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本書敘述外科奇才霍斯德(William Stewart Halsted)醫師傳奇的一生。
霍斯德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建立了全美第一所外科學院,並研究出治療疝氣、乳腺癌、甲狀腺腫、動脈瘤、腸道及膽囊疾病的新手術方法。霍斯德更積極提倡無菌手術,獨具慧眼設計出薄橡皮手套施行手術;他主張在外科手術中對活組織要手法輕柔,對割斷組織要準確地重新縫合;他建立了住院醫師制度,嚴格遵守的工作規範及教學方法對全世界的外科醫學影響深遠。
如此傑出成就的背後,卻隱藏著陰暗的事實:為了試驗古柯鹼做為局部麻醉劑的成效,霍斯德從此染上毒癮,無法戒除,終其一生遊走在光明與黑暗之間。雖然霍斯德深受毒品藥物所苦,但其對外科醫學教育的貢獻不容抹煞。
外科醫師養成之路漫長且孤獨,霍斯德的經歷可以做為借鏡。想要成為外科醫師者,本書可以讓你知道,身為外科醫師應該具備的思維與作為;已經是外科醫師者,本書會引發你的共鳴:一般社會大眾,可以從本書瞭解醫學專業的演進是許多優秀人才投入心血的努力而成,絕非一蹴可幾。
合作出版總序 樹立典範 黃達夫
導讀 蓋棺猶難論定的天才醫師霍斯德 林哲男
序幕
第一章 紛亂的年代
第二章 架設舞台
第三章 內外科醫師學院
第四章 成為外科醫師
第五章 紐約
第六章 古柯鹼
第七章 追夢者
第八章 最佳人選
第九章 巴爾地摩
第十章 山嶺上的醫院
第十一章 尋路
第十二章 威廉.奧斯勒
第十三章 手術室
第十四章 乳癌的根治治療
第十五章 巴爾地摩的生活
第十六章 四巨頭
第十七章 腹股溝疝氣
第十八章 建立常規
第十九章 鄉村仕紳
第二十章 第一所偉大醫學院
第二十一章 沒有教學的教學
第二十二章 住院醫師
第二十三章 改變
第二十四章 邁入二十世紀
第二十五章 哈維.庫興
第二十六章 門前無戰事
第二十七章 後庫興時代
第二十八章 新視野
第二十九章 毒癮
第三十章 血管外科
第三十一章 科學家
第三十二章 新典範
第三十三章 新時代
第三十四章 世界正在改變
第三十五章 「我親愛的小貝西」
第三十六章 最後的疾病
第三十七章 後事
結語
蓋棺猶難論定的天才醫師霍斯德
中國醫藥大學外科講座教授 林哲男
吉拉德‧茵伯是在曼哈頓開業的一位整形外科醫師。他在紐約長老教會醫院(New York Presbyterian Hospital)工作,也在康乃爾大學醫學院執教。他在工作中聽到不少霍斯德從前在這些醫院從事外科工作的許多傳奇故事。這些故事啟發他寫這本書,並把它定名為Genius on the Edge——The Bizarre Double Life of Dr. William Stewart Halsted,此書於二○一○年出版。
霍斯德醫師一八五二年四月二十三日出生於紐約市,大學畢業於耶魯大學(一八七○至一八七四),醫學院畢業於附屬哥倫比亞大學的內外科醫師學院(一八七四至一八七七)。畢業後他前往歐洲留學,與魏爾契、奧斯勒等當時流行的留學風氣相同,都是向德法取經。霍斯德在紐約地區從事外科非常成功。他在紐約與魏爾契合辦了一個非常成功的醫學補習班(注:當時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招收了五百名醫學生,很多醫學生為了得到更好的指導而得以通過執照考試,自費參加補習班。)霍斯德在補習班裡徵求約二十五個醫學生,志願做以百分之四古柯鹼溶液做局部麻醉的試驗。不少學生及霍斯德本人後來因此成為古柯鹼的成癮者。
霍斯德的藥物成癮(後來又加上嗎啡成癮)讓他無法立足紐約。此時好友魏爾契前往新成立的瓊斯霍布金斯醫學院主持病理科,並協助醫學院的設立。魏爾契介紹霍斯德前往巴爾地摩主持外科。霍斯德獨自一人在瓊斯霍布金斯醫學院設立外科部。由於他對無菌手術的堅持,對手術中止血及對組織溫柔的對待,對解剖學及病理學的重視,疝氣手術、乳癌手術、膽囊及膽道手術、甲狀腺及內分泌腺手術,甚至血管手術都漸漸變成常規,因而建立了一個科學化、安全而解剖正確的外科學派。
更重要的是,他提倡一套外科住院醫師訓練計畫,除了依年資漸增而責任漸重的親自手術外,他要求住院醫師接受外科病理及實驗外科的訓練。他認為整個訓練必須長達八年。在這種嚴格的訓練計畫下,他一生共訓練出十七位總住院醫師。這些總住院醫師後來都成為全美重要醫學院及醫院的領導人物。這個所謂霍斯德外科學派的理念,因此發揚光大,影響不僅美國,也是全世界的外科界,幾達數十年之久。他的總住院醫師包括庫興(神經外科),楊格(泌尿外科),及第二代的布拉洛克(心臟外科)與薩比史東(杜克大學外科主任,Sabiston Texbook of Surgery的主編)。有人甚至說現在美國的外科領導人物如果往上追溯,或多或少都與霍斯德有關。
作者茵伯醫師會以「困擾的天才」及「奇異的兩極生涯」來形容霍斯德傳奇的一生,是因為霍斯德確實令人難以完全理解及論斷。霍斯德早年染上古柯鹼與嗎啡的藥癮,可能是他每年幾乎長達半年不在瓊斯霍布金斯的原因。有人甚至認為他讓總住院醫師負擔絕大部分的手術,並非為了訓練,而是他無法長時間在開刀房工作。而他有時近乎刻薄的性格與言語,與同事間的難以相處,其實也是藥癮改變了他的性格。但有一點值得肯定的是,當他在醫院工作時相當勤奮,而他在實驗室的外科研究及其成果的發表極有效率與富創造性。他無疑是個天才。
本書的中譯本是由於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黃達夫院長的鼓勵及推薦,並經黃達夫醫學教育促進基金會的支助及天下文化的協助才能順利出版。在此表達我衷心的感謝。
摘自《手術刀下的奇才:現代外科之父霍斯德的傳奇生涯》導讀
這本新傳記是數十年來霍斯德故事的首次重述。作者專業及令人深思的描述,讓霍斯德奇特的外科生涯成為扣人心弦的故事。
──阿比蓋爾.祖格(Abigail Zuger),《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科技組
一本料想不到且客觀的傳記,不僅是一部現代的醫學史,同時也是充滿祕辛的生命故事。
──《巴爾地摩太陽報》(Baltimore Sun)
這本動人的傳記,引起我們對過去一百五十年來令人震驚的醫學進展的關注。
──《出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
作者提起霍斯德一些生動的故事:他把兩隻德國獵犬分別叫做「尼布」及「塔特」。他的大學生活漠然到「沒有從耶魯圖書舘借出一本書的紀錄」,卻在四年級時為《克雷解剖學》所傾倒。這本解剖學讓他決定學醫。
──《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
醫學史與詳盡傳記的迷人綜合體。
──《赫芬頓郵報》(Huffington Post)
作者生動地描繪了許多「大人物」,包括魏爾契、奧斯勒、凱利、庫興及丹帝的性格。他的描述強而有力,用字遣詞讓偉大事務不表自明。本書是住院醫師必讀之書。廿一世紀住院醫師由廿世紀演化而來,而霍斯德的影響將長存。
──《麻醉學》雜誌(Anesthesiology)
書中栩栩如生地描述了早期外科的野蠻及孕育它的充滿馬糞的街道。如同達可托羅(E. L. Doctorow)的《爵士年華》(RAGTIME),作者不只勾勒出歷史的本質,也提供讀者當時時代的特色。令人注目。
──瑪莉.卡爾(Mary Karr),《大說謊家俱樂部》(The Liars'Club)作者
著名整型外科醫師及美容手術權威,在曼哈頓開業。目前是紐約長老教會醫院主治醫師及康乃爾大學醫學院外科助理臨床教授。
台灣大學醫學院醫科畢業,現任中國醫藥大學外科講座教授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顧問。
曾任長庚大學外科教授、美國匹茲堡大學兒童醫院外科臨床研究員、美國紐約史隆凱特癌症紀念醫院小兒外科腫瘤研究員、長庚醫院小兒外科主任、長庚醫院副院長、署立桃園醫院(現為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院長、台灣小兒外科醫學會理事長、亞洲小兒外科醫學會副理事長、太平洋小兒外科醫學會理事長。
2013/03/22
BGH134
天下文化
平裝
14.8×21cm
黑白
9789863201427
330
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