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

動力20-關鍵年代的人與事
優惠價
85
$425

動力20-關鍵年代的人與事

關鍵年代的人與事

書籍介紹

《動力20》擷取了一九八六年到二○○六年的《遠見》報導,從國際風雲、兩岸浪濤、政治巨變、國防工程、社會萬象、企業領導、管理典範、科技經營八個面向,回顧這翻騰波動的二十年。 

天安門的民主女神倒下了,柏林圍牆坍塌了,蘇聯解體了。台灣海峽從冰封、解凍、回溫,進入了政治經濟的愛恨糾纏; 蔣經國已逝,國民黨下台,民進黨執政後又陷入了危機。「家庭」的定義改寫了;「新台灣人」誕生了; 以世界為舞台的施振榮、張忠謀、張明正,為台灣創造品牌;e化的新世代,擁抱創意擁抱海洋擁抱穹蒼......

這一路巨變,福爾摩沙已走過了千山萬水。唯一不變的是,島上子民奮勇打拼、百折不回的動力;這股動力,是台灣繼續前行最大的憑藉。

汗水與榮耀──得獎紀錄

編序──二十年的投入是教室外的學習  王力行
前言──                林蔭庭

國際風雲
之一:共產黨人翻騰世界    
共產黨人翻騰世界     ─溫曼英     
為中國民主指路的嚴家期  ─溫曼英     
「我們一定會贏!」     ─任孝琦     
「我從不相信共產主義!」  ─任孝琦
之二:以色列國家專輯     
永遠的猶太國       ─王力行     
決勝於方寸之間      ─文現深     
走過耶路撒冷       ─李慧菊

兩岸浪濤
之一:中國在哪裡?     
得來不易的常識      ─文現深     
一場失敗的實驗      ─尹 萍     
漫長的路才開頭      ─李慧菊  
之二:小龍鬥土龍     
小龍鬥土龍        ─林文玲  
之三:新上海人     
新上海人         ─成章瑜

政治巨變  
之一:中國人大遷移     
異鄉變家鄉        ─蕭富元     
衝突到和諧       ─張弘毅  
之二:歷史性專訪蔣經國總統     
一個決心積極革新的年代  ─編輯部  
之三:「台灣要獨立」?     
「台灣要獨立」?       ─尹 萍  
之四:貪官敗國     
貪官敗國        ─許彩雪  
之五:當國民黨輸去江山
當國民黨輸去江山    ─林蔭庭

國防工程  
之一:構築武器長城的中山科學院    
構築武器長城的中山科學院   ─文現深     
「不要因人為因素而失敗」   ─王力行  
之二:預警八分鐘     
空戰,誰操勝券        ─文現深     
IDF一小步,空軍一大步    ─蕭富元  
之三:點閱戰機,檢閱空防     
二代空軍           ─蕭富元

社會萬象  
之一:尋找台灣生命力            
尋找台灣生命力        ─李慧菊  
之二:現代家變     
一樣米養百樣人        ─楊孟瑜  
之三:新台灣人     
悲情不再的務實者       ─蕭富元  
之四:台灣新競爭力     
打拚文化產業         ─楊永妙     
幾米散播圖像熱力       ─羅詩誠     
五百年後看得到的產業     ─林政忠、楊永妙  
之五:POWER新世代    
Personality掌握劇變的移動人   ─成章瑜、魏棻卿     Originality獨一無二的原創人   ─成章瑜、徐嘉卉     
Worldwide View擁抱海洋的世界人 ─成章瑜、高聖凱     
e化自由國度的數位人       ─成章瑜、高聖凱     
Reality探索真理的實踐人     ─成章瑜、魏棻卿  
之六:白先勇與陳怡蓁的文藝復興      
白先勇與陳怡蓁的文藝復興    ─刁明芳

企業領導  
之一:施振榮左右聯盟,聚焦宏碁競爭力     
施振榮左右聯盟,聚焦宏碁競爭力    ─莊素玉 
之二:百變施振榮的最後一次冒險     
用蘭奇,進軍國際           ─江逸之  
之三:趨勢以小搏大,全球走紅
趨勢以小搏大,全球走紅        ─刁明芳

管理典範 
之一:tsmc緊鑼密鼓知識管理     
tsmc緊鑼密鼓知識管理     ─莊素玉 
之二:嚴長壽創新亞都管理           
嚴長壽創新亞都管理 ─莊素玉  
之三:品德管理     
人品比人才重要        ─林宜諄

科技經營  
之一:明碁電通李焜耀發現蘇州     
明碁電通李焜耀發現蘇州    ─莊素玉  
之二:宏達國際電子卓火土      
王雪紅發現的第二匹千里馬   ─江逸之

遠見二十年台灣大事紀
附錄──本書摘錄遠見封面設計者列表

二十年的投入是教室外的學習

王力行

今年三月,《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克里斯多福 (Nicholas D. Kristof)在他的專欄中徵選一名新聞系學 生,跟他到非洲採訪十天。

兩個月後,評選揭曉,一位來自密西西比州、正在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唸碩士的黑人女孩凱西,擊敗近四千位對手,成為幸運兒。

克里斯多福,哈佛大學畢業,曾獲美國大學畢業生最 高榮譽的「羅德獎學金」赴英國牛津大學習法。在二 十二年《紐約時報》採訪生涯中,他曾派駐過法國、 香港、日本、北京;在開羅學過阿拉伯語,也在台北 學過中文。有過採訪全球一百多個國家的經驗,讓克 里斯多福對記者應具備的「國際觀」感觸特深。

他提供實習獎項給學生,是希望年輕人有更寬廣的視野,在專欄中他說:「美國人不了解美國以外的世界,也不能站在其他種族人立場看事務,所以在越南、在伊拉克,我們都惹上麻煩。」

做為一個傑出的新聞從業者,克里斯多福希望年輕記者有的國際觀,是透過觀察世界不同的人事物,更能重視人文、人本;關懷這個世界上的弱勢族群,與貧窮落後;尊重不同文化、歷史、宗教的人們。

當「世界是平的」已成為大家的共識時,全球化、國際觀就不再只是一個期待,而是生活的一部分。

回想二十年前,我們創辦《遠見》雜誌,特別強調「世界觀」,就是有感台灣的社會不能只往內看,個人不能只在乎自己,政治的最終目的更是為人類福祉。

一九八六年,台灣仍是一黨獨大,尚未解除戒嚴,也沒有開放大陸探親。電視、報紙、電台都被壟斷。

這二十年來,世界的變動超過之前的二百年;台灣的政治、社會、文化、經濟,也只能用「巨變」二字概括。

如果要問,做為媒體人觀察巨變,有哪些省思與體察?回答這個問題,就得重新檢視一路走過的軌跡,找出那些令人震撼的點點滴滴。

在國際上,韓國漢城取得八八年奧運主辦權,創刊初期,我們就完成〈韓國專輯〉,採訪韓國如何為奧運做準備。

為什麼會選這個題材?猶記得一九八四年六月,在瑞士碰到一大批韓國政府派去學「旅館管理」的人,顯示韓國已經動員,緊鑼密鼓地向全球學習。

一九八六年採訪漢城當時,果然見到處處是「倒數計時」的標誌,地鐵通車了、大工程啟動了,甚至美化市容、學習英語都沸騰起來。

八○年代和九○年代的轉接時期,天安門事件、柏林圍牆倒塌、蘇聯瓦解,共產黨人翻騰世界。我們的採訪團隊都到過現場。

一張柏林圍牆倒下剎那、一對年輕男女親吻的照片,讓攝影記者羅旭光得到了當年的「金鼎獎」。記者李慧菊和許月瑛是第一批訪問到葉爾欽的台灣記者。

一九九○年的〈以色列國家專輯〉,《遠見》更成為第一批到耶路撒冷採訪的華人媒體。透過對以色列的歷史、宗教、文化的研讀,加上到現場第一手採訪。 

我們終於理解世界另一群人——猶太人和阿拉伯人的愛恨情仇。這群人對台灣而言,是陌生的、是遙遠的。十年後,中東的大戰亂、美國九一一事件,都讓我們不再陌生。

在國內,強人領袖蔣經國過世了。他在走前開放黨禁、報禁、解除戒嚴,開放往大陸探親,為台灣後來的民主、社會、經濟、文化全面開了個大口。

在蔣經國總統生前,我們是唯一專訪到他的中文媒體。可惜他答問太短,沒有詳細闡述他對治國藍圖、人才規劃、台灣前途的具體想法。

強人過後,台灣的民主,表面上透過人頭選票決定政權。底層下,族群對立、政黨鬥爭、黑金強勢、價值迷失、社會沉淪幾乎沒有停歇過。

我們陸續討論過「中國人大遷移」、「無聲的掠奪——土地、鈔票、選票」、「貪官敗國」、「重整國民黨股份有限公司」、「新台灣人」等重大議題。

〈中國人大遷移〉說出了許多大陸來台人的故事,一位同事記得父親從家鄉一路逃難帶著的一個飯瓢,後來子女們都要叫它「哥哥」。經濟學家于宗先院士,是當年從開往海南島的軍艦上跳船的「逃兵」。人的命運,真是掌握在上天的手中嗎?

在採訪「新台灣人」的過程中,接觸二二八受難者,又是另一番辛酸。戰後期盼祖國擁抱的手,卻迎來屠殺自己人的手。情何以堪?
戰爭的無情、仇恨的無義,是那個時代留下的悲劇。

蔣經國開放了兩岸交流,為社會打開一扇歸鄉尋根、旅遊的窗;為企業打開一個相較不陌生的生產和消費市場。台灣的競爭力得以獲得短暫的支撐。

第一次全面採訪大陸,是一九八八年六月。當時的上海,人多、破落、勢利我自己就被騙過,十八元人民幣的車錢卻付了十八元美金;街上有人兜換美金,當你拿回一疊人民幣,只有上面幾張是真的,下面全是廢紙。

九二年鄧小平南巡後,眼見他們改變了。印象最深刻的有二處。九三年,我在往杭州機場的路上,看到破舊、超載的貨車一輛接著一輛的往返於輕紡中心途中。當時中國紡織業已在接外國訂單了。

九四年的浦東,還是一片黃土飛揚,小茅屋中解說浦東未來會發展成「東方曼哈頓」的官員興致勃勃,聽 簡報的外來訪客心裡嘀咕:「這不是天方夜譚嗎?」
十年後的浦東,果然高樓林立,成為全球大企業爭相進駐之地。據說陸家嘴的房價已超過每坪百萬台幣。

從當年第一個大陸專輯〈中國在哪裡?〉到〈新上海人〉,二十年來,滄海桑田,物換星移。

一位美國作家曾經這樣說過:人類幾世紀以來,最具道德爭議的議題,十九世紀是奴隸制度,二十世紀是極權主義,到了二十一世紀,就是貧富差距。

二十一世紀,轉動世界的兩大輪子,一是科技,一是文化。科技是硬實力,文化是軟實力;科技是全球的,文化是在地的。

克里斯多福對年輕新聞系學生說:「二十一世紀,如果你不能了解另一半世界的人,你就不能算受過教育,受教育絕不只能在教室裡。」

做為一個媒體人,二十年來《遠見》的投入,就是教室外的學習。


《動力20》前言

林蔭庭

《動力20》是為誌念《遠見》雜誌二十歲而做,更是為共同走過這段歲月的台灣人民而做。

二十年來,月復一月,《遠見》努力而真誠地,登高望遠,為台灣指路,為社會趨勢做筆記,發揮媒體動力;
兩百四十期的雜誌,記錄了改變台灣面貌、驅動台灣命運的人與事。

就像一枚時光膠囊,《動力20》萃取濃縮了一九八六到二○○六年的《遠見》報導,從國際風雲、兩岸浪濤、政治巨變、國防工程、社會萬象、企業領導、管理典範、科技經營八個面向,回顧這翻騰波動的二十年,也蓄積繼續前行的能量。

二十年來,世界圖像經歷了劇烈變動,一九八九年柏林圍牆傾圮,東歐變天,扭轉了人類歷史的軌道,《遠見》團隊親赴現場帶回一手報導,為身處世界邊緣的台灣,打開一扇遠眺的窗。台灣海峽從冰封、解凍、回溫到沸騰,牽動兩岸人民的情感與實質利害。

開放大陸探親、六四天安門事件、政治經濟角力、台商一波波登陸,兩岸之間的分與合、衝突與互惠,至今仍持續上演中,並將決定台灣最關鍵的未來。過去二十年,台灣人民目睹也參與了史無前例的政治變天,戒嚴體制終結;黨禁、報禁解除;強人過去;當家五十年的國民黨失去江山,政黨輪替成真;直到今天,執政六年的陳水扁政府因貪腐弊案陷入危局,回首台灣一路走來的民主化足跡,格外啟人反思。台海上空的戰爭陰影始終不曾消散,台灣的軍事自衛能力一直是神祕禁忌的話題;《遠見》突破尺度,一九八八年獨家採訪了國防高科技重鎮--中山科學研究院,歷年來也曾多次造訪陸海空軍各基地,追蹤報導國軍軟硬體的更替蛻變,滿足廣大軍事迷和關心台灣前途者「知的權利」。

內外環境的巨變,釋放了台灣旺盛的社會力,無論是族群觀念、生活方式、家庭型態、職場文化、表演藝術.....,無不顛覆了經驗法則,更多元、更有創意。

亂,卻洋溢著台灣特有的生命力,。 

企業領導的經驗與智慧,是無價資產,也牽繫著台灣的經濟命脈,《動力20》收錄了宏碁集團施振榮與趨勢科技張明正的故事,前者披荊斬棘,是全台首位到世界各國打響自有品牌的高科技廠商;後者以創意和靈活的身手,超國界經營,是現今台灣邁向國際品牌的代表。

有效的管理是企業落實經營策略的必要條件,也是企業永續發展的基石。在諸多管理理論與管理模式當中,《動力20》特別記錄了張忠謀在台積電力行的「知識管理」,以及嚴長壽在亞都飯店的「創新管理」;並探討回歸素樸倫理價值的「品德管理」。

台灣科技產業已由昔日的只圖賺取代工利潤,逐步升級為創立自有品牌,追求高附加價值,打入國際競技場。李焜耀領軍明碁電通大膽開疆闢土,前進大陸與國際舞台; 卓火土以優異的研發能力,率領宏達電與國際大廠並肩合作,領導市場,是科技產業經營值得記錄的兩個案例。

「我們搖籃的美麗島,是母親溫暖的懷抱,驕傲的祖先們正視著,正視著我們的腳步.....」李雙澤創作的「美麗島」,早年前曾是觸犯政治禁忌的歌曲,最近資深民謠歌手胡德夫收錄進了他的專輯,重新詮釋。歌曲中吟唱的水牛、稻米、香蕉、玉蘭花,已經淡去,福爾摩沙的路,也已經顛簸過了千山萬水。唯一不變的是,島上子民奮勇打拼、百折不回的動力;
這股動力,是台灣繼續前行最大的憑藉。 

遠見雜誌專訪 作者

2006/07/10

BGB240

天下文化

平裝

17×22cm(

黑白

986-417-721-4

420

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