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與利率新時代將來臨,美元霸權能持續下去嗎?《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自序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馬紹章以超越藍綠對抗思維所提出的政策諍言,對走在中、美兩國所操控鋼索的蔡英文政府而言,具有即時性與啟發性的政策價值。
文 / 王銘義
海基會前副董事長馬紹章近日出版新書《走兩岸鋼索》,總結中共對台政策的五大邏輯,他並提出台灣因應的五項對策:以時間邏輯應付空間邏輯;以公民民族主義化解原生民族主義;共同延長戰略機遇期;回歸實力邏輯:聚焦台灣優勢;計算成本效益邏輯:趨吉避凶。
曾參與國共兩黨、兩岸兩會談判的馬紹章在書中倡議台灣應延長戰略機遇期,尋求「趨吉避凶」之道,他說:「台灣要客觀認清機會與威脅,實力是最終解決兩岸問題的關鍵,沒有實力,任何憤怒都沒有意義,唯有將優勢轉化為實力,才能為台灣創造更多的選擇空間。」
馬紹章以超越藍綠對抗思維所提出的政策諍言,對走在中、美兩國所操控鋼索的蔡英文政府而言,具有即時性與啟發性的政策價值。尤其,亞太情勢瞬息萬變,南海風雲即將再起,兩岸究竟要走向「對話/對抗」,或面臨「轉機/危機」,新政府應有趨吉避凶的戰略抉擇。
蔡英文總統執政一個半月以來,因北京視其就職演說是「仍未完成的答卷」,兩岸關係不但沒有「蜜月期」,兩岸當局的相互觀察期,隨著官方溝通管道停擺、兩會協商機制陷入僵局,近日甚至已浮現「兩岸絕對不是什麼鄰居關係」與溝通停擺「責任歸屬何方」等爭論。
因民共兩黨缺乏互信,輿情所衍生出來的猜疑、推諉、卸責,甚至威嚇等氛圍,層出不窮。尤其,近年原已淡出黨政媒體的「犯台」、「武統」等威嚇用語,最近頻繁地出現在中共黨政媒體之上,反映彼此的焦慮與猜疑,更預示著兩岸互動正處於質變的敏感時刻。
(本文為節錄,完整內文請見《中時電子報》王銘義專欄-趨吉避凶的戰略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