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

高等教育怎麼辦?
優惠價
85
$323

高等教育怎麼辦?

兩岸大學心件的探討

$380

書籍介紹

回顧過去,兩岸教育界各自遭遇不同的困境,大陸欠人才、台灣缺經營、香港少創新。展望未來,大學所需面對的挑戰日益嚴峻:能源短缺、環境污染、生醫、老化、永續發展、疾病流行、全球政經不穩定、甚至新學運等,在在需要跨學科的研討與合作。然而,大學教師是否投入足夠精力從事相關研究、指導學生、溝通社會?我們的社會在這些課題上有否尊重大學、真心與大學合作,共同維護大學自主、支持高等教育的進步?

第一部 高教國際化
第一章:高教徒具軟硬體,管窺蠡測國際化
第二章:1980年後的英國高教
第三章:兩岸三地高教略述
第四章:簡單是複雜的極致
第五章:高教國際化的盲點與迷失
第六章:溝通與英文偏解
第七章:讓生動走進校園

第二部 教研合一
第八章:傳道、授業、解惑外還少了什麼?
第九章:大學之道,教研合一
第十章:培養通才與專才的策略
第十一章:學位少有用,成功靠努力
第十二章:全人教育的盲點
第十三章:缺乏團隊精神的社會:窮得只剩錢財

第三部 品質與評鑑
第十四章:質量與大學評比
第十五章:評比提升高教品質
第十六章:人文社會領域的評比
第十七章:課程設計與專業選擇
第十八章:港、台、大陸高教「心件」的加強
第十九章:22K的台灣,一個均貧的符號
第二十章:兩岸三地少子化

第四部 創意、創新
第二十一章:路歸路、橋歸橋,莫把權術當學術
第二十二章:大門雖小處,休士必可觀
第二十三章:創新在於探索
第二十四章:這個社會缺少了什麼?
第二十五章:誰來推動創新科技?
第二十六章:無風無險,無創不新
第二十七章:高等教育的創意
第二十八章:政策導向,避免微管

2008年5月14日,抵達陌生的香港城市大學,出任校長。說陌生,那是因為除了短期訪問過香港科大之外,香港對我是一片空白,而我對香港想必也是一片空白。

到香港,只能説是緣份。對於在美國高教界工作學習了 34 年的我來說,這個緣份既曲折又令人大開眼界。

2008年之前,我倒是經常訪問台灣與大陸的高校與科研單位,關注台灣的教改,並留意大陸的高校革新與僵化制度。由於指導過好幾位韓國博士生,因而曾多次訪問韓國,研討高教、科技與創新。

本書共28章,分4部分,說出我對兩岸高教的觀察與看法。

高教國際化

做為一個非主流社會的華人,身處美國,領導學術管理多年,舉凡大學教研、行政事務,是非曲直,皆有理可循。抵港不久,剎然回首,見識了校園紛亂,為的是一些講師的約聘到期,副校長決定不予續約。一個平常、合法、合理的決定,居然引發校外人士參與鼓噪。風從哪裡來?又到哪裡去?非學術性的置入干擾,遠離就事論事的高教原則,為校園運作平添波折,不是國際化的常態。

香港是英文流通的一個亞洲城市,也是號稱世界上最國際化的城市之一。國際化的香港,尚且如此政教糾纏、風檐難解,台灣與大陸教育的現代化難道更等而下之嗎?

國際化是什麼意思?兩岸的高教是否找錯了病根、用錯了藥(barking up the wrong tree)?

教研合一

到香港的第2個經歷就是教研分家,教課的講師純教課,研究的教授只研究。等到往返台灣之後,瞭解台灣也有研究型的大學重研究,教學型的大學不研究。可是,又感到奇怪,為什麼想學習的人竟優先選讀不重教學的大學,而不重研究的教學型大學又居然授出博士學位?到底是些什麼樣的研究型大學不教學,又是什麼樣不研究的教學型大學竟然膽敢招收博士生?

等再次訪問之前熟悉的大陸高校之後,我終於瞭解,兩岸的大學裡,不曾做過研究的教師,把教學的任務歸為教學型的大學,而那些從事研究的教授,只好被當做研究型的大學教授看待。大家似乎先假設做研究的人,不懂得教學,甚至不需要教學,而教學的老師不研究,當然也就不懂得上窮碧落下黃泉的道理。心想,不從事研究的人,難道就一定懂得教學,而從事研究的人,就一定不懂得教學嗎?

如果有人只吃營養的食物並不運動,或者只顧運動而不重飲食,怎麼健康得起來?

品質與評鑑

大學的教職人員,怕被評估,教學不能評估,研究不能評估,專業也不能評估,否則就是干涉學術自由。可是不評估,怎麼進步,就像是不照鏡子,怎麼整理儀容?何況,有沒有想過,學術自由是指從事學術教研的自由。如果從事的工作與學術無關,怎麼能說是學術自由?怎麼從事學術科研的人不見得有自由,不從事學術工作的人,反而老談學術自由?

所以一定要重視質量,在充分定義的範圍內,談該談的,做該做的,追求卓越與成效,其理至明。如今,質量的設計、評估、提升,已從製造業推廣到服務、醫療、政府、教育、…… 等各方向。大學在質量保證的概念之下,進步快速,已經超越硬、軟體的投資,而進一步評估「心件」的投入。

這「心件」的缺失,竟然是兩岸高教落後先進的要件。

創意、創新

創意可以隨性,創新要以品質為主,只有做到「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的境界,創意才能算是創新。質量的推廣與改進就是創新,創新導致的創業終究要改進生活質量。

創新是兩岸除國際化以外,最常被高教界提起的憧憬,也是最讓人不瞭解、可望不可及的理念。高等教育的執行有賴政府投入資源,導向政策,遠離微管,放手交給專家帶頭執行;社會尊重教研專業,遠離官僚;大學教授求新,仍以學生及學術為主,接受同儕評比,遵行專業道德。

國際化的「心件」

橋歸橋、路歸路,提昇國際化的「心件」,應該強調團隊精神,重視產、學、研的結合,遠離產、官、學牽扯不清的關係。如果能做到這些基本要求,遵守小道理、少講空心的大道理,創意才有意義,創新才有希望。

摘自《等教育怎麼辦?》

郭位 作者

郭位,香港城市大學校長,生於台北,成長於中南部,為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及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他是電子早衰期研究的先驅,在系統可靠度研究方面早享盛名。

抵港前,他為台灣大學、清華大學、交通大學榮譽講座,北京清華大學運籌學講座,北航、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名譽教授;任職美國能源部橡樹嶺國家實驗室高級管理團隊、田納西大學工學院院長,任教德州農工大學,為 Wisenbaker創新講座,工業(及生物醫學)工程系系主任,電機系教授。曾受聘貝爾實驗室,並出任高科技公司顧問。


2016/02/26

BGB418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789863208952

320

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