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感謝連震東先生文教基金會、連雅堂先生獎學金基金會捐贈3,000冊《與子偕行》予全國社區大學,分享字裡行間裡的動人故事,也希望藉此推展閱讀與文藝之風。
悠悠往事並不如煙,雖然遠思渺難收,但是回頭,在燦爛的陽光下,每一個故事、每一個人,卻是那樣鮮明,他們勾起了我無限的回憶……
--連方瑀
本書收錄了連方瑀孺慕親情的感人回憶、夫妻深情的溫馨往事、異國旅行的感觸……,在有情天地裡,慧黠的女主人穿梭其間,用清新流暢的筆觸,為每個人凝結永恆的記憶--
十八歲的方瑀在選前與選上中國小姐之間的心路轉折;
美麗的中國小姐在美國初會翩翩公子,如何對他一見傾心;
挺著大肚子的外交官夫人如何隨機應變,既要臨時變出一場午宴大餐,還得維持美麗風姿;
新手爸爸連戰照顧小baby,卻不小心把手錶放在尿布中弄丟的糗事;
愛看電視的連勝武,如何在父親進門前衝進書房做念書狀;
連方瑀如何心不甘情不願陪老公去俄羅斯旅行,卻發現許多印象深刻的異國「驚豔」;
連勝武與小妹妹連詠心的兩小無猜,崇拜勝武的詠心如何童言童語說要像小哥一樣得近視眼……
種種平凡事,在連方瑀筆下真誠又動人。字裡行間,過去的時光躍然紙上。
【代序】
生活因寫作而充實◎林文月
【家人的話】
秋水文章不染塵◎連戰
文學的美妙之處◎連惠心
帶給讀者全新體驗◎連勝文
母親的叮嚀◎連勝武
優雅的行文風格◎連詠心
【自序】
悠悠往事並不如煙
【戀家】
與子偕行
地老天荒兄妹情
學海涯邊人
親子小白球
謝謝你!生命
一種春風兩般情
有情世界展翅高飛
【天涯】
旅薩散記
薩國之宴
可堪回首憶薩國
俄羅斯之行
感子故意長
再訪錦繡河山
【青春】
如夢令──記第三屆中國小姐選拔
《紅樓夢》演出記趣
暑假、暑假
雙十年華
尋夢者
天涯共此時
【孺慕】
親恩
悽悽去親愛
一生一養一世情
文物台南是我鄉
悠悠往事並不如煙
我必須承認,寫作是我的最愛。所以在今年元月,天下文化出版社的編輯盼望我能從以往已在報章雜誌發表及尚未發表的作品中,挑一些我喜歡的,出一本「自選輯」時,我真的很高興,但是也很惶恐。我的寫作範圍大多都是繞著周遭我熟悉的人、事,尤其以家人為多,我從年輕時一路走來,都算平順,沒有什麼戲劇化或很複雜曲折的經歷。因此,我的作品可以呈現一種溫馨,但絕沒有纏綿悱惻或婉轉曲折的戲劇效果,我手寫我心,心裡裝的都是對家人及親朋好友的愛。夠不夠深刻?我不知道。
我把已經出版的四本書重新看過,我的第一本書《歐遊雜記》是在我二十五歲時出版,雖然生澀,卻不乏年輕人的努力,一直看下去,悠悠往事並不如煙,雖然遠思渺難收,但是回頭,在燦爛的陽光下,每一個故事、每一個人,卻是那樣鮮明,他們勾起了我無限的回憶,不盡長江滾滾流啊!有的回憶使我非常快樂,而有的卻使我無限後悔,我想,如果那些後悔的事放在今天,我的處理一定會圓融許多,或許它們根本不會發生。我的幼稚,曾經深深刺傷了最愛我的親人朋友,包括我的母親、姨母……,現在他們都不在了。我常常想,他們以他們的方式來疼惜我、以我為榮,我怎麼就不知道這是愛呢!愛就是包容,經過這麼多年,我慢慢成長,才了悟到這一切。然而,曾被我刺傷的人呢?雖已天人永隔,但在我心上,卻無法,也無意迴避。
「自選輯」裡有不少遊記,戰哥和我都喜歡旅遊,以往戰哥在政府任職,不容易和我出門旅遊,但我每年暑假都會帶四個孩子,一個一個國家去遊覽,一方面讓他們增長見識,另一方面,讓他們更能體會手足情深。孩子們只要小學畢業,就可以成為我們這個「家庭旅行團」的成員,我嚴格地執行這個規定,因為孩子太小出門,既不懂得欣賞,將來長大也記不住,更何況小娃娃會增加旅途的勞累。因此,書裡有不少遊記。可惜的是,好些篇遊記因為家裡裝修,沒有妥善保管,竟找不到了,好比和戰哥去烏克蘭訪問,刊登在《聯合報》新聞版,還有我和戰哥去愛爾蘭訪問,不記得刊登在《聯合報》或《中國時報》的新聞版,這些作品都是產生在戰哥服務在行政院的時候,彌足珍貴,但找不到就是找不到。
奈何二○○○年及二○○四年,戰哥為了台灣人民的福祉而參選,但對手用惡劣的手段,過程中的奇招異術,真是「罄竹難書」,使戰哥未能如願。我不知道這該是悲還是喜。悲的是台灣自此走向衰退腐化之途,亂象百生;喜的是,這幾年給戰哥新的機會,在兩岸建立了和平的平台。以前,我們對大陸都不瞭解,但經過幾次訪問參觀遊覽後,我們如茅塞頓開,那一片無垠的美麗江山,那蓬勃的建設,那和善熱情的朋友,那同文同種澎湃的同胞情,在在鋪天蓋地地籠罩著我們,因此,每次從大陸訪問遊覽回來,都會情不自禁地寫一些大陸行的見聞。這是半世紀來我從未碰觸過的園地,這些篇章,也收在集子裡。
出書,總是讓人高興的事,這篇「自序」,是在從紐西蘭飛回台灣的班機上寫的。這回去紐澳度假過年,最開心的是家裡又多了位美麗溫柔的成員。戰哥退休後,更可以海闊天空,真是「世路如今已慣,此心到處悠然」。出一本小書給自己一個紀念,不過細數半生事,不覺半生已付東流。
(本文作者為「連雅堂文教基金會」及「連震東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林文月
一九四五年,中日戰爭結束,居住在上海日本租界的台灣人民,忽由戰敗國的日本人轉變為戰勝國的中國人。前此,以日本公民身份任職於日本公司的父親,處境尷尬,家裡且受到當地流氓騷擾,遂決心離開居住多年的上海,舉家遷返台灣。
翌春,由於舅父與姨夫已先行返台,舅母帶著表弟從西安來滬,姨母也帶著兩個表妹自南京抵達,暫居父親曾為出租使用的一排小洋房內。七幢小洋房在我家大房子的後面巷內,所以親戚朝夕相處,頗為熱鬧。我家兄弟姊妹眾多,但姨母只有兩個女兒,而舅母則僅得一子。那是我們表兄弟姊妹的首度會面。三家的孩子來自不同背景,各說著不同的方言,但彷彿總有溝通的方法。儘管倉促要結束在中國大陸多年來的生活而遷移台灣,大人們的世界想必是諸多顧慮猶豫的吧。但是由於戰爭的變化而一時失學的孩子們,卻有使不完的精力和探不盡的好奇,乃至於從未有過的新鮮感。我家習慣以排行相稱,弟妹們稱我三姊,新會面的表弟妹也自自然然隨著稱呼我「三姊」,至今未改。我稱兩個表妹「曉鶯」和「曉雯」,也至今依然;唯獨當時跟著長輩喊表弟的小名「阿戰」,其後因大家年紀大而不得不改口,由於他單字名,便連名帶姓直呼「連戰」,似乎也是自自然然的事情了。
一九四六年二月春寒料峭時節,三家人共乘一船,自黃浦江出海南下回台灣。當時大陸與台灣之間尚未有客輪,我們所乘的是父親的上海朋友大陸行老闆張先生的貨船。我還記得我們三家共十餘人擠在一間較大的艙房,四壁堆滿火柴。大概那是運火柴來台灣賣的貨船,也許另有其他貨物,則非我們孩童所能過問的範圍了。
那艘貨船不大,沿著海岸線停停駛駛,共行二週日才到基隆港。中途曾遇大風,在舟山群島停泊,大人和小孩全都被迫上岸,觀看了一場完全看不懂的地方野台戲,也是我至今未忘的。
船在基隆碼頭靠岸。對於我們那些出生在大陸的三家孩童而言,回到陌生的故鄉,一切都是新奇,甚而饒富異國情調的。我們先短期借住在舅舅的家,然後各自開始了在台灣的新生活。姨夫在台中糖廠工作,姨母帶著表妹們南下,其後除非刻意安排,比較不易經常相見。但我家和舅父家都在台北,母親十分疼愛她的弟弟,所以每每雇請三輪車去探望。她最喜歡由我作陪去,所以我也最常見到舅父母和表弟。
相對於我在上海讀日本小學重新開始用國語讀的困境,表弟倒是可以不間斷地沿用已然熟悉的國語順利上學。至於鄉音台灣話,則各自從生活中自然習得。令我甚感訝異的是,表弟在當時多數台灣人仍習慣性說日語的環境裡,竟然快速學會了日本話,這個能力他至今具備著。
舅父的家,我仍時常陪母親去探望的,但是當年的孩童已漸長大,各自有不同的讀書環境,所以遇見表弟的機會亦相形減少。而他出國留學後,更是多年未見,有一些消息,倒也從舅父母口中獲悉。
再次看到表弟時,已是他學成返鄉,任教於台灣大學,住在基隆路的歸國學人宿舍時。他身旁多了一位美麗的伴侶方瑀,甚至還有一個可愛的女兒心寶。
其實,第一次看見方瑀是在更多年以前,當時我也已在台大教書。有人指著校園步道上一個婷婷青春的身影說:「她就是中國小姐方瑀。」那時她就讀於農學院植物病蟲害系。
想不到若干年之後,在基隆路的家,表弟對我說:「三姊,我跟妳介紹,這是我太太方瑀。」於是,自自然然地,她稱我「三姊」,我呼她「方瑀」。由於我們都住在台大附近,也都是為人妻為人母的身份,所以可談的共同話題不少,方瑀視我如長姊,而我也彷彿多了一個親妹妹。讀農科的方瑀卻喜歡文學,相夫教子家務之餘,她多讀古今文學書籍,也每常提筆綴文。這種共同的嗜好與關心,遂令我們又添增一些可資深談商量的方向。
偶爾,有一些女性作家的聚會,我會邀請她參與。那種場合裡,方瑀心情愉悅,表情自在而專注,看得出文學寫作是她真正偏愛和重視的世界。她認真地寫,認真傾聽他人的經驗和意見,也認真地生活。
與表弟結褵以來,他們養育四兒女,舅父過世以後,迎接年事已高的舅母共住。三代同堂的家庭,幸福熱鬧可以想像,其間大概也有些不是為外人道的費神擔心吧?而這一切的喜樂和憂慮,方瑀也都認真面對;不但認真面對,且將其點滴憂喜納入筆下成文。她寫親人、朋友以及日常生活所接觸到的事與物,情思誠摯,充滿愛與關懷,文章則自自然然,毫不矯揉造作,故而讀其文若見其人,倍覺親切溫馨。
自從表弟離開教職出任公務以來,方瑀原先較單純的生活也有所改變了。除照拂長輩子女之外,她每每需要緊陪在擔任要職執行重任的夫婿身邊。他們牽著手走遍國內外,達成許多重要艱鉅的任務。牽手,代表的是愛與呵護,亦為多年婚姻所證驗的相互間的依託和支持。是連戰牽著方瑀的手,也是方瑀牽著連戰的手。而在千山萬水天涯海角相伴走過的旅途中,方瑀的視野開曠,文興愈濃,喜愛文學的她,於繁忙的官式訪問、緊湊行程間,偷閒記述景物見聞和種種感思,亦時或印證詩文。那些文章,有的在客鄉旅邸的燈下書成,有的在大洋凌空的機位小案上寫就,於是,行萬里路也成就了方瑀親情溫馨以外的另一種文章風貌。
寫文章,其實無所謂題材小大,只要是作者真摯的感情思想,自然流露呈現,便為可貴。所以宇宙全人類的關懷,固然值得入文,日常生活的細微感謂,也同樣可供記敘。方瑀自年少時便雅好為文,她斷續撰寫,已出版四冊,如今將由天下文化出版社匯集選篇並加添新作,印製自選輯,隔海遙囑我寫序。我平常沒有為人寫書序的習慣,一旦提筆,竟然細說從頭了。
兩年前,我曾應某雜誌寫過「小語」:
「我用文字記下生活,事過境遷,重讀當時所記,驚覺如果沒有那些文字,我的生活幾乎是空白的。」
我想把這幾句話送給方瑀。我們的生活因為寫作而變得十分充實。
──二○○七年春日
(本文作者為台大中文系名譽教授)
秋水文章不染塵
連戰
寫作是我另一半的幸福人生、快樂天堂!
與我牽手共度超過四十寒暑的方瑀,熱愛文學,嫁入我連家之前,深受岳父、岳母的薰陶,耳濡目染,自幼喜讀詩詞,學生時期就作品不斷。除了家庭之外,閱讀與寫作是她的最愛。方瑀曾在香港的一場公開演講中透露:「我每寫一篇作品,都會請戰哥過目,並非他有多了不起,而是他看過的文章,我才放心發表。」
不管過去的生活有多忙碌,方瑀的作品,我都有幸成為第一個讀者,分享她的感懷,這是她對我的信任。「秋水文章不染塵」,在我眼中,她雖然不是專業作家,但是她清新流暢的筆觸,卻讓我深深感動著迷。
「清心入世心多潔,善意迎人意自甜」,這是身為丈夫對愛妻的感受。方瑀開朗、樂觀、誠懇待人的個性,讓她身邊的每一個人如沐春風。
除了有十年的時間在東吳大學開授「中國現代文學」課程外,她的精力都花在照顧長輩、四個小孩及我的身上。過去的四十年,為人子女、為人媳婦、為人妻子、為人母親,每一個階段方瑀走得從容,每個角色扮演稱職。無論是相夫教子,投身社會公益服務,都值得為她豎起大拇指。
方瑀把青春奉獻給連家,過去的點點滴滴盡在我心頭,我由衷要對她說聲感謝,甚至感謝二字都還是不夠。她以文字為我們的生命留痕,記錄了我們三代人的成長、歷練。這些我熟悉的人、事、物,重新閱讀起來,宛如過去的歲月,又浮現眼前。創作雖不至於嘔心瀝血,但是每見方瑀辛勤筆耕,靜坐書房,不眠不休,我都會為她的精神毅力所感動。「學以勤為徑」,方瑀投入寫作的耐心、恆心與毅力,也是給我們小孩成長過程最好的身教。
說實在的,身為公眾人物的另一半,尤其我參加過三次全國性的大選,在台灣惡質化、無法向上提升的選風下,對手對我家庭的汙衊攻擊,方瑀只不過是我的妻子,但是她也必須承受這種委屈,我實在過意不去,心頭常是不捨。
但海闊天空,物換星移,如今的我們,心境如同閒雲野鶴,我們擁有更多自己的時間,結伴閱讀、運動、旅行,視野更開闊,生活經驗也更豐富。
「聚來千畝雪,紡出萬機雲」,我相信熱愛寫作的方瑀,可以擁有更多的創作題材與寫作空間,把她的見解、心得與社會分享。
去年春夏之際,我們有緣結伴到福建武夷山一遊,記得宋朝理學大師朱熹的名句:「半畝方塘一檻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是方瑀很喜歡的詩,我,也希望她持續閱讀與寫作的興趣,並把題材暢開,落花水面俯拾皆是文章。
流泉不竭,相信在沒有任何壓力下,方瑀一定會有更多、更精采的作品與大家結緣。
我願意維持先睹為快的樂趣,也期許她在未來寫作的路上──集月露風雲篇篇是錦,寫煙霞山水句句皆詩。
文學的美妙之處
連惠心
做為母親作品最初的讀者,我的閱讀經驗並不全然美好,每在文字中看到關於我愚騃童年及青澀少年的往事,就不免心驚,深怕自己無可辯解地暴露在廣大讀者的眼中。
隨著年歲的增長,我慢慢可以面對母親這類的書寫,雖然期望母親對紀實人物的描寫可以更加含蓄隱喻,卻也體悟到作品中所呈現的是母親眼中的世界,而非任何人心中的世界。作家藉他自己的視角展現有味的人生體驗,從而感染交談於讀者,不也就是文學的美妙之處!
值此母親新書出版之際,希望母親可以不斷地寫下去,讓更多的讀者可以從中得到情感的溝通與慰藉,是以為賀。
帶給讀者全新體驗
連勝文
我的母親連方瑀女士,是一位心思細密、觀察力又敏銳的人,她的性格單純、浪漫中又帶著點天真,這些特質,都反映在她的文章當中,使得她的作品,呈現一種獨特的個人風格。
在這本書中,我的母親,將她近年來的作品、參訪世界各地以及親身參與重要歷史事件的第一手經驗,與各位讀者分享。我相信,以我母親特有的寫作風格,一定可以帶給各位讀者全新的體驗。
母親的叮嚀
連勝武
來香港工作快一年了,發現現實和記憶中的香港似乎不太一樣。
記得二十年前,母親第一次帶我們兄弟姊妹來到香港,那時每天在擁擠的百貨廣場穿梭,母親總怕我和妹妹會走丟,每早出門前一定要我們掛名牌、背電話,為了怕我們著涼,光穿衣服就要檢查好幾遍。那時的香港,一點也不有趣,只有母親繁複的叮嚀。
母親的關心,並沒有因為我們的年齡或所在的地點有任何變化。在她心裡,我們永遠是沒有行為能力的小朋友,不論我在美國念書時或現在到香港工作,每天一通電話從沒短缺。
今天在寫下這段感想之前,才剛接到母親的電話,照例問我現在在做什麼?是在痂班還是在家裡?吃過晚飯了沒?是吃飯?還是麵?香港天氣怎樣?冷不冷?累不累?
這麼多年來,問題換了時間地點,但麵與飯的組合始終不變。
很瑣碎,但是溫暖,這就是母親對我們的照顧。
優雅的行文風格
連詠心
媽媽年輕時的幾本著作我來不及參與,不過近年來的作品,我通常都是第一個讀者。媽媽鍾愛寫作,喜愛研究詩詞國學,再加上雙魚座浪漫的性格,不論是她的人或她的文,都充滿著濃濃的夢幻文藝氣息。對於常理性過頭而近乎冷漠的我來說,讀她的文章,重新領略她筆下的人事物,總會有另一番不同的感受。媽媽的文筆真摯而溫婉,這樣的行文風格充滿著現在文壇上少見的優雅氣息;對我而言,這不但是媽媽文筆的特色,也是我心目中母親的形象。
很高興見到這本文選集的出爐,這是媽媽多年以來心情與心血的結晶,同時當然也衷心期待日後能讀到更多媽媽的好文章。
一九四五年出生於四川重慶。台灣大學植病系學士,美國康乃狄克大學生化碩士。父親方聲恆先生,為知名物理學家,先後任教於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及台灣大學二十餘年。母親汪積賢女士,畢業於南京金陵大學,來台後任教於強恕中學三十餘年,造育英才無數。 一九六二年,參加第三屆中國小姐選拔,榮膺后冠。一九六五年九月與國民黨主席連戰結婚,育有二男二女。曾任教於東吳大學中文系,教授現代文學。 著有《歐遊雜記》、《伊蓮集》、《親情》、《愛苗生我家》、《半世紀的相逢》、《與子偕行》。 現為「連雅堂文教基金會」及「連震東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2007/04/10
BGB251
天下文化
平裝
14.8x20.5cm
部分彩色
9789864178834
270
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