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取大量生產降低售價,追求微利的企業應該暫停腳步閱讀本書。
過去封閉式經營疆界的壓倒性競爭模式已經落伍,有系統跨越舊有市場邊界,
從消費者的角度率先提供市場上尚未被滿足的需求,才是企業可賴以成長與獲利的機會。
本書按部就班提出分析架構,點出策略的優先順序,
利用各產業的實際個案,具體畫出策略草圖,
協助企業思考如何擺脫競爭對手的模仿,邁向藍海。
本書兩位作者都任教於法國最負盛名的INSEAD 商學院,他們研究百年來三十家企業體的一百五十個策略個案,發現割喉式的競爭只會造成一片血海;真正獲利的企業徹底甩開對手自闢沒有競爭的新市場。
藍海策略強調價值的重塑和創新,而不偏執於技術創新或是突破性科技發展。作者指出,能夠超越競爭的成功的企業,不是去挖掘自己的顧客需要什麼;而是研究非顧客的需求。
過去企業在紅海中廝殺,彼此競爭的是價格,只能靠大量生產、降低售價來獲取利潤。本書提出,成功的企業應同時追求差異化和低成本,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市場。
歐洲管理學院(INSEAD)策略與國際管理教授,達弗斯(Davos)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成員。曾任教於密西根大學商學院。
與策略及多國企業管理之相關論述散見於《管理期刊學報》(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管理科學》(Management Science)、《組織科學》(Organization Science)、《策略管理期刊》(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國際商業研究期刊》(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史隆管理評論》(Sloan Management Review)、《哈佛商業評論》及其他刊物。
同時亦常為《華爾街日報》、《歐洲華爾街日報》、《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紐約時報》及《國際前鋒論壇報》(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撰文。
歐洲管理學院傑出研究員,策略與管理教授,並為達弗斯世界經濟論壇的研究員。她同時為ITM研究公司(ITM Research)的董事長,該公司致力於發現與知識經濟有關之想法。
許多著作皆與策略與跨國管理有關,發表於《管理期刊學報》、《管理科學》、《組織科學》、《策略管理期刊》、《國際商業研究期刊》、《史隆管理評論》、《哈佛商業評論》及其他。其評論亦可見於《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及《國際前鋒論壇報》。
台大外文系畢業,台大外文研究所碩士,曾任《聯合報》、《世界日報》編譯。譯有《生命在愛中成長》、《愈成熟,愈快樂》、《巨龍》、《男人新中年主張》、《十誡》、《半斤非八兩》、《杜拉克精選:社會篇》、《完全通路行銷》、《關鍵十年》、《沃爾瑪王朝》、《藍海策略》、《思考型工作者》、《簡單的法則》、《急迫感》、《長尾理論》、《簡單的領導》等(以上皆為天下文化出版)。
序文 維持高獲利的藍海策略 朱博湧
超越競爭,邁向藍海 李紹唐
前言
誌謝
第一部 藍海就在你身邊
第一章 開創藍海
藍海商機就在你周圍
新市場的效益
變革勢在必行
從策略行動著手
價值創新超越競爭
航向藍海
本章案例 沒有動物的馬戲團
第二章 分析工具及架構
美國葡萄酒的紅海困境
策略草圖分析價值曲線
四項行動架構
分析輔助表
優質策略的特質
解讀價值曲線
本章案例 黃尾袋鼠跳脫品酒窠臼
第二部 策略形成的原則
第三章 重建市場邊界
跨足另類產業
探討策略群組
破解顧客鏈
互補產品與服務
理性訴求 vs 感性訴求
看見未來趨勢
構思你的市場空間
本章案例 誰說企業不能共用飛機
i-mode行動上網
屬於女性的曲線
筆針貼合糖尿病患的需求
沒有洗頭服務的髮廊
打造你的夢想家
iPod把音樂還給聽的人
第四章 願景放中間,數字擺一邊
策略絕對來自願景
策略草圖的視覺溝通
公司階層的策略視覺化
克服策略計畫的限制
本章案例 三星電子的價值創新計畫
第五章 超越現有需求
個別擊破三種非顧客
將藍海水域無線擴張
本章案例 菜鳥也會用的高爾夫球桿
Pret A Manger的三明治革命
另類戶外廣告
挑戰國防傳統的戰鬥機
第六章 策略次序要正確
買方效益擺第一
價值創新不等於科技創新
透視買方經驗
吸引顧客的定價
策略定價決定目標成本
解決推動障礙
藍海構想的成功機率
本章案例 提前腰斬的CD-I
T型車奠定福特江山
Swatch的成本縮減對策
NTT的全贏合作
第三部 藍海的開創與守成
第七章 克服重大組織障礙
經理人的挑戰
啟動引爆點領導
找出槓桿借力使力
突破認知障礙
跨越資源限制
跨越動機障礙
克服政治阻力
挑戰傳統思維
本章案例 紐約地鐵拚治安
第八章 把執行納入策略
執行力殺手︰程序不公
公平正義的力量
3E原則
公平程序為何重要
理智與情感認同
使命感強化執行力
本章案例 雙廠記
第九章 藍海生生不息
提高模仿障礙
適時重啟價值創新
附錄
注釋
參考書目
關於作者
名詞對照
第一部 藍海就在你身邊
第一章 開創藍海
拉里貝提(Guy Laliberté)拉過手風琴、踩過高蹺,也做過吞火魔術師,現在是加拿大文化輸出勁旅「太陽馬戲團」(Cirque du Soleil)執行長。這個於1984年由街頭表演藝術工作者組成的馬戲團,已先後在全球90個城市演出,吸引了將近4000萬觀眾。成立不到20年,它的營收就達到全球馬戲團業霸主「玲玲馬戲團」 (Ringling Bros. and Barnum & Bailey)經營了一百多年才有的水準。
太陽馬戲團的成長如此快速,的確令人刮目相看──其實馬戲團這一行已逐漸沒落,以傳統策略分析的說法就是成長有限的夕陽產業。明星級演員供過於求;然而買方也相當強勢;此外,都會的現場表演、體育賽事到家庭娛樂,多樣化的娛樂替代方式也帶來相當大的影響。現代兒童寧可玩PlayStation也不願去看馬戲團。凡此種種導致馬戲團的觀眾逐漸流失,營收和獲利隨之下滑。另外,動物保育團體反對馬戲團利用動物表演的聲浪日益升高;玲玲馬戲團老早為這一行奠定標竿,其他規模較小的馬戲團競爭只能依樣畫葫蘆,根本無法匹敵。因此,若以競爭策略為主軸,馬戲團這一行看來毫不足觀。
因此,太陽馬戲團的成功,還有一點更是值得一提:它不是從日益萎縮的既有馬戲團市場爭取顧客。傳統馬戲團向來以提供兒童娛樂為目的,太陽馬戲團卻不與玲玲正面競爭;而是反其道而行,創造出無人競爭的新市場空間,讓競爭變得毫無意義。太陽馬戲團吸引的是全新的顧客群──成年人和公司團體。這些人願意花數倍於傳統馬戲團門票費用,體驗前所未有的表演娛樂。從太陽馬戲團製作的首批節目之一「我們改造了馬戲團」,可見一斑。
新市場空間太陽馬戲團之所以成功,在於它體認到要在未來贏得勝利,企業必須停止彼此競爭。想在競爭中求勝,唯一的辦法就是不要只顧著打敗對手。要了解太陽馬戲團的成就,不妨想像一個由兩種海洋形成的市場天地:紅海(red oceans)和藍海(blue oceans)。紅海代表所有現存產業,也是已知的市場空間;藍海意指所有目前看不到在的產業,是未知的市場空間。
在紅海,產業邊界十分明確而且為大家所認可,也有一套共通的競爭法則。所有公司都致力超越競爭對手,以掌握現有需求,控制更大的市占率。然而隨著市場空間愈來愈擁擠,獲利和成長展望日益萎縮,產品淪為大宗商品,割喉競爭將紅海染成一片血腥。 相形之下,藍海是尚未開發的市場空間及新需求、有機會創造高獲利的成長。雖然有些藍海遠在現有產業邊界之外,但大部分的藍海是在紅海中擴展現有產業邊界而創造出來,太陽馬戲團就是個實例。在藍海中,競爭毫無意義,因為遊戲規則根本還沒成形。
大部分的藍海是在紅海中擴展現有產業邊界而創造出來;由於藍海的遊戲規則尚未成形,因此無從競爭。 紅海裡的企業,必須無時無刻超越對手,才能成功屹立。當然,紅海的地位會一直存在,也是經營上擺脫不了的事實。但是,愈來愈多的產業出現供過於求的現象,爭奪日益緊縮的市場固然必要,卻不足以使企業維持高效能2。企業必須超越競爭;要掌握新的獲利和成長機會,就應該創造藍海。
只可惜,藍海多屬於未知的領域。過去25年來的策略研究,絕大多數聚焦於以競爭為主軸的紅海策略3,例如分析現有產業的潛在經濟結構;選擇低成本、建立差異化、聚焦的策略定位;以及盱衡競爭情勢。這些研究成果都有助於企業在紅海中高明競爭求勝。關於藍海,也已有部分論述4,但說到如何創造藍海,尚缺乏實際指引。由於缺少分析架構以及有效管理風險的原則,創造藍海顯得是一廂情願,以專業經理人的角度來看,風險實在太大。因此本書提供了一套務實的架構和分析,以便按部就班邁向並掌握藍海。
持續開發藍海
「藍海」一詞聽來新鮮,實際上存在已久,是商場過去及現在都具備的特性。你可以回顧一百年前並問問自己,「當前的產業有多少是過去未知的?」答案是:汽車、唱片、航空、石化、醫療保健、管理諮商等許多基本產業,在當時不是聞所未聞,就是才剛萌芽。時間拉回三十年前,現今許多總值幾十億美元的龐大企業,早年根本毫不起眼,隨便數數就有:共同基金、手機、天然氣發電廠、生物科技、折扣量販、包裹快遞、轎式休旅車、滑雪板、咖啡吧、家庭影視。不過三十年,市場已完全改觀。
現在把時鐘撥到二十年甚至五十年後,試想屆時會出現多少今天未知的企業。如果歷史是預測未來的指標,我們斷言那絕對不在少數。事實上,企業從來就不是靜止不動的。它們會不斷的演進,作業方式會改善,市場會擴展,參與的人來來去去。歷史顯示,我們嚴重低估了人類創造新企業和改造現有企業的能力。美國人口普查局制定的「行業標準分類」(Standard Industrial Classification, SIC),在公布施行半世紀後,1997年已被「北美行業分類標準」(North America Industry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NAICS)取代。新制度把SIC編列的10個行業部門擴大為20個,以反映新產業領域逐漸浮現的實況。例如,舊制度下的服務業,現已擴張為七大產業部門,範圍涵蓋資訊、醫療保健到社會救助6。由於制度設計的目的在於標準化和持續性,這種變化即顯示出藍海急遽擴展的程度。
然而,這些年來的策略思考卻集中在競爭本位的紅海策略,部分原因是企業策略根源於軍事戰略,而且其影響深遠。許多策略用語根本是借自軍事術語,例如企業「總部」的首席「執行長」、「前線」的「部隊」;這種敘述角度,顯示戰略的目的是對抗敵手,爭奪某個範圍有限的固定領土7。但產業歷史顯示,市場空間與戰爭截然不同,它從來就不是恆常不變的;相反的,藍海是隨著時間演進而不斷被創造出來。因此,若把心思全放在紅海,等於接受戰爭蘊含的限制因素──領域有限,要贏就得先殲滅敵人。這等於否認了商場獨到的活力︰也就是創造沒有競爭對手的新市場空間的能力。
從公司企業到策略行動
企業如何擺脫競爭慘烈的紅海?如何創造藍海?要達到這個目標,有沒有一套系統性的做法,讓企業維持高效能經營?要找答案,第一步就是定義「基本分析單位」(basic unit of analysis)。企業文獻為了解高效能經營的根源,通常以「公司」做為基本分析單位。人們總對某些公司如何利用一套明確策略、作業和組織特色,達到獲利豐厚的強大成長,感到讚佩。但問題是:真有哪些公司是「傑出卓越」或「高瞻遠矚」持續不墜,能不斷超越市場,一再開發藍海嗎?
以《追求卓越》(In Search of Excellence)和《基業長青》(Built to Last)二書為例。暢銷一時的《追求卓越》在二十年前出版,上市不到兩年,其中討論的某些公司就已經開始走下坡,逐漸為人淡忘,像是雅達利(Atari)、奇滋寶旁氏(Chesebrough-Pond's)、數據通用(Data General)、富樂(Fluor)、國家半導體(National Semiconductor)。正如《刀口上的管理》(Managing on the Edge)一書指出,《追求卓越》出書五年內,其中列舉的模範企業有三分之二從本業的龍頭寶座栽了下來。
《基業長青》也不能免俗。這本書探索經營表現始終長保領先,「高瞻遠矚型企業之成功習慣」。為避免《追求卓越》一書所犯的錯誤,《基業長青》把調查期拉長至企業成立以來的整段歷史,而且只選擇經營超過四十年的企業。《基業長青》後來也變成暢銷書。
然而,經過深入檢討,《基業長青》列舉的某些高瞻遠矚型企業仍出現缺失。《創造性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一書指出,《基業長青》舉出的模範公司成功之道,主要歸功於整個產業的表現,而非個別公司有特出作為15。例如惠普(Hewlett-Packard,簡稱HP),因長期表現超越市場,達到《基業長青》訂定的標準。
然而,不僅惠普的表現如此,整個電腦硬體業亦然。更重要的是,惠普連在本行都未能超越其他競爭對手。《創造性破壞》據此質疑,真有持續超越市場的「高瞻遠矚型企業」(visionary company)?而且眾人皆知,1970年代末和1980年代初呼風喚雨、被譽為「革命性」策略高手的日本企業,後來也都盛極而衰或停滯不前。
若是沒有公司能做到長期維持優異績效,而且如果同一家公司可能某段時間表現優異、過些時候卻極為失常;那麼,在探索優異績效與藍海的成因時,以公司做為分析單位顯然並不合適。
前面提到,歷史顯示產業會隨著時間被創造出來,而且持續擴張;產業狀況和疆界也沒有明確界定;每個人都可能參與塑造。公司不必在特定產業之中硬碰硬競爭,例如太陽馬戲團就能娛樂業開闢出新的市場空間,創造出強大的獲利成長。因此,在研究獲利型成長的根本原因時,公司或企業似乎都不是最適當的分析單位。 研究藍海如何開發並維持優異績效的正確分析單位,不是公司或企業,而是「策略行動」(strategic moves)。
我們的研究與這個觀察結果一致︰研究藍海如何開發並維持優異績效的正確分析單位,應該是「策略行動」(strategic moves)。策略行動包含開拓市場的重大企畫案所牽涉的一套經營措施和決策。例如,康柏電腦(Compaq)在2001年被惠普收購,不再是獨立經營的公司,許多人可能就此認定康柏經營不善。然而,康柏創造伺服器業務的藍海策略行動可不能就此抹煞。這策略行動不僅讓康柏在1990年代中期重振雄風,也為電腦業務開啟了價值億萬的全新市場空間。
我們找不到哪家公司或企業能永遠保持傑出。但是,這些策略行動開創出藍海,導引出強大獲利成長的全新途徑;其中似乎存在某種顯著的共通性。 我們所討論的策略行動──產品及服務由此產生,開創並占據全新市場空間,使得需求大幅攀升──其中創造獲利型成長的故事固然引人入勝,而錯失良機沈淪紅海的故事也相當發人深省。我們依據這些策略行動進行研究,裨便了解創造藍海和達到優異績效的模式。
我們的研究遍及三十多種產業,從1880年到2000年採取的一百五十多種策略行動,也深入探究涉及每一種策略行動的產業角色,包括旅館、電影、零售、航空、能源、電腦、廣播和建築、汽車和鋼鐵。我們不僅分析成功創造藍海的企業贏家,也檢討那些敗下陣來的競爭同業。針對特定策略行動及縱覽各種策略行動,我們也探討,開創藍海的族群以及沈淪紅海、較不成功的族群,其中各有什麼共同點及相異之處。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試圖發掘導致藍海出現的共同因素,以及造成這些贏家有別於那些在紅海浮沈的倖存企業和輸家的重要因素。
我們對三十多種企業進行分析,證實任何企業或組織特性都無法解釋這兩個族群的差別。分析企業、組織和策略變數之後,我們發現創造和掌握藍海的企業有大有小、有新有舊、有年輕經理和資深經理、有當紅產業和冷門產業、有民營公司和公營公司、有傳統產業和高科技業,也有來自不同國家的公司。
我們找不到永遠卓越的公司或企業,卻發現那些表面上看起來很獨特的成功故事,不論它們採取何種創造和掌握藍海的策略,背後都有個共同形態一以貫之。不論是福特公司1908年推出T型車、通用汽車公司1924年推出迎合顧客各種心理需求的車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1980年推出每週七天,一天24小時的即時新聞服務,或是康柏、星巴克、西南航空公司(Southwest Airlines)、太陽馬戲團,還是我們研究所涵蓋的其他藍海行動,不論屬於何種產業,任何時期用以創造藍海的策略都有一套的共同做法。另外,我們的研究也擴及一些成功扭轉公共部門的著名策略行動,也發現顯著的類似模式。
摘自《藍海策略》第一章
超越競爭,邁向藍海
李紹唐(北京甲骨文華東區及華西區董事總經理)
今年四月初,我的一位好友告訴我,有本必讀好書叫做Blue Ocean Strategy,我立刻從美國買了原文書。讀完之後,我打了通電話給天下文化的高希均教授,請他務必去買這本書的版權,以便在台灣翻譯並發行。沒想到高教授告訴我,他剛拿到了版權,正在找人翻譯,也立刻邀我為這本書寫序。我義不容辭的答應了。
這本我一定要推薦的書叫做《藍海策略》(Blue Ocean Strategy),作者是金偉燦(W. Chan Kim)與莫伯尼(Renée Mauborgne)兩位歐洲管理學院(INSEAD)的傑出學者。他們針對過去120多年來,30多種不同行業別採取的150多種策略行動(strategic move)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大多數企業以價格競爭為本位,這樣只會形成廝殺局面慘烈的紅色海洋,而紅色海洋是市場萎縮的頭號殺手。企業的永續成功,需要不斷以創新的精神加上有競爭性的成本概念來經營,才能成為藍海型的企業。
邁向藍海的六大途徑
本書提出一套嚴謹的藍海策略架構,告訴企業如何同時追求高價值和低成本。例如,藍海策略的擬定,可以從六個途徑下手︰
●改造市場疆界
●聚焦願景而非數字
●超越現有需求
●策略次序要正確
●克服重要組織障礙
●把執行納入策略
以經營者的角度來看,我認為後面二大原則尤為重要。因為人通常不願意去接受改變,且缺乏執行力。當新的想法及策略出來以後,如何去與員工溝通及參與,最後克服介於目前的做法(As is)及未來的做法(To be)中間障礙。藍海策略一再強調的全新商場勝出邏輯──經營者不應該把競爭當做標竿,而是要超越競爭,開創自己的藍海商機。企業應該經常用下面四個問題自我檢驗︰
●在自己的行業要成功考量的因素中,有哪些已不適用而應消除(Eliminate)
●有哪些因素應該減少(Reduce)到遠低於行業中的標準規定
●有哪些因素應該提昇(Raise)到遠高於行業中的標準規定
●有哪些因素應該在行業中被創造(Create)出來
這四個問題能協助企業釐清自己的新價值曲線(New Value curve)。接下來我再用書中的第一個成功藍海個案來與大家分享。
夕陽產業也能成功轉型
1982年幾個來自魁北克會踩高蹺的年輕人,創建了太陽馬戲團(Cirque Du Soleil)。他們利用過去流浪式表演的馬戲團帳棚做為表演的場地,表演踩高蹺、雜耍、變戲法、吞火等特技。傳統的馬戲團向來都以討好兒童為主,太陽馬戲團不願跟當時的龍頭老大玲玲馬戲團(Ringling Bros. And Barnum & Bailey)競爭。相反的,太陽馬戲團洞悉到當時沒有人瞭望到的藍海。這層體認使太陽馬戲團走出紅色海洋的競爭路線競爭,邁向全新的藍海領域。
太陽馬戲團體認到贏在未來唯一的選擇,就是要徹底跳脫同行競爭,另闢蹊徑,吸引全新客群。因此它「消除」了傳統馬戲的動物表演、中場休息時的叫賣小販;「減少」了特技表演帶來的驚險刺激。然而,太陽馬戲團居然可以「提昇」它的票價,締造前所未有的成功轉型,為什麼?
依據前面提出的四個問題,作者分析,太陽馬戲團「創造」出許多同業沒有提供的價值--它招募一批體操、游泳、和跳水等專業運動員,好讓他們踏上另一座舞台成為肢體的藝術家;它運用炫麗的燈光、華麗的服飾、撼人的音樂加上融合歌舞劇情的節目製作,創造感官上的新體驗。許多成年觀眾以及企業團體因此成了忠實觀眾,這些新客戶讓太陽馬戲團掙脫傳統的桎梏,走上藍海的道路。
設定你的藍海願景
本書的內容清晰有條理,且附有作者多年研究的許多案例,讀者只要循著書中漸層式的導引,就能領略箇中滋味,輕鬆為產品及企業打造一個新的前景。好書當然得跟大家分享。我個人在讀後也實務應用在工作中,帶領團隊學習這一個好用的工具暨理念。
看完這本書之後,我自己在想台灣未來的願景是什麼呢?兩岸三通和平相處或是有其他可能?不管最終的願景為何。我們為了要達到這願景,我們的目標在哪裡呢?為了要達到這些目標,我們的創新觀念或者說是策略性行動(strategic move)為何呢?最後我們要如何將這些想法務諸執行計劃當中呢?我們國家的主要領導人是否也該好好讀完這本書,而將台灣的未來藍海策略擬定出來。因為台灣四面環海。應更能體認海洋的浩瀚。海洋的神祕力量。更希望台灣的未來是一片藍海而不至淪為紅色血腥。
所謂戲法人人會變,各有巧妙不同!太陽馬戲團玩出了新把戲。你呢?
本書閱讀價值極高。書中實例包羅萬象,例如手錶、釀酒、水泥、電腦、汽車,甚至馬戲團,為未來策略發展注入新意。
——帥奇集團董事長海耶克(Nicholas Hayek)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