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自然

生而為人
優惠價
$380

生而為人

從演化舞台中走來

Being Human
書籍介紹

知名科普作家葛瑞賓以淺白易懂的筆觸,從人類與非洲猿的差異談起,在歷經地球氣候急劇的變化後,演化出活躍於今日地球上的人類。並從社會生物學的觀點研究人類行為,解釋人類一方面爭戰不斷,一方面又懂得互助的原因。

作者希望透過對社會生物學更深入的了解,我們能勾勒出真正符合社會及個人需求的各種制度。

作者序 我們與黑猩猩,只有一%的差異 葛瑞賓
導 讀 程樹德

第一章 特殊的非洲猿
第二章 人之初
第三章 一連串死亡的故事
第四章 求生的契機
第五章 冰之傳人
第六章 冰河過後
第七章 社會生物學禮讚
第八章 性別的奧祕
第九章 客觀看人類
第十章 末日再現?

附錄
名詞注釋
延伸閱讀

作者序 我們與黑猩猩,只有1%的差異

瑪麗.葛瑞賓

身為人類有何意義?大多數人在回答這個問題時,總會先聯想到人類在藝術、科學方面擁有許多特殊的成就,而認為自己與地球上其他的生物截然不同。這種自豪感可謂根深柢固,而且即使是飽學之士也難免會有這種虛渺的優越感。舉個例子來說,最近我們完成了一篇針對人類行為所做的調查報告,想請在某科學雜誌社工作的朋友幫我們發表。

報告的主要內容是將紅鹿或象鼻海豹的演化行為法則運用在人類身上,來研究人類會如何面對自然環境(此計畫相當有創意;詳細的內容請見第七章)。不過這位仁兄在看完報告之後,直截了當地說︰「我不能刊出這篇報告!你們怎麼可以用對待動物的方式來對待人類呢?」

我們花了許久的時間才說服他改變這種錯誤的想法。同樣地,我們也希望能透過本書來傳達一個相同的觀念──那就是如果想要徹底了解人類的行為,只有一個辦法,就是將那些能夠成功地解釋動物行為模式的法則,套在人類身上,然後看看會有什麼結果。

人之異於禽獸,幾稀

其實人類也只不過是地球上的一種動物而已。人類大部分的遺傳基因都與其他動物非常相似,真正不同的地方是少之又少。運用現代精密的生物化學技術,科學家已經證明了人類與黑猩猩的遺傳物質(即DNA)其實只有百分之一的差異,難怪人類的行為模式會與其他動物如此相似。

不過,也正是這百分之一的差異,才使非洲猿得以演化成人類;而對現代人來說,身為人類何嘗不是一件好事?本書將探討身為人類的意義,同時也要讓大家知道,我們的行為模式其實與人類本身的動物遺傳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為什麼會有人類呢?我們又是如何演變至今日如此優越的地位?對這些問題會有很多不同的答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持宇宙論者會說宇宙在「大霹靂」(Big Bang)之後誕生,然後是恆星形成,構成人體的各種元素便在恆星「煉爐」中逐漸生成;持演化論的生物學家則會說人類是歷經「天擇」(natural selection)及「適者生存」(survival of the fittest)的考驗之後才出現的。這些說法都很有道理,但其中有一個因素卻經常被我們忽略,那就是「天氣」。說得更清楚一點,也就是千變萬化的「氣候」。

人類剛出現的時候,地球上的氣候變幻莫測,不斷地考驗著每一種生物的適應能力及生活智慧。這種挑戰促使非洲的某種猿類脫穎而出,牠們走出叢林,進而稱霸整個世界。

不過在還未演化成人類之前,猿類是如何在叢林中過活的呢?猿類的出現,實在得感謝六千五百萬年前的一場世紀大災難。要不是那時恐龍絕了種,哺乳動物恐怕至今仍舊是一種不起眼的動物,只能占據小小的生態區位(ecological niche),在隱密的矮樹叢裡跑來跑去,更別提會有猿類出頭的日子了。至於恐龍為什麼會絕跡呢?幾乎肯定的答案還是惡劣的氣候。

恐龍很優秀

事實上,哺乳動物早在恐龍突然絕跡前的一億年前,就已經誕生在地球上,而且恐龍與哺乳動物的生活形態其實互不相干。在恐龍稱霸的時代裡,地球曾有過一段氣候非常溫和且穩定的時期;當時的恐龍由於適應力強,所以能夠主宰地球,不讓任何新出現的競爭對手有機可乘。

人類的祖先是否就比恐龍聰明呢?我們在此當然不可妄下斷言。

一般人對恐龍的印象,總是體形龐大、行動笨拙、腦容量奇小等等,但這並不表示人類就比恐龍聰明。許多恐龍的確給人一種大而無當的感覺。不過,也有些恐龍體形嬌小,行動敏捷,同時也具備與體重相稱的腦容量;牠們甚至有可能是溫血動物呢!在遠古時代,有些恐龍扮演著如老虎或獅子般捕獵者的角色,有些恐龍則像河馬及大象等草食動物一樣地溫馴。恐龍之所以在生物的演化過程中慘遭滅絕,並不是因為被比較聰明的哺乳動物所打敗,而是因為環境的大災難改變了整個生物界的遊戲規則。

恐龍出現的時間其實比哺乳動物還要晚,由此可見其實恐龍在自己的年代中相當優秀。早在恐龍豋上演化舞台之前,地球上就已經出現一種類似哺乳動物的爬蟲類。恐龍的興起取代了這些爬蟲類,所以嚴格說來,人類應該是從恐龍的祖先所演化而來的。

那麼恐龍的祖先的遠祖又是誰呢?十九世紀英國劇作家吉伯特(William S. Gilbert,1836-1911)與作曲家蘇利文(Arthur Sullivan)合著了一齣幽默輕歌劇「日本天皇」(The Mikado)裡面有一句台詞唱道︰「我們的祖先可遠溯至原生質的原始小球(protoplasmal primordial atomic globule)。因之,我們驕傲血統絕非常人所能想像。」

不過,本書並沒有打算談到這麼遠。為了使讀者易於了解,我們將從地球上較近代的生命演化,也就是從人類祖先自海洋移居到陸地上開始談起。這樣的安排並非只為了敘述上的方便,而是因為生物在陸地上所面臨的環境變化及惡劣氣候的挑戰,遠比在海洋中嚴酷得多。正因如此,整個陸上生物的演化,才會在短短的數億年間發展如此快速;同時也由於這個因素,使人類不斷思索自己的根源。

在開始進入正題,討論演化及環境等種種促使人類出現的因素之前,我們應該先澄清許多人在看了本篇序文之後存在心中的疑慮。我會先提出各種證據,來證明我們只不過是百分之一的人類,其餘的百分之九十九只是非洲猿。

瑪麗.葛瑞賓 作者
擁有發展心理學學位,現在英國東索塞克斯郡(East Sussex)從事教育工作,也為兒童撰寫科學讀物,並與她的先生,約翰.葛瑞賓合著適合成人閱讀的科普書籍。由於長期以來熱中於探索歷史,現已成為英國皇家地理學會(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的會員。
約翰.葛瑞賓 作者
劍橋大學天文物理學博士,現任《新科學人》(New Scientist)雜誌顧問,多才多藝,身為作者亦兼節目製作人。曾寫過許多科學書籍,例如︰《尋找薛丁格的貓》(InSearchofSchrodinger'sCat)、《蓋婭樂章》(GAIA:TheMusical)和暢銷傳記作品《霍金傳》(StephenHawking),也寫一些科幻小說。他的書曾獲英、美授獎肯定,且被譯成三十多種語言廣為流傳。 瑪麗和約翰.葛瑞賓夫妻住在英國薩賽克斯郡,育有二子。他們共同合著的書還有《冰之傳人》(ChildrenofThe Ice)、《百分之一的優勢》(TheOnePerCentAdventage)。
陳瑞清 譯者

元培醫事技術專科學校放射科畢業,東吳大學英文系學士,美國蒙特雷國際研究學院口筆譯碩士,英國曼徹斯特大學語料庫翻譯學博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兼任講師。已問世譯作包括《生而為人》、《萬種心靈》、《位元城市》、《愛因斯坦》(下)、《魔鬼盤據的世界》、《蓋茲的野蠻兵團》、《微軟的創新推手》、《B2B》、《看漫畫,學環保》等書(皆為天下文化出版)。現旅居美國加州,擔任母校蒙特雷國際研究學院口筆譯暨語言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閒暇之餘仍從事口筆譯工作,並著手建立英漢口筆譯語料庫,做為翻譯及口譯之研究及教學資源。


1996/07/30

BCS025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57-621-331-2

417

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