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養

跟全世界的父母學教養
優惠價
$330

跟全世界的父母學教養

探索多元育兒方式,給孩子更寬廣的愛

HOW ESKIMOS KEEP THEIR BABIES WARM
書籍介紹

讓孩子從小吃得健康,法國媽媽這樣做
孩子親身參與準備餐點的過程,嚐到親手照料的新鮮蔬果,
這個過程能改變孩子對綠色蔬菜的體驗。
不僅讓他們更願意嘗試,而且是打從心底願意吃蔬菜,
不是因為媽媽說對身體好才勉強入口。

讓寶寶儘早脫離尿布,中國媽媽這樣做
寶寶可能包布尿布到六個月大,
然後大人就會讓孩子到院子裡,或把他們抱到馬桶或其他容器上。
照顧者會在孩子上廁所時吹口哨,很快地,
孩子一聽到口哨聲就自動尿尿或便便。

增進親子情感交流,肯亞媽媽這樣做
把孩子背在身上可以讓我們培養感情,
在路上看到有趣的事時,我會和他分享,
雖然他不一定聽得懂,但我們確實能溝通。
每次聽見他回應的聲音,我就很高興,因為我知道他和我一樣開心。

台灣女兒梅齡.霍普古德,八個月大就被美國家庭收養,二十三歲時回台灣尋根,第一次對東西文化差異有了深刻體會。從小接受美式教養觀念的她,於布宜諾斯艾利斯生下女兒後,再次經歷了教養文化大震撼。

她驚訝地發現,阿根廷的父母竟允許孩子三更半夜還不睡。這種迥異於西方國家的教養思維,引發她的好奇。她迫不及待想知道,世界各國的父母是如何因應養兒育女的各種挑戰,例如就寢時間、如廁訓練、飲食、玩耍等。

她愈探索愈覺得有意思:中國人讓寶寶從六個月大就不包尿布,開始練習上廁所;法國爸媽從小讓孩子吃新鮮食物,訓練孩子的味覺;日本老師讓孩子自己解決衝突,不會立刻介入;肯亞人用色彩鮮豔的背巾把寶寶背在身上,捨棄西方父母愛用的嬰兒推車……

這是一場親子教養的世界大冒險,也是一段發掘自己的旅程。每種文化的育兒智慧,在讓人訝異、發笑,眼界大開的同時,作者想告訴父母的是,沒有所謂的「正確教養方式」。只要抱持開放的心胸,找到最適合孩子的方法,每個人都能成為稱職的父母。

推薦序 資訊爆炸的二十一世紀,還有標準的育兒模式嗎? 黃瑽寧
推薦序 汲取不同民族的教養智慧            洪 蘭

前言 教養大探索
我持續探索。發現愈多,求知慾愈旺盛。即使對於哪些事該做、哪些事不該做,我們仍各有獨特見解,但我們都想當稱職的父母。

阿根廷:孩子晚睡有何妨?
阿根廷的睡眠習慣讓人耳目一新。讓孩子得到你足夠的重視、融入你的生活,比嚴格要求他幾點入睡來得重要且有意義。

法國:從小建立健康飲食習慣
法國人認為,小孩該跟大人一樣享受用餐的樂趣。大人吃什麼,孩子就吃什麼,不需要特地準備兒童餐。這麼單純的想法真是令我豔羨。

肯亞:不靠嬰兒推車,照樣趴趴走
繆尼尼說:「用那東西(嬰兒推車)的話,我就得一直低頭閃避坑洞,這樣很浪費時間。像這樣用蕾索背孩子,我就能迅速行動,不必分神注意其他事。」

中國:讓孩子早早戒尿布
很多華人家長在孩子一歲半之前就或多或少訓練他們自己上廁所,有些嬰兒剛會走或學會坐時就不用再包尿布,媽媽會發出「噓」聲來控制寶寶的膀胱。

阿卡矮人族:爸爸真偉大
一群男人圍著營火,抱著新生兒閒扯,啜飲棕櫚酒。在媽媽出去覓食時,如果爸爸讓寶寶吸他的奶頭來加以安撫,絕對不足為奇。

黎巴嫩裔美國人:用心維繫家人感情
艾門是黎巴嫩裔美國人,一生深受黎巴嫩和回教的文化與信仰所影響,其中影響最深遠、打從他出生時就不斷被灌輸的觀念是:他的生活是圍繞著家庭打轉。

西藏:珍惜孕育生命的福分
能孕育生命,以及生而為人,都是很重要的福分,表示累積了足夠因緣來獲得這個機會。如果在懷孕前就篤信這種信念,就會有種靈性的連結和義務。

日本:讓孩子自己解決爭端
孩子需要學習和討人厭的傢伙相處(畢竟在日常生活和社會裡,處處可見這種人),所以這樣的經驗其實對孩子有益。

玻里尼西亞:鼓勵孩子自己玩
等孩子會走路後,媽媽就把他交給其他孩子照顧。學齡前的小朋友學會安撫幼兒,幼兒學會自立自強,因為大人教他們,只有這樣才能跟大孩子一起玩。

馬雅族:訓練孩子做家事
瑪麗亞很小就輟學,目不識丁,她的長子胡安學業成績優異,立志為人師表,讓她引以為傲。然而,她和先生仍堅持讓孩子分擔家務,從兒子小小年紀就安排做家事。

第十一章 亞洲:孩子為何能在學校名列前茅?
與其他族群相較,亞裔學生從小就對自己要求較高。其他族裔的學生明白在學校用功讀書的回報,亞洲人則比較擔心成績不好的後果。

結語 爸媽放輕鬆
雖然在怎麼對待孩子上,是有些一體適用的標準,但還是有各式各樣的方法,讓我們能成為稱職的父母。陪伴孩子成長時,這樣的觀念應該能給我們力量和鼓舞。

謝辭

教養大探索

旅行不只是看風景,而是不停改變我們對生活的想法,深刻而悠遠。
──畢爾德(Miriam Beard),《浪漫日本的現實主義》(Realism in Romantic Japan)

 西方國家遵循的教養方式純粹建構在文化之上,跟對嬰兒「自不自然」幾乎無關。我們設計文化規則時,其實是要塑造特定類型的公民。舉例來說,住在博茨瓦納(Botswana,非洲東部的國家)的科伊桑族婦女無時無刻都把嬰兒背在身上,她們餵嬰兒喝奶的方式在西方社會看來並不可取,認為是「任孩子予取予求」。科依桑族的小孩也絕不獨睡。相對來看,美國的嬰兒往往被長時間安置在塑膠椅上或嬰兒推車裡,按時進食;且認為寶寶就算沒有自己的房間,也該有自己的床。大致而言,這兩種方式反映出人在所處的社會中,會以社會期待來規範嬰兒的進食、睡眠模式和生活方式。科依桑族的孩子生活在緊密結合的小聚落,所以社會融合益發重要。美國人則偏好社會自立,所以寶寶受到的教育和鼓勵也傾向學習獨立。由此可見,文化背景深深影響我們的教養模式,卻少有人探究。

當我發現華人小孩在小小年紀就練習戒尿布,聽見法國人如何說服孩子不挑食,看見黎巴嫩裔美國人如何培養孩子的向心力,讓他們對家庭有強烈的責任感,並與家人建立深厚情感,我不由得想用更寬廣的脈絡來思考教育孩子的方式,也讓我開始檢討自己教育孩子時的諸多方法和整套價值體系。哈佛大學人類學教授李維(Robert LeVine)與合著者在《多元社會的父母行為》(Parental Behavior in Diverse Societies)解釋:「我們藉由探討父母行為在其他文化的脈絡,得以發掘教養困境的普遍現象和個別差異,並用更寬廣的視野來思索當下難題。」

我得到的結論不一定都是好的,但我持續探索。發現愈多,求知慾愈旺盛。我的所見所聞有時似乎匪夷所思,卻又似曾相識。即使對於哪些事該做、哪些事不該做,我們仍各有獨特見解,但我們都想當稱職的父母。我成為肩負使命的媽媽,致力在世界各地搜尋,當然也從中探索自己,期望找到個中祕密,讓我成為稱職的母親。本書就是我的探索之旅。

摘自《跟全世界的父母學教養》前言

資訊爆炸的二十一世紀

黃瑽寧 台北馬偕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 

還有標準的育兒模式嗎?

少子化的台灣在這幾年,忽然對育兒與教養的相關議題產生前所未有的興趣。這方面的書籍、廣播、電視節目如雨後春筍般出現,試圖解答養兒育女上的問題,以及滿足為人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待。

然而我永遠記得知名心理學家哈里斯(Judith Harris)曾經說過那句玩笑般的名言:「如果有人要教您怎麼教養孩子,請務必轉身就跑。」

教養孩子並不是只有一種方法,我想大部分的家長也許同意。但是當少子化的世代來臨時,我們可能已經沒有第二次教養的機會。如果不幸選擇了錯誤的教養模式(如果這世界上有錯誤教養模式的話),父母親對自己的責難與後悔,也許要很久才能撫平。

有一位越南藉的媽媽來我的門診,她剛生完小孩,還沒滿月。我看她的耳朵塞著兩團衛生紙,問她:「怎麼回事?」越南媽媽說:「這是當地坐月子的習俗,不讓風從耳朵吹入。」這勾起了我的興趣,問她:「還有沒有其他禁忌?」她告訴我,在越南坐月子的時候,不能吃雞。 「不能吃雞?」我驚呼,台灣的媽媽坐月子,雞應該是必備的補品吧!原來不同的文化,對於各式各樣的禁忌與規矩,有這麼大的差異,甚至相互牴觸。

本書就是在跟讀者分享世界各地的育兒傳統,彼此之間的差異,以及相互矛盾的有趣現象。 這個世代,任何職業都在討論全球化,所以教養似乎也應該有全球化的思維。在台灣我們可能只熟悉亞洲模式,或者美國模式,但別忘記這世界上還有成千上萬種族群,每個族群都有一些特定的文化,讓他們的育兒經與我們的大相逕庭。

並不是外國的月亮比較圓,作者梅齡‧霍普古德本身就是一位華裔美國人,在書中也將她在台灣,以及日本等地的經驗,提出來與道地的美國人分享。

***

輕鬆瀏覽完這本書,不需抄筆記,也不用照表操課;既然世界上有這麼多種育兒方式,很多新手父母的焦慮,實在是顯得多餘了。不如輕鬆享受與孩子相處的時光,畢竟這才是上帝藉由小孩所帶來,給家庭最美的祝福!

摘自《跟全世界的父母學教養:探索多元育兒方式,給孩子更寬廣的愛》推薦序


汲取不同民族的教養智慧

洪蘭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本書是我所知道頭一本比較全世界各民族帶小孩方法的書。作者是台灣孩子,被美國夫婦收養,在美國密西根州長大,曾經在阿根廷住過好幾年。她會寫這本書主要是發現阿根廷人帶孩子的方式跟美國很不一樣,半夜十二點孩子還沒睡(當然跟他們晚餐吃的很晚,到半夜還未吃完有關係)。 

作者好奇,不同的教養方式,成就了不同的孩子,究竟哪一種方式比較好呢?所以她讀了很多書,親自去拜訪了育兒理論專家,比較了中南美洲、非洲、亞洲、歐洲和中東人對教養孩子的觀念,寫了這本書。

***

書中最有趣的是孩子包尿片要包到幾歲?關於這個問題,我有親身經驗:我孩子一歲時,由我母親幫忙帶他。那時台灣紙尿片全靠進口,所以回國時的四個箱子全裝的是紙尿片。但是就像作者所說的,用的非常快,一天至少十片,所以我十二月回美國開會時,又買了一大堆回來,想不到一下飛機,我母親就告訴我,孩子已經不需要包尿布了。我半信半疑,怎麼才離開五天就有奇蹟出現呢?果然,薑是老的辣,從那時起,孩子不再包任何一塊尿布,也從來沒有意外。我問母親如何做到的,因為在美國,一歲三個月的孩子不太可能自己去上廁所。母親很得意地說,你們姊妹六人都是不到一歲就不包尿布,因為當年沒有洗衣機、烘乾機,冬天尿布不會乾,要用烘的,很麻煩,所以正本清源,母親從源頭把關,我們就早早脫離尿布,自由行動了。看來中國人那一套還是有用,不必全盤西化。

書中另外一點我很贊同的是,父母不必陪著孩子玩,但是需把孩子帶在身邊,讓孩子看得見父母,有安全感。……我們小時候的父母忙於生計,從來不可能有時間陪我們玩,但是當時的母親都是把孩子背在背上做事或下田,讓孩子有充分的安全感,所以我們不但正常長大,而且比現在的孩子更感恩、更能回饋家庭…… 

***

家族的凝聚力是年輕人出外打拚時,心中篤定的磐石,這本書充滿了各民族的智慧,值得一讀。

摘自《跟全世界的父母學教養:探索多元育兒方式,給孩子更寬廣的愛》推薦序

梅齡・霍普古德 作者

畢業於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系。擔任西北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也是獲獎無數的記者兼作家。著有《被抱走的女兒》(寶瓶文化出版),描述她從美國返回台灣與原生家庭相認的真實故事,獲得廣大迴響及好評。目前和先生及兩個女兒定居芝加哥一帶。歡迎至www.mei-linghopgood.com與她聯繫。


許妍飛 譯者

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碩士,經濟部外貿協會國貿班,「清大全球熱舞」活動發起人,目前是美國北卡教堂山華語文學校校長。譯作包括《妻子的幸福祕方》、《跟全世界的父母學教養》、《用對能量,你就不會累》、《未來教育新焦點》等。


2012/10/31

BGF030

天下文化

平裝

14.8x21cm

黑白

9789863200505

288

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