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天下散文選:1970-2010台灣》,為《天下散文選:1970-2000台灣》的全新增訂本,除了全面更新作者資料,還增選四篇新銳散文作家的散文,讓它跟得上近十年來的台灣散文創作趨勢。
本選集收錄了1970~2003大陸與海外知名作家曾發表或出版的散文共32篇,其中有余秋雨、董橋、西西、莫言、葉兆言、北島、溫瑞安……等台灣讀者非常喜愛與熟悉的散文家,也選了張承志、李銳、劉亮程、曹文軒等大陸名家共27位的作品,約十八萬字,為讀者精挑細選近三十年來錯過可惜的精彩奇文。
本選集按年齡排序,不分主題,但仍有隱藏式的主題選文,包括懷舊、生態、飲食……到個人的神思與冥想,企圖呈現大陸和海外當代散文的風貌與發展,讀者可從本書裡比較海峽兩岸不同的社會、政治和生活方式,散文所呈現的文化差異。
序 鍾怡雯
初進北大 樂黛雲
大地浮雕 潘雨桐
店鋪鄰居 西西
飢餓中的事情 周同賓
李嘉誠先生不罵娘 董橋
榆下景 董橋
我是矮子 韓靜霆
一個王朝的背影 余秋雨
蒼老的河灣 余秋雨
金蘆葦 張承志
芥末 北島
生日 李銳
醉人的酒,養人的飯 舒婷
初中畢業後 賈平凹
進山東 賈平凹
背景 曹文軒
龍哭千里 溫瑞安
虞兮虞兮 匡文立
吃事三篇 莫言
賣白菜 莫言
與玩偶共舞 瞿永明
紀念 葉兆言
奢侈的廁所 余華
不可確定的羊 黃毅
狗這一輩子 劉亮程
人畜共居的村莊 劉亮程
夏天的一條街道 蘇童
二十五年前的一次大哭 華夏
漫步經心 蔡深江
朝著谷裡飛奔 東西
半個父親在疼 龐餘亮
甲午風雲 祝勇
這部選集共收錄二十七位作家的三十二篇散文,涵蓋中國大陸、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和美國等地。以入選篇數而論,三十二篇只是冰山一角,未能全面反映大陸及海外散文整體風貌。正因為篇幅有限,必須精挑細選,所以更能夠呈現一幅非常頂尖的散文圖景。
三年前編選的《天下散文選Ⅰ、Ⅱ》背負著「台灣散文史」的重責大任,這一冊比較沒有沉重的歷史包袱,遙遠的時空距離反而提供了另類的思考和觀察,我們的編選考量也比較富有彈性。從美學趣味、主觀認知到閱讀範疇,這本選集同時呈現了散文創作者、教學者及評論者的品味與價值判斷,入選作品的精彩度和耐讀程度,高於一切。
散文,不論是台灣、大陸或海外,都是較少被關注的文類,這與它積累的成果與閱讀人口往往不成正比。在中國大陸,輝煌的小說成就備受矚目,它的光芒令散文相對失色。台灣的讀者可以輕易列出一張長長的小說家名單,至於散文家,數來數去,也就僅止於余秋雨吧!海外的就更茫然了。這次的編選過程其實是無數驚異和讚嘆的成果,當我們搜尋數百部散文個集、散文選、文學大系、文學大獎得獎作品集,再從中選出這三十二篇散文結集時,我腦海中原有的散文地圖一點一點地被修正,拼湊出一張全新的世界中文現代散文地圖;同時,這次迥異於以往的閱讀經驗,也動搖我的部分偏見。
其實這部「大陸與海外卷」,或多或少都有跟台灣散文「對話」的意味。做為華文創作重鎮的大陸散文,以及大陸以外的華文散文,究竟具現了哪些異質書寫?
散文一直是跟讀者距離最近,也最貼近生活的文類,惟其如此,生活經驗成為散文的先決條件,豐富的生活是散文的沃土,這決定性的條件正好是大陸散文的優勢。大陸散文和台灣散文最大的差異在於:前者的散文常常令人覺得「痛」──不幸的時代成就了散文藝術,裡面沉澱了生命與大時代抗衡的種種痛楚。
中國的現當代文學發展史其實一直與政治密不可分,政治力的干預使得現當代文學史成為另一種政治發展史。五四周作人所提倡的「人的文學」,在五○、六○年代面對嚴峻的考驗,文學的主體和自主性在文革之後再度被提及,彷彿從未離開過「人的文學」,這個命題是百年來作家們艱辛的追尋。
在巨大而堅固的體制內,個人只能在對時代發出無望且無助的吶喊,散文遂成為個人與時代/歷史的對話,它反省時代,批判歷史,同時也讓散文具備了「歷史」的能力,賈平凹〈初中畢業〉、李銳〈生日〉、樂黛雲〈初進北大〉和華夏〈二十五年前的一場大哭〉便屬此類,香港的董橋〈榆下景〉說的也是大時代(文革)裡的小故事,那是小寫的歷史,「人們所知道的歷史從來都是縮寫的,而且都是用大事件縮寫的」(李銳〈生日〉),然而散文卻要逆轉這個事實,散文要放大歷史,說出歷史摺縫中的小故事,被大事件/大敘事掩蓋住的,屬於人的動人歷史。
中國以農立國,做為廣大勞動階級的農民必須仰賴相對少數的地主,在政治和商業的雙重剝削下,他們的一生可以簡化/等同於為食物而奮鬥的血淚史。中國的農耕史因此也可視為飢餓史。食物的匱乏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嚴重病癥,從封建時代到新中國成立,中國人長期籠罩在巨大的飢餓陰影下。現代文學史從魯迅以降,也有一脈理路鮮明的飢餓主題,被不同世代的創作者反覆書寫著。
這條以小說為主的書寫隊伍,從二十世初走到二十一世紀,從五四到當代,文學的思潮幾經更迭,飢餓這古老的主題一路從現實主義、社會主義、寫實主義沿續到魔幻寫實乃至後現代,從小說走入散文。飢餓成為當代大陸散文最突出的主題,周同賓〈飢餓中的事情〉、余秋雨〈蒼老的河灣〉、莫言〈吃事三篇〉和〈賣白菜〉描寫了人對食物的需求,延續的是「路有凍死骨」這古老的文學史主題,同時也以文學見證了時代。
沉重的時代創造出厚重的散文,那是生命的重量,所以這些散文讀之令人「痛」。然而另有一類散文的重量,來自歷史和文化,余秋雨〈一個王朝的背影〉、賈平凹〈進山東〉、溫瑞安〈龍哭千里〉、匡文立〈虞兮虞兮〉和祝勇〈甲午風雲〉等即是。歷史的舞台重新展開,散文家們一邊重塑古人的背影,一邊解讀那個風雲莫測的時代。
然而「重」並非當代散文的全貌。書寫生活,遠離歷史和創傷,體現出生活趣味或地域文化色彩的文章,屬於散文之「輕」者,卻更接近五四「無所為而為」的散文傳統。周作人「人的文學」的思考,必得涵概這類散文的大宗才算完整。西西〈店舖鄰居〉、韓靜霆〈我是矮子〉、曹文軒〈背景〉、瞿永明〈與玩偶共舞〉、舒婷〈醉人的酒,養人的飯〉、蘇童〈夏天的一條街道〉、余華〈奢侈的廁所〉等,讓我們讀到「最接近散文的散文」。或許這種說法太抽象,然而那種悠然遊走於生活小事的慧黠和輕鬆筆調,卻是散文趣味的原始動力;我們原來並不期待散文承載大議題、重歷史,這項任務在五四時期分派給小說。處理「蒼蠅之微」,最能見出散文作者的功力。
地域文化的建構,也不再是小說的專利,在潘雨桐〈大地浮雕〉、黃毅〈不可確定的羊〉、劉亮程〈狗這一輩子〉和〈人畜共居的村莊〉等地域色彩鮮明的散文中,馬來西亞雨林和烏魯木齊沙漠的「異域」地理風情和生活方式,構成這本散文地圖最特別的風景。
在散文審美天秤上,我原來一直鍾情於創意、巧思、出人意表,接近「詩」的散文。這類散文探索的往往不是生命的深度和歷史的厚度,而是語言的高度和創意的深度,蔡深江〈漫步經心〉呈現的是作者對現實的加工能力和想像力。我認為這是實驗成功的創意之作,妙手偶得,無法強求,屬於另類的散文奇葩,自有懂得欣賞的讀者。
這部選集收入的作者包括學者、小說家、詩人和散文家,豐富的人生經驗與迥異的書寫風格,已構成夢幻般的組合。不論是跟歷史或生命的對話,或是探索藝術的高度,那些源自創作生命的豐沛能量和熱情,都是當代中文散文史上最炫目的驚嘆號。
二○○四年三月七日‧中壢
2004/03/30
BLC028
天下文化
平裝
14.8x20.5cm
黑白
986-417-277-8
394
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