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馬紹章以超越藍綠對抗思維所提出的政策諍言,對走在中、美兩國所操控鋼索的蔡英文政府而言,具有即時性與啟發性的政策價值。
文 / 王銘義
海基會前副董事長馬紹章近日出版新書《走兩岸鋼索》,總結中共對台政策的五大邏輯,他並提出台灣因應的五項對策:以時間邏輯應付空間邏輯;以公民民族主義化解原生民族主義;共同延長戰略機遇期;回歸實力邏輯:聚焦台灣優勢;計算成本效益邏輯:趨吉避凶。
曾參與國共兩黨、兩岸兩會談判的馬紹章在書中倡議台灣應延長戰略機遇期,尋求「趨吉避凶」之道,他說:「台灣要客觀認清機會與威脅,實力是最終解決兩岸問題的關鍵,沒有實力,任何憤怒都沒有意義,唯有將優勢轉化為實力,才能為台灣創造更多的選擇空間。」
馬紹章以超越藍綠對抗思維所提出的政策諍言,對走在中、美兩國所操控鋼索的蔡英文政府而言,具有即時性與啟發性的政策價值。尤其,亞太情勢瞬息萬變,南海風雲即將再起,兩岸究竟要走向「對話/對抗」,或面臨「轉機/危機」,新政府應有趨吉避凶的戰略抉擇。
蔡英文總統執政一個半月以來,因北京視其就職演說是「仍未完成的答卷」,兩岸關係不但沒有「蜜月期」,兩岸當局的相互觀察期,隨著官方溝通管道停擺、兩會協商機制陷入僵局,近日甚至已浮現「兩岸絕對不是什麼鄰居關係」與溝通停擺「責任歸屬何方」等爭論。
因民共兩黨缺乏互信,輿情所衍生出來的猜疑、推諉、卸責,甚至威嚇等氛圍,層出不窮。尤其,近年原已淡出黨政媒體的「犯台」、「武統」等威嚇用語,最近頻繁地出現在中共黨政媒體之上,反映彼此的焦慮與猜疑,更預示著兩岸互動正處於質變的敏感時刻。
(本文為節錄,完整內文請見《中時電子報》王銘義專欄-趨吉避凶的戰略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