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俠醫孫安迪
優惠價
85
$170

俠醫孫安迪

$200

書籍介紹

他從小以孫中山為典範,選擇學醫,從牙醫一路走到免疫學博士。為了替目前尚無西藥可治的病人解除痛苦,不惜跨過西醫藩籬,越界中醫領域,孜孜探索能抵抗疾病的良方,「安迪養生湯」即為其一。

即使被視為「另類」,他對醫生的職志從不懈怠:對永遠滿診的病人總是和顏以對,看到運將嚼檳榔,也一定要勸。看過本書,您將更了解這位杏林奇俠的真面目,同時也可一窺這位抗老防癌專家,在看診、研究、一年百場演講之餘,如何善用高科技增進自己的健康。

序 孤獨的勇者 馬西屏
側記 騎士精神 孫暐皓
緣起 一位具有俠義情懷的好醫師 林蕙麗

第一部 選定目標,向前衝!
五燈獎的風光
四分之三都是第一名
太太是我唯一的女朋友
十項全能的軍醫

第二部 中西醫合璧
從牙醫學士到免疫博士
致力中西醫結合
從「通匪」到「有遠見」
神的試煉

第三部 仁心仁術
用「心」看病
不打烊的醫生
上醫醫國
以論文在國際舞台展實力

第四部 養生之道
安迪養生湯
善用高科技養生

附錄一 陳麗紅眼中的孫安迪醫你的病,也醫你的心
附錄二 孫安迪的榮耀與貢獻

大事紀
國際上的肯定
你所不知道的孫安迪 孫暐皓
書在人在
如膠似漆三十年
法理為先
糊塗兒子烏龍爸
難忘的生日
彩衣娛親

側記安迪爸爸

孫暐皓 輔仁大學畢、剛服完兵役

騎士精神

壬午年七夕,酉時,安迪爸爸正和媽及爺爺奶奶共享情人節大餐,我在距新店十公里外的永康街,撥通電話和家人分享喜悅。「哇!你過得好爽啊!比我還要爽!」這就是我爸跟我的對話模式,他說話總是直接了當,相信常聽我爸演講的人都能想像出他那種講話的語氣。

我心中的爸爸是個怎樣的人?這種小學一年級就要面對的作文題目,我竟開不了頭、出不了手。呆坐於電腦前冥想二十三年來的一點一滴,就好似不停旋轉的電扇,拚命不斷的釋出風力,卻一點都達不到消暑的功用。徒勞無功。

一直以為,爸爸鎮日忙著工作,加上一板一眼的嚴肅個性,親子關係淡如水是既定公式,早已習慣如常了。但直到我當兵時,有一天,充斥身旁的無聊阿兵哥想探聽我爸私底下到底是個怎樣的人,我竟出乎意料的、滔滔不絕的、口沫橫飛的、心花怒放的、引以為傲的、洋洋灑灑的講了一個多小時,那時我才深深感覺到:「爸爸真的很愛我,我亦如是。」

和爸爸相處時間雖不多,但試想,有多少父親看到孩子會不吝嗇的給予一個深情大擁抱,在你耳邊說:「你不知道把拔有多愛你」。這點我妹可以作證,因為他被寵愛的時間遠勝於我,這種瞬間擁有幸福的感覺很有安全感,縱使我已經是個二十多歲的成年男子,也還是禁不住真情流露的一抱,就像無尾熊一樣,上癮且離不開尤加利樹。

仲夏午后,我在新店家中寫這篇文章時和爸爸通了電話,他好像很害怕我寫些什麼,直說要先給他看一看。他就是這麼天真,一個年近半百的博士、在中華民國小有名氣的權威醫師,竟是一個沒心眼的天真小孩,真不知道這是優點還是缺點?不過可以確定的是,我爸「無欲則剛」的性格,在二十一世紀的世界已經是瀕臨絕種的動物了(這是句讚美詞)。

現在是下午兩點整,以免疫學的角度來說,現在應該片刻小睡才對,不過我的腦波正活躍著。想想爸爸就如同我所下的標題,他是一個「騎士」,身上背負著許多使命:普渡眾生的使命、捍衛中華民國的使命,以及保護家庭的使命。

從上五燈獎開始接觸大眾傳播媒體,到國民黨中央委員、競選立委、出書推廣養生湯、巡迴演講等等,事情一項接著一項,從未歇息過。加上醫院的本業、教書、到大陸講學、投稿醫藥專欄、做研究、在國際發表論文、不定期的接受專訪、自修、還有修禪,真的事情太多了。家人心疼他的傻、心疼他的騎士精神,卻也驕傲他的傻、他的騎士精神。

但是,話鋒一轉,說到孫安迪,也就是我爸爸這個人,因為「大事」不斷,所以也就「小事」不管。而且人非聖賢,基於我念新聞系的洗禮,凡事一定要平衡報導,歌功頌德完要開始鬥爭批判,這才符合我爸口口聲聲、整天掛在嘴邊的「公平正義原則」。我和奶奶常常看不慣爸爸因為一些成就與得意,就硬逼家人要「很有興趣」的在一旁聽他說嘴,所以我也常半開玩笑的說,爸爸的書總是排行榜第一名,但只要我們聯合出一本「你不知道的孫安迪」,包準打遍天下無敵手,他出十本書都沒我效應大。不過,好酒還是沉甕底,欲知詳情,以後還有機會。可是「死罪可免、活罪難逃」,我要奉勸爸爸,再忙再累也要適當的休閒運動,吃得健康但也要注意體重。所謂忠言逆耳,或許你會認為我常常掃你的興,但真的會提醒你的人,往往就是最深愛你的人。錦上添花的人對你生命的幫助畢竟有限,請記住這句話。這是你兒子我送你的禮物。

Love you 2002仲夏


一位具有俠義情懷的好醫師

林蕙麗

去年四月二十九日,懷著遺憾的心情參加了「畫壇老頑童」劉其偉的告別式,會場上的大螢幕,不斷地播放劉老豐富精彩的生命歷程。五月二十二日,參加《美麗相伴》的新書發表會,張美麗師姊從酒家大姊大,轉為陪伴癌末病人的志工,她是一則動人的人間傳奇。劉老和美麗師姊,可說是每個報導者可遇不可求的「傳主」,而我卻都錯過了。

十五年前,我錯過了劉老,錯過的原因,部分因為生性疏懶,很多事只停留在腦袋裡打轉,沒有實際行動,部分原因是缺乏自信,和他多聊幾次後,覺得自己寫不出他的豐富精彩。這兩年我又錯過了美麗師姊,雖然跟著她東奔西跑,聽她演講、拜訪癌症往生者的家屬,就是沒勇氣跟她到太平間,看她如何為往生者助念。

雖然,這次我有好理由:「我是癌症第四期的患者,我的精神、體力不堪負荷。」可是,這個理由可以拿來搪塞別人,對自己卻無法交代。只要活著一天,我總是還能做些有意義的事吧!人家說:「業未了,死不了。」我恐怕是因為這個原因才仍然活著的吧!因為家裡的三位長輩,叔叔、父親、大姑姑,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相續死於癌症,他們的臨終期都很短。我對自己罹患癌症一點都不驚訝,倒是驚訝自己為何能在一日又一日的苦痛折磨中,繼續活下去?我經常自問:「如果無益於他人,我憑什麼活著呢?」

記得我二次開刀住院,主編鄭惟和到醫院,幫我提著尿袋、引流袋,推著點滴架,慢慢的走在病房的走廊間,她很誠懇的告訴我,美麗師姊的故事「只要妳想寫,我們會等妳的。」而我無法厚顏無限期的延遲交稿,只能感激惟和的心意與寬容。

《美麗相伴》交給別人寫了,書出版了,而我竟然還活著。惟和可能是個健忘的人,忘了上次被我拖搞一年多,還敢問我想不想寫孫安迪醫師的故事?那是去年四五月,我正在檢討自己為何無法歸天的時期。我想,這是老天爺第三次也可能是最後一次給我機會了。

看完一大疊孫安迪醫師的資料,我打電話給惟和,「如果孫醫師不在乎由一個重症病人來寫他的故事,我就接下這個工作。」還是逃避不想負責任,於是把決定權交出去;我在心裡暗暗猜測,「換做是我,會願意讓病魔纏身的人為我做傳嗎?」答案是否定的。何況他是醫生,他很清楚病情的變化,急遽無常,而且我只是個名不見經傳的文字工作者。

其實,我很年輕的時候就知道孫安迪醫師,那時候他參加台視的五燈獎歌唱比賽,媽媽和我都覺得這個台大牙醫長得挺帥的;至於他這幾年怎麼搖身一變成了免疫學專家,則一無所知。資料裡最打動我的是,很多記者都形容他待人親切、是個有耐性的醫生。

這三年進出醫院頻繁,對於和善對待病人的護理人員,我由衷感激;以病人的立場我必須說,所有醫護人員的親切的微笑、關懷的眼神、鼓勵的話語,都是具有療效的。只是每個病人也都知道,要碰到這樣的醫生,那是可遇不可求的好運道。

我不知道孫醫師的友善是對所有的病患一視同仁,還是因人而異?

惟和很快回覆,孫醫師只有一句話:「叫她帶病歷摘要來找我。」

他不要求看作品,卻要我帶著病歷去,我暗暗猜測,他是不是想依病情的嚴重程度做決定?我同時準備了以前的作品,提供孫醫師參考,讓他好判斷究竟要不要這個棄筆已久的文字工作者?

我向孫醫師說明,電腦斷層掃瞄的片子顯示我的肝臟還有兩顆腫瘤,主治醫生建議我開刀取出腫瘤後,再繼續化療。但這幾年我受夠了種種治療與檢查的折騰,「順其自然吧!」我說。

孫醫師回答:「順其自然和任其自然是不同的,妳還是得盡力照顧自己的身體。」說完,他從櫃子裡取出兩盒保健食品和一瓶保肝丸,詳細的叮囑我該怎麼服用,可能會有什麼反應,話題就跳開了。

孫醫師開始講他的家人、他的求學過程、他的……,我也順手開始記錄;原本想得挺複雜的事情,孫醫師卻這麼簡單做了決定。

雖然孫醫師很輕易的接納我,我卻足足花了好幾個月才接納孫醫師,甚至幾度想毀約不寫。現在想起來挺可笑的,可我當時就膠著在那樣的情緒裡,覺得孫醫師這個人既無趣又愛自吹自擂,我是不是在浪費自己有限的體力與時間?

為什麼我會有這種感覺?因為經過幾次訪談,我發覺孫醫師敘事風格只有重點沒有細節,他只記大事不記小事,很多事情追問再三,他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加上他不斷重述一些個人輝煌資歷,我認為他講話的內容好像只適合條列式,這樣的書,誰想看呢?更重要的原因,恐怕是我太久沒有寫稿、太久沒有動腦了,台灣有一句諺語:「不會駛船嫌溪彎」,我卻嫌溪流太直、太平順,掰不出驚濤駭浪的旅程。

還有一點讓我驚訝又不解的是,孫醫師提起過往的政治人物,仍是崇敬有加,從他口中出現的「蔣公」、「經國先生」這些名詞聽起來好遙遠;寫到國父,還要求得空一格以示尊敬,老實說我有點啼笑皆非,哪個年代了,怎麼還有這種人?我在心底偷偷給他下個註腳――「最後的國民黨」。

孫醫師還有一個奇怪的習慣,一提到剪報,他馬上搬出三十幾本堆到妳面前;談到用病人的檢體做研究,他又翻出病人簽名的同意書……。反正,無論採訪內容提到什麼,他都立即拿出相關資料。有時候,我怕打斷採訪,跟他說:「不急!不急!談完再拿給我看。」可是沒有立即取出憑證,他好像反而有點說不下去。

我實在不懂,「有憑有據」對他為何如此重要?

在這樣的心情下,我遲遲不能動筆,家裡的每一張桌子,都不能給我靈感,我坐立不安,開始向周遭的朋友借用閒置的房子,盼望能擠出一點文汁來。身心最低潮的時候,我甚至想乾脆接受醫生的建議,再去開一刀,那就有個不寫稿的好理由。但是讓我不敢輕易說「不幹」的原因是,以往半途而廢的經驗,一直橫鯁在心頭,難道我又要留下第三個遺憾嗎?

既然不能不幹,一定得換個角度來看;我跟身邊的朋友討論,請他們提供意見。

最感激的是慧娟,當初引領我走向文字工作的上司與老友,她專注的聽我敘述,很快點出我的盲點,「有多少受訪者能像劉其偉那麼精彩或像美麗師姊那麼能言善道呢?一個科學家和藝術家的思考方式、言談舉止又如何能相提並論?」 

至於孫醫師忠黨愛國的言行,她則提醒我,世風日下多數人見風轉舵,他仍然堅持原則的難得。還有他搭計程車勸司機大哥不要吃檳榔,我看來平常,慧娟則滿心讚嘆!這些對話就像一面鏡子照見我慣常的習性,尤其是身為一個採訪者,平日對自己要求不高,對別人善行義舉的口味卻越來越重。

當我試著丟開自己的偏見,加上陸續接觸了孫醫師的家人―—個性爽俐、開朗的孫媽媽幫我大步跨進孫家門檻,孫媽媽體貼的提醒我:「我這個大兒子,從小就少根筋,不是那麼細心、那麼會照顧人,妳跟他做朋友就多擔待些。」;特立獨行一點都不像名醫夫人的孫太太,在第一次見面,就直接而明快的提出疑問:「孫醫師的生活很單調,我不知道有什麼值得報導的?」

幫助我最多的是孫醫生的兒子孫暐皓,他遠在金門當兵,卻不斷的提供我一手資料,那是一般採訪者難以取得的珍貴記憶。他以生動幽默的文筆,抖出「免疫權威」的真實面貌(請見序文及穿插在各篇章中的「你不知道的孫安迪」),我每次都笑得幾乎噴飯。他的文章讓我看到孫醫師專業之外,平凡可親的生活點滴,我只是很納悶孫醫師怎麼會同意讓這些糗事外流?

多次觀察孫醫師面對周遭各種求救的人,他超人的耐性與不厭其煩的態度,我只能說,我真的越來越欽佩他。每一場演講休息時間,總有一群人湧上前去,林林總總各式各樣的問題,「孫醫師,我這個禮拜一直作夢,是怎麼回事?」、「孫醫師,我兒子好像是過動兒,應該看哪一科?你給我介紹醫生好不好?」、「孫醫師,我女兒這幾個月皮膚不斷長疹子,是不是免疫力出問題?」總是到他憋不住了,才說:「休息時間快到了,讓我去上個廁所吧!」

對於當初被我視為自吹自擂的部分,經過將近十個月的相處,我反而覺得他說得太少了,因為依照他凡事講重點的個性,說來說去不外是:「我認為當醫生是普渡眾生、行菩薩道……」至於他真正做了什麼,他反而說不上來。其實他隨時隨地都在實踐他最初的志願,即使是萍水相逢的人向他求援,他也同樣毫無條件付出時間與心力。

逐漸瞭解他經歷過的種種險惡處境,我對他「有憑有據」的行事作風,也終於有了同情與尊敬。讓我最最感佩的是,從醫二十多年,他依然對深受病苦的人保持一顆善意仁慈的心,為了突破醫療瓶頸,研究範圍從中草藥、氣功到禪修,甚至被人以「另類醫師」視之。他不計個人毀譽,只求病患離苦得樂。

問問自己,對某某人的印像是怎麼來的?可能是由於朋友的幾句話或一則新聞,就讓我們對某個素昧平生的人,有了難以更改的「定見」;我很慶幸這次沒有半途而廢,讓自己有機會深入瞭解一個人,不是只在幾次訪談後就輕易下論斷;如同孫醫師所說的:「很多批評我的人,根本不認識我。認識我越久的人會越喜歡我。」

有一天,閱讀到我喜愛的作家南方朔先生的一篇文章,讀了又讀,忍不住抄錄其中片段:

「對別人的感覺」才是文明的根本。如果一個社會,每個人心目中只有自己,而對別人別事卻失去了感覺的能力與意願,縱使人人自鳴正義,大家都知識水準不差且聰明,最後也不過落得相互間聰明的折磨,聰明的謾罵,彼此聰明的傷害而已。

在目前這樣的時代,尋找善良已愈來愈重要。善良即人品,只有善良的人,一生才會安穩。而且我也相信,將來人在天上的位置,將會拿掉塵世的榮華虛名,而根據善良與否重新排定。就像古埃及人所相信的,人的最後將由靈魂的重量而決定。

這些發人深省的文字,讓我聯想到孫安迪醫師,我真的真的感受到他對病人的關懷,甚至感受到他靈魂的重量。邀請您一起來認識這位有俠義情懷的好醫師。

林蕙麗 作者
從小愛看書,不擅考試,三十歲終於取得大學文憑。人生最精華的的十年歲月,都給了《張老師月刊》,收穫也最豐盛。著有《中國人的生活實驗》(張老師文化出版)。四十歲得癌症。開刀後與瑞士男友Martin Zaugg結婚。隔年創立「木頭馬丁原木家具坊」,生病讓她勇於嘗試生命的各種未知與可能。
孫安迪 作者
學歷: 台大醫學院微生物免疫學博士現職: 台大醫院口腔內科主治醫師 世新大學通識中心兼任教授 上海中醫藥大學客座教授 湖北中醫藥大學客座教授 天津醫科大學客座教授  孫安迪醫師是知名的免疫學權威,除在國際醫學領域,率先找到復發性口腔潰瘍、貝歇氏病和口腔扁平苔癬的病因和明瞭免疫病理機轉外,也是深受歡迎的醫療保健作家和演說家。  孫醫師從中西醫結合的免疫醫學理論出發,在中視、民視、《中國時報》等各大電子與平面媒體,主持健康單元、撰寫醫學專欄,闡明免疫力對健康的重要性,率先提出以蔬果、榖糧、海產等日常膳食及中草藥抗癌防老的免疫新主張,並同時投入經絡、氣功與能量醫學的研究;陸續出版多本暢銷著作,從事養生與醫學演講,以傳播實用有益的保健常識與醫學觀念,幫助大眾重塑全方位的身心靈健康。

2003/04/15

BGH055

天下文化

平裝

14.8x21cm

黑白

986-417-118-6

189

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