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與利率新時代將來臨,美元霸權能持續下去嗎?《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自序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曾被列為中研院長候選人的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回到母校清華大學,在《高等教育怎麼辦?》新書發表會上,直言主張「教研合一、政教分離」。
文 / 黃光國
中央研究院今天將召開院士會議。六月下旬,曾被列為中研院長候選人的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回到母校清華大學,在《高等教育怎麼辦?》新書發表會上,直言主張「教研合一、政教分離」。
他舉例說,台灣有一百六十五所大學,帶給社會極大困擾。這些困擾之所以產生,就是因為當初擴充大學,把許多優秀的專職教育,如工專、商專、師專等,統統轉成大學,這是「政教不分」的後遺症。政治政策跟教研應該是分離的,政治人物的手應該要離開大學、離開高等教育,政教不分要怎麼談創新?
郭校長沒有明言的是:今天台灣教育之所以會搞成「政教不分」混沌狀態,是一九九四「教改」啟動之後,一幫「自由派」發起「造神運動」的結果。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在二○○六年卸任時,不顧自肥議論,主導修改內規,讓特聘學者得不受七十歲退休之限制,使他繼續以「特聘研究員」身分,月領五十萬元,比擔任院長時還高,也超過總統薪水。「造神運動」的「神威」未褪,能談什麼「政教分離」?
(本文為節錄,完整內文請見《聯合報》中研院「政教不分」的錯誤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