括對互動式教學有興趣的各科教師,本書也是培養其整合、思辨及提問能力,協助自我反思其討論過程中內隱心智流程的絕佳參考。
序
導讀
〈外篇〉
第1章 緒論
第一節 教師角色因教學科技而改變
第二節 互動式個案教學的場景
第三節 對互動式個案教學的誤解
第四節 本書試圖回答的問題
第2章 互動式個案教學的過程及其關鍵做法
第一節 基本流程
第二節 對學生的要求
第3章 學習的核心──「聽說讀想」
第一節 「聽說讀想」概論
第二節 聽──聆聽的意義與潛在問題
第三節 聆聽的輔助動作──問
第四節 說──有系統地表達具體想法
第五節 讀──吸收知識、理解資料、鍛鍊思考
第六節 想──聽說讀三者的「後盾」
第七節 思想的訓練
第4章 個案教學的各種正面作用與潛在貢獻
第一節 與學理之關係
第二節 與實務的關係
第三節 個案教學對有經驗的實務界最有價值
第四節 與讀書的關係
第五節 學生學習到的心態與習慣
第六節 對學生未來職業生涯的其他作用
第七節 企業內部個案教學
第八節 許多領域都可以使用個案教學
第5章 教師的角色
第一節 教師課前與課後的工作
第二節 啟發式教學
第三節 學生與上課的場地
第四節 個案教材的選擇
第五節 鼓勵發言與互動
第六節 對深化學習效果之補充意見
第七節 教師對自己教學角色的要求
第八節 教師的學理素養
第九節 教師的心態
第十節 教師的成長與收穫
第6章 個案寫作與個案教師之培訓
第一節 個案寫作
第二節 個案主
第三節 個案教學法之教學
第四節 個案教學、個案寫作與質性研究
〈內篇〉
第7章 知識與知能
第一節 實用知識
第二節 狹義知識的三種類型
第三節 廣義的知識──知識庫的內涵
第8章 「第一類的想」與「第二類的想」
第一節 「第一類的想」
第二節 「第二類的想」
第三節 「兩類的想」是相輔相成的
第9章 思辨能力
第一節 「第一類的想」相關思辨能力
第二節 「第二類的想」相關思辨能力
第三節 更進階的思辨能力
第四節 其他相關或更基礎的思辨能力
第五節 結語
第10章 「內隱心智流程」之涵意
第一節 對學習與讀書的涵意
第二節 對管理教育的涵意
第三節 再次檢視個案教學的目的
第四節 再次檢視「聽說讀想」
第五節 更進一步理解個案教學中的重要原則與細節
第六節 由此理解個案教師的角色
第11章 教師的提問
第一節 教師提問的關鍵作用
第二節 教師提問的類型
第三節 教師提問時的若干注意事項
第四節 論述路徑與轉折點
第五節 幾個重要的術語:TT、TQ、SA、TT2、TQ2
第六節 重新檢視教學手冊的內容
第七節 主持個案教學時應避免的問題
第12章 教師更高的自我期許與成長契機
第一節 重新檢視個案教師的「內隱心智流程」
第二節 師生間的心智競賽
第三節 個案教學能力的培養
第四節 再論教師之學理素養
第五節 再論教師應有的心態
第六節 再論個案教學如何使教師成長
第13章 結語
第一節 個案教學法最基本的主張
第二節 互動式個案教學的信念
第三節 互動式個案教學的先決條件
第四節 對個案教學的正確認識
致謝
從國家建設到個別組織的競爭力,其成敗關鍵,歸根究柢就在於「人」。所謂「人」,除了品德操守之外,應該指的是領導者與各級人員在專業、思維、溝通、解決問題等方面的能力,以及在工作中可以持續自我成長的習慣與潛能。這些關鍵知能的提升,當然要靠教育,而教育的核心,照理說應是各級學校中,每位教師每天負責進行的「教學」。
由此可見,國家與企業的競爭力都深受教學內容與品質的影響。然而我們當前的學校教育,包括管理教育甚至全部大學教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這些關鍵能力的提升,究竟採取了哪些有效的具體做法,是值得檢視的。本書內容聚焦於個案教學,是希望此一教學方法的普及運用,對國家社會整體能產生正面的作用。
寫作緣起
四十幾年前,我就讀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系時,就接觸過個案教學。後來在美國伊利諾大學讀MBA,大部分上課方式是研討,而其中又有大部分是個案研討,甚至包括「作業研究」及「資訊管理系統」的課程也全部是個案研討。在西北大學攻讀企管博士時,為了興趣,也選修了幾門MBA的課,也都有相當高比重是個案討論。在我主修的「企業政策」(後來改稱策略管理)領域中,由於決策考慮因素複雜多元,因此這門課在MBA或高階在職教育中,傳統上都是百分之百使用個案討論。當時對個案教學方法感到十分好奇而嚮往,因此在西北大學時也曾徵得幾位老師的首肯,長期旁聽他們主持的個案討論,試圖經由觀察來理解同一個案在不同教學風格下所展現的討論過程。
1976年畢業,回國任教於政治大學企管研究所,負責課程包括研究所的組織理論與管理、企業政策,以及企管系大四的企業政策,全都屬於必修課。從第一年開始,我就全部以個案教學的方式來上課,並投入大量時間來主持或編輯個案翻譯與本土個案撰寫。除了這些課程之外,校內外的各種在職班次、企業中的教育訓練等,我都是以個案教學為主。保守估計,主持個案教學的時數應遠超過一萬小時以上,上過我個案討論課程者,至少有三千人。幾年前擔任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董事長期間,開始較有系統地進行「個案教學師資培訓」並主持「商業服務業」的個案訪問與撰寫,其後在政大企研所博士班、企業家班,以及EMBA也開設類似的課程,在教學、互動與訪談個案的過程中,自己對個案教學的體會也日益深刻。
許多年輕的教師,包括我自己過去博士班的學生、參加商研院課程的各校教師、「個案教學法」課程中的各種學生或學員,以及參加各次「個案教學法研討會」的與會人員,都曾經向我提出許多關於個案教學法的疑問,我在努力回答時,也開始整理自己對個案教學的經驗與想法。易言之,「被問」的頻率愈多,自己的「答案」就愈豐富,並逐漸試著將這些做法與想法有系統地整理出來。
在這四十年充實又忙碌的教學生涯中,其實並沒有人「教」我如何去主持個案討論,國外文獻中對個案教學方法的介紹雖然極有參考價值,但對已有數千小時以上個案教學經驗的人,還是感到在這些文獻所討論的內容之外,個案教學的具體做法與道理仍有許多值得深入分析思考的空間。換言之,我的個案教學做法與想法,大部分是幾十年來,隨時針對自己的教學方法,運用過去所學的各種行為科學知識,不斷反省檢討而獲得,因此都是基於對我自己「實務經驗」的反思。讀者在閱讀本書時,應可感覺到這種基於自身實際操作經驗而來的「原創」風格。
摘自《司徒達賢談個案教學:聽說讀想的修鍊》自序
「互動式個案教學」是世界一流商管學院長期以來主要的教學方式,此一教學方式對學生產生的教育效果早已有目共睹。本書試圖完整而詳細地介紹互動式個案教學的教學方法,以及其中許多細緻做法背後的道理。
這些一流商管學院的個案教學方式在表面上其實相當一致或至少相去不遠,但本書針對這些細緻做法所進行的分析以及所提出的道理,大部分是基於作者本人從事個案教學四十年來的實際經驗以及自己不斷反省檢討所獲致的心得。
互動式個案教學的基本主張
管理教育中的互動式個案教學有幾項基本主張:
第一,靈活運用知識以及建構知識這兩種能力,其重要性不亞於對知識的擁有,而互動式個案教學是強化學生這兩種能力最有效的途徑。
第二,知識與學理的學習與吸收對學生十分重要,但主要應該經由閱讀,而非經由「聽講」,寶貴的上課時間應該用來進行師生的問答與互動。理由之一是,如果文字說明夠清楚,專心閱讀比聽講在吸收知識上更有效率;理由之二是,學生在校期間所培養的自行閱讀能力與習慣,對其畢業後的終身學習影響深遠,如果在校時未被要求深入閱讀,畢業後不易經由閱讀來快速吸收不斷出現的新知識;理由之三是,如果非要口頭解說不可,則在互聯網時代,少數口才出眾的講者可以透過網路扮演知識講解與傳播的角色,加上網路上充斥的資訊,使教師在課堂上單向講課的必要性日益降低。
第三,個案教學的目的不在解說或舉例說明學理,而在強化學生「聽說讀想」的能力。易言之,深入理解別人發言、精準而有系統地表達意見、經由閱讀掌握關鍵資訊,以及包括活用知識、整合知識、建構知識等的「思辨能力」,才是個案教學希望學生獲得成長的方向。這些能力在實務上非常重要,僅憑讀書或聽講不易提升,似乎唯有經由正確的個案教學才能讓學生獲得鍛鍊的機會。
第四,對許多專業(例如企業管理)而言,「做中學」是知能成長的主要途徑。而在教師指導下的個案討論,是「從實際決策中學習」的最佳替代方案,而且成本低廉得多。此外,個案主題涵蓋面廣,個案中的決策角色與立場十分多元,學習效果應比讓年輕人僅在少數幾個職位上從事「做中學」更佳。
第五,在個案討論的過程中,教師角色十分關鍵。個案的選擇、「論述路徑」的設計,以及上課時持續進行的提問、啟發、摘要、小結等,在根本上決定了討論品質與學習效果的水準。至於課堂上開放氣氛的創造、同學間互信文化的建立,更是教師責無旁貸的工作。
第六,在問答過程中,教師除了專心聆聽、明確摘要之外,還必須針對每位學生各自不同的知識架構或「知識前緣」來進行啟發性的提問與互動,以協助學生想得更廣更深。這些都必須以教師的學術素養為基礎,不斷引導學生去思考,而非將自己的學識直接灌輸給學生。在互動中隨時提問來啟發學生的思考,是教師在主持討論時,最重要「附加價值」之所在,基於此一認識,可知分組報告、分組辯論、實務資訊交流等個案教學方式,不容易讓教師發揮其應有的附加價值或貢獻。
此外,教師最重要的責任是「提問」,提問的背後當然也需要教師的「想」與「知識存量」的支持,也有其「內隱心智流程」。易言之,教師的學理素養、「想」的能力等所形成的「內隱心智流程」經由提問(以及摘要重點的選擇)引導了上課時每一次師生討論的方向與內容。而我相信,如果教師對自己「內隱心智流程」更能理解、掌握,甚至「觀照」,則其提問水準與主持討論的品質,一定可以在個案教學進行的過程中,隨時自我檢視與反省而快速進步。這當然也是撰寫本書的主要目的之一。
摘自《司徒達賢談個案教學:聽說讀想的修鍊》導讀
現任
政治大學名譽講座教授
學歷
美國西北大學企業管理博士(1976)
美國伊利諾大學企業管理碩士(1973)
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系畢業(1970)
經歷
政治大學副校長
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所長
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系主任
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董事長
主要著作
《策略管理新論:觀念架構與分析方法》(智勝文化,2016修訂再版)
《管理學的新世界》(天下文化,2013修訂再版)
《司徒達賢談個案教學:聽說讀想的修鍊》(天下文化,2015)
《家族企業的治理、傳承與接班》(天下文化,2021)
《非營利組織的經營管理》(天下文化,1999)
《為管理定位》(天下雜誌叢書,1998)
《管理挑戰新世紀》(天下雜誌叢書,2000)
《打造未來領導人:管理教育與大學發展》(天下雜誌叢書,2004)
《整合的智慧》(天下雜誌叢書,2006)
《整合的實踐》(天下雜誌叢書,2006)
2006年以後專欄數百餘篇請參見 http://prof-seetoo.blogspot.com/
榮譽
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學會「管理獎章」,1998
中華民國科技管理學會「科技管理學會院士」,2001
中華民國斐陶斐榮譽學會第十五屆「傑出成就獎」,2010
政治大學第一屆「仲尼傑出教學獎」,2016
2015/11/27
BCB575
天下文化
軟皮精裝
15.1×21.6cm
黑白
9789863208679
408
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