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十年前,一批關心台灣這塊土地的學者,提出「台灣2000年」的大膽預測及願景;十年後,他們再次挺身而出,為「永續台灣2011」請命:依據台灣自然環境現況,若再不徹底執行經濟發展與生態維護的均衡,落實攸關永續生存的空氣、水質、土壤、廢棄物等污染防制政策,到了2011年,福爾摩莎台灣,必然淪落「不永續」之境!
本書是國科會「永續台灣的願景與策略」研究下的子計畫,分為經濟、社會、自然資源、環境污染四組。內容主要是延續十年前「台灣2000計畫」的思考脈絡,反省工業化對台灣環境的衝擊,深思必要的回應之道。
經過數年來竭力蒐集的資料及研究分析,本書預測在現行政策之下,2011年台灣的生態、環境和經濟將呈現何種風貌;並且從永續發展的觀點,考慮台灣的自然與社會特性,提出2011年台灣生態、環境、經濟的願景,以及具體建言。
序 在地實踐 永續台灣 游錫堃
作者序 蕭新煌等
導論 從台灣2000到台灣2011
前瞻性規劃取代回應式修補
《台灣2000年》的執行狀況
新思維‧新資料‧新模式‧新建議
第一章 海島的大地反撲
變色的大地
自然資源的分布與變遷
自然資源政策的評析
二○一一年可能面臨的問題
第二章 環境不可承受之重環境承載能力
台灣環境品質的變遷
政府因應之道
民間環工發展
台灣環境承載能力的推估
第三章 預防式規畫,遙不可及?
會建構論的環境事實
環境中的民意
經濟成長VS.海島永續
社會公平與代間正義
性別與環境意識
環境團體對政府的評價
全民總動員
第四章 經濟與環保,美麗共生
經濟與環保,孰重孰輕?
經濟發展的現況與未來
環境的危機與挑戰
環境的轉機與展望
總結 永續台灣2011
相關政策的評析
邁向永續發展的策略建議
具體行動方案 附錄 具體措施
在地實踐 永續台灣
游錫堃 行政院長暨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
天下文化出版《永續台灣2011》乙書,檢視台灣過去在推動永續發展的情形,同時展望未來,提出台灣邁向永續之路的諍言,高瞻遠矚,錫深表感佩,承蕭新煌兄囑為之序,謹略陳政府推動台灣邁向永續之路二三事以為序。
自民國七十八年擔任宜蘭縣長開始,「永續發展」一直就是我的重要施政理念;現在擔任行政院長,落實台灣的「永續發展」更是我努力追求的目標。永續發展是一個跨學門、跨部會的理想實踐,若不能落實在政府施政的各個領域和環節上,「永續發展」將始終只是一個遙不可及的理想,所以我經常要求各部會在執行政策的過程中,要不斷地去思考、檢討是否符合「永續發展」的精神。
新紀元的開始
民國九十一年對台灣推動永續發展而言,是一個新紀元的開始。首先,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在九十一年五月份改組之際,委員會成員有了大幅度的改變,由原有的多數政府官員及少數學者組成,變成學者、民間團體和政府官員各占三分之一,這代表著政府為永續會注入民間生命力,政府和非政府組織之間也因為永續發展而形成一個新的夥伴關係。其次,九十一年九月份在南非舉行的聯合國永續發展世界高峰會中,政府官員針對大會議題分別參加研討、發表論文,回國後辦理研討會與國人分享,並吸收內化在國內所主管的業務之中,這同時意謂我們對永續發展已由從不得不因應國際議題落實到在地實踐。
而在九十一年十二月,由永續會八個工作分組歷經產官學研民多次討論而成的行動計畫表,透過時程和主辦機關的管控,共列出二百六十四項具體行動計畫,其內容不但擘畫出政府對永續台灣的願景,也點出了迫切執行的項目,尤其在認清台灣屬於海島生態系的事實,檢討經濟效益、社會公平與環境保護相存相依的關係後,對於國土規劃、能源政策、本土生物資源資訊網絡、國民及特殊族群的保健工作、建構資源循環型社會等都有新的體認,尤其深刻體會到只有透過教育深根工作才能使永續大業發芽結果。
朝對的方向邁進
很高興看到集結多位學者長期觀察研究,出版這本檢視過去執行成效,勾勒出「永續台灣2011」圖像的書籍。在學者檢視的項目中,我們發現新政府二年半的執政方向確實是朝對的方向在前進,包括檢討攸關國家發展計畫的「二十一世紀議程----中華民國永續發展策略綱領」、「綠色矽島願景與推動策略」、「國土綜合開發計畫」和「國家環境保護計畫」等,我們也在全面檢討能源政策以發展再生能源、提高能源效率以減少核能發電比重,尤其我們也提高層級由政務委員組團參加永續發展世界高峰會,並內化國際議題在國內政務上,同時也在九十二年元月出版了《與地球的對話----永續台灣》乙書,這在在都顯示我們確實在朝永續之路邁進。
作為一個負責任的政府,我們必須誠實面對過去的不足之處,繼續朝既定的方向努力!例如在本書中勾勒二○一一年的永續台灣圖像中,其中的數項具體建議包括訂定自然生態保育基本法以彌補現行野生動物保育法不足之處、急迫處理有關垃圾、工程廢土、南部地區水資源枯竭與水質惡化及砂石的開採與濫採、評估台灣自然觀光據點以責成主管機關提升環保標準等事項,都是未來我們要加強努力的方向。
「永續發展」對我們這一代來說,不僅是一個理想,也是一項義務,民國九十二年是台灣永續元年的開始,我們希望結合政府的魄力與決心、學者的思維與諍言、民間組織的活力與監督,達成「在地實踐,永續台灣」的歷史責任。
作者序
蕭新煌丶朱雲鵬丶蔣本基丶劉小如丶紀駿傑丶林俊全
十四年前(一九八九),我們出版了Taiwan 2000:Balancing Economic Growth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這本長達七百四十八頁的英文學術著作,接著在四年後(一九九三),由天下文化出版中文增訂和濃縮版,書名即訂為《台灣2000年》。事隔十年,二○○三年初,我們在此又以「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為台灣獻上這本《永續台灣2011》。
第一本書距該書的目標二○○○年,有十一年;第二本書則只差七年;如今這第三本書早已超過二○○○年足足有兩整年。回首來時路,對於這三本書共同關切的台灣環境命運,我們真有著無限的憂喜雜陳,而且仍是憂多於喜。
仍是憂多於喜
《台灣2000年》曾悲觀地預測台灣在二○○○年時的環境前途,直指除非政府、企業和民間社會力在那七年當中,確實痛下決心,以永續發展為共同追求的目標,否則各種環境品質將在短短幾年內惡化一倍。
在《永續台灣2011》這本書裡,我們很負責地也很嚴肅地追蹤過去近十年來,到底我們在《台灣2000年》提出的各項整體政策建議和具體措施建議,被政府採行了多少、成效又如何。很遺憾地,若以0分到10分加以評比,我們在本書導論所做的總評分結果只有6.4分,只能算是勉強及格----這就是讓我們憂心的原因。
究其根源和癥結,乃在於十年來,台灣雖然歷經政治轉型、政黨輪替、民主鞏固等重大變革階段,但是在「經濟成長vs.環境保護」的典範轉移上,卻沒有什麼突破進展,依舊在兩者間打轉;在面對和處理海島環境問題時,也從未真正下過決心採取「前瞻性規劃」,始終擺脫不了「回應性修補」的窠臼。執政數十年的國民黨,到下台前一向如此;甫上台兩年多的民進黨,似乎也尚未掙扎出一個明確的方向。
在舊的經濟成長典範和新的環境保護典範之間的辯證關係上,台灣官民、朝野都必須做一抉擇:經濟成長舊典範是不顧環境目標;而環境保護新典範並非反成長需求,它所要追求的是不同的成長,它反對的是盲目追求經濟成長。這對具海島生態特色的台灣來說,更須思索出一套主導未來環境與成長辯證關係的新思維,本書深信「永續發展」的理念,正是這項新思維的核心。
民進黨政府自二○○○年上台以來,的確很想在環境策略上大有作為,也試圖從建立「非核家園」理想和停建爭議了十多年的核四著手,但遺憾的是,終究敗在「有想法,沒辦法」,而未竟其功。兩年下來,很多關懷環境人士在期待、挫折到失望中渡過,直到二○○二年中,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大改組,延聘多位永續發展主力人士加入,而且由閣揆親自擔任主任委員之後,我們才又從挫折的情緒中,油然生出一絲希望。到二○○二年底,委員會下設的八個分組完成了洋洋灑灑的「國家永續發展行動計畫表」,以二○○二年到二○一一年這十年作為永續貫徹期,更宣示二○○三年為「永續元年」。而這半年來的永續契機,也給了我們憂中帶喜的理由。
政府宣示二○○三年為「永續元年」,二○一一年不但是中華民國一百年,也是「永續九年」。我們這本《永續台灣2011》適時在二○○三年初出版,一則可作為對「永續元年」誕生的祝福和期許,二則更可作為對追求永續九年願景和目標的民間鞭策。
致謝
正如前兩本書,這本新書是以民間學術界的立場,一而再、再而三地企圖運用知識力,為落實海島台灣永續發展的願景,貢獻棉薄之力;這本書一樣也是集體創作的成果,作者群人數遠多過掛名的我們六位。事實上,在過去三年裡,參與《永續台灣2011》此一主軸研究計畫的跨學科學界人士,除了我們六位之外,還有葉欣誠、張怡怡、林財富、顏有利、高志明等教授。因為有他們過去三年來的學術貢獻,才有這本書的產生,我們在此向他們致上深深謝意。此一主軸計畫,是「國科會永續發展研究推動委員會」主動委託的「永續台灣的願景和策略」大型整合型計畫下的一主軸計畫。三年來,我們受益於總主持人劉兆漢校長甚多,也從與其他兩個主軸計畫的切磋中獲得很多啟發,在此我們感謝於幼華和葉俊榮兩位主軸計畫主持人。
此外,國科會永續會的催生者----國科會前副主任、現任政務委員蔡清彥博士,更是我們要特別一提的幕後英雄。在本研究計畫進行過程中,我們也得到幾位國外顧問的協助,分別是Dr. Gerald Barney、Dr. Russell Stone、Dr. John Byrne,他們在不同階段給了本計畫極好的建議,在此一併致謝。
在本書的編輯過程中,葉欣誠教授和顏有利教授出力甚多,助理許耿銘先生也花了相當多心思,我們要特別謝謝他們三位。天下文化出版公司在出版了《台灣2000年》之後,又熱情同意出版這本《永續台灣2011》,顯然他們已是我們的「永續知音」。最後,我們謝謝負責協助編輯此書的項秋萍小姐、詹小玫小姐,她們的編輯創意和潤飾工夫,讓這本原來可能只是硬梆梆的環境科學書,變成或許真可以打動台灣島國子民心扉的永續發展啟示錄。
二○○三年元月 台北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社會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中研院亞太研究計畫主持人、總統府國策顧問、總統府政府改造委員會委員、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委員。
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博士。現為台灣大學地理系教授兼任系主任。
臺灣大學經濟學學士、碩士,美國馬里蘭大學經濟學博士。現任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暨台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領域為開發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台灣經濟發展、所得分配與產業經濟。 曾任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委員、消費者文教基金會副秘書長、景文技術學院校長、中央研究院社科所所長、中國農民銀行董事、中華民國亞太新經濟學會理事長、中華民國房地產政策學會理事長、經濟日報主筆、中國時報星期專論作者。
2003/01/27
BGB182
天下文化
平裝
14.8x21cm
黑白
986-417-092-9
308
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