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
蝴蝶效應的起源,與量子力學、相對論並列最偉大的物理發現。
《週期表》
有史以來最動人的科學作品
《理性之夢》
科學哲學最經典之作
《愛因斯坦的辦公室給了誰》
曾經是諾貝爾獎得主雲集的高研院,
有可能培育出下一個愛因斯坦嗎?
★獲《紐約時報書評》推選為年度重要科學書
《宇宙波瀾》
科學大師戴森最想流傳千古的著作,
台灣新世代最迫切需要的視界與思維。
★第一屆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獎「翻譯類銀籤獎」
《大師說化學》
認識化學,就從這本書開始!
《大自然的獵人》
「大部分的小孩都有一段對甲蟲著迷的過去,
但我從來沒有從那個階段脫離。」──威爾森
★第一屆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獎「佳作獎」
《演化之舞》
達爾文也不知道的演化故事,
你我都是細菌共生的生命奇蹟!
《瘟疫與人》
病菌,是塑造人類歷史的推手,
槍砲、鋼鐵也擋不住這股力量!
《肝炎聖戰》
一段我們絕不能忘的歷史。
★第一屆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獎「金籤獎」
《混沌》
蝴蝶效應的起源,與量子力學、相對論並列最偉大的物理發現。
極具張力、扣人心弦……描述科學轉變面貌的過程,十足引人入勝!── 《紐約時報書評》
《混沌》記錄了一門新科學的誕生,這門新科學描述的正是我們日常所見的世界:雲如何變幻?煙如何消散?風雨如何肆暴?讀了它,你不會再用舊眼睛看這世界。── 《舊金山紀事報》
知名科普作家葛雷易克初試啼聲的第一本科普書,一推出便大受好評,至今有二十五種以上的語言版本,全球銷量超過百萬。葛雷易克帶領我們穿梭這場動人心魄的科學革命,也許,《混沌》就是撥動你知識生涯的那一只蝴蝶翅膀!
《週期表》
有史以來最動人的科學作品
閱讀片刻,我即欣然沉浸在《週期表》的書頁中。本書毫無冗贅,文字美妙又精粹。──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貝婁
引領我們通往這位當代天才作家的心靈世界。──義大利作家卡爾維諾
讀來撫慰人心、沉澱心靈,甚至又帶有飛躍的想像力。──《紐約時報書評》
書中以各種元素暗喻不同人生階段的際遇,每一章節都濃縮了作者一部分的生命。用氬的惰性,回憶家族親人的安逸個性;用氫的活潑,思念少年時期令人興奮的啟蒙實驗;與心儀同學重逢的有機磷分析,則讓他沉澱了同窗不同路的酸苦情愫;以及遭關進集中營時,偷取鈰來換得在慘澹奴工生活中足以苟活的麵包……
《理性之夢》
科學哲學最經典之作
既有豐富的科學與哲學內涵,又表現出濃厚的自傳和軼聞色彩……── 《紐約時報書評》
著名物理學家裴傑斯,再次展現化繁為簡的獨特功力,把一頁頁複雜難懂的科學文獻,變成一篇篇簡潔雋永的散文。── 《美國出版人週刊》
想探討知識的本質?聊聊心智與肉體如何連結?想知道「科學」到底是什麼?你都可以在本書找到答案。在裴傑斯的帶領下,我們剖析笛卡兒的心與物,躍過牛頓的肩膀,穿越愛因斯坦的時空,棋戰涂林的人工智慧,與達賴喇嘛一同沉思……
《愛因斯坦的辦公室給了誰》
曾經是諾貝爾獎得主雲集的高研院,有可能培育出下一個愛因斯坦嗎?
★獲《紐約時報書評》推選為年度重要科學書
愛因斯坦用相對論,為人類敲開另一扇認識世界的窗。這位物理大師告別人世時,除了留下無限惆悵,也遺下曾經充滿他睿智哲思的辦公室。
這間傳奇辦公室,位於普林斯頓鄉間的高研院。這座研究院曾讓數論大師哥德爾、電腦之父馮諾伊曼、原子彈之父歐本海默等人,聚集在此鑽研新知、窮究宇宙。沒有高研院群雄,人類知識的疆域不知得退幾里路。作者瑞吉斯親訪高研院,記錄大師群像,讓活生生的歷史躍然紙上。他也開啟了想像:究竟高研院的新一代人才,能否展現大師的光芒?
《宇宙波瀾》
科學大師戴森最想流傳千古的著作,台灣新世代最迫切需要的視界與思維。
★第一屆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獎「翻譯類銀籤獎」
《宇宙波瀾》是戴森最出名的著作,他把科學生活比作個人靈魂的航程,寫下了科學工作五十年的回憶,浪漫而生動的記述了,在他生命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著名科學家,如原子彈之父歐本海默、科學頑童費曼、美國氫彈之父泰勒等人的風範與成就。他也描述了核能反應爐、遺傳工程以及太空探索的研發歷程與爭議,對科技發展與人類前途傳達了深刻的省思。
《大師說化學》
化學到底是什麼?化學家都在幹嘛?
我們要怎麼才能享用化學的好處,而不受化學所傷?
認識化學,就從這本書開始!
當代文明的許多成就少不了化學的貢獻,但許多災禍也跟化學息息相關。化學就像刀的兩刃,能克敵,亦能行惡,現代人雖享用化學的好處,卻打心底厭惡化學。然而生活在現代科技社會,不論願不願意,我們終究要面對化學。
我們對化學有好多疑問:化學的災難要怎麼避免?要怎麼使用化學而不被化學所傷?化學到底是什麼?化學家到底在幹嘛?《大師說化學》中,化學大師霍夫曼為我們一一解惑。
《大自然的獵人》
「大部分的小孩都有一段對甲蟲著迷的過去,但我從來沒有從那個階段脫離。」──威爾森
★第一屆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獎「佳作獎」
有哪位世界級科學家,拿過報導文學的最高榮譽「普立茲獎」,而且還拿了兩次?誰擁有「社會生物學之父」、「生物多樣性之父」的雙料尊稱?誰能號稱全球研究螞蟻的泰斗?有誰能與明仁天皇一邊閒話家常,一邊討論分類學?有誰能坐著邊聽老師講課、邊捉蒼蠅,平均每分鐘活捉一隻?
答案是威爾森。
這位傳奇生物學家,在六十六歲時,回顧自己的一生,寫下了《大自然的獵人》。從與一隻水母邂逅開始,他帶領讀者進入充滿魅力的大自然中。從小時候被魚刺瞎眼睛,到高中畢業差點沒有大學可念,再到學術生涯高峰時卻被誤解成種族主義者,威爾森娓娓道來,我們彷彿參與了他一生中每個重要時刻。《大自然的獵人》充滿濃郁的散文韻味、自然野趣、機敏和深刻思想。他並以自身經驗鼓勵青年學子,勇敢追求自我生涯!
《演化之舞》
達爾文也不知道的演化故事,你我都是細菌共生的生命奇蹟!
提到「演化」,你的腦中是不是浮現出猿猴轉變成人,或是魚長出腳爬上陸地的畫面?其實,我們都錯看了演化舞台上的主角。
細菌,才是主宰地球生命演化的關鍵。
本書是回顧生命演化的時光機,帶領我們回到創世之初,看充滿岩漿的炙熱不毛大地,如何冷卻成浩瀚的原始海洋;而最早的無生命物質,又如何生成有秩序的生命結構?
《演化之舞》讓我們看見細菌如何引領地球的生命,從簡單到複雜,從無序到有序,從微生物到我們。這支演化之舞,舞出了超過四十億年,至今仍不間斷的生命舞曲。
《瘟疫與人》
病菌,是塑造人類歷史的推手,槍砲、鋼鐵也擋不住這股力量!
麥克尼爾以編年的手法,從史前時代至本世紀前半,詳實探討傳染病如何肆虐歐洲、亞洲、非洲等文明發源地,而這些疾病又如何形塑不同文明的特色。《瘟疫與人》為讀者揭示一幕幕條分縷析、鉅細靡遺的傳染病與文明交融史。二十一世紀的我們,是否能靠著現代公共衛生技術,而讓文明不再受傳染病影響呢?《瘟疫與人》一書中有最好的解答!
《肝炎聖戰》
一段我們絕不能忘的歷史。
★第一屆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獎「金籤獎」
歷史的共同記憶,一直都是國家無形的財產,二十世紀台灣人成就了打敗B型肝炎的聖戰,《肝炎聖戰》一書則將這場戰役的歷史與共同記憶,化作雋永的文字,進入新一代讀者的心中。我鄭重推薦給各位讀者。──陳建仁,中研院院士、中華民國第十四屆副總統。
《肝炎聖戰》一方面能把人與事處理得非常細膩生動,另一方面,卻又能掌握精深的科學知識,把學理部分鋪陳得條理分明,硬是把這架構龐雜、牽連眾多學門和機構的肝炎研究與防治故事,處理得趣味盎然,讓內行人看了親切,外行人看了入迷,真正是一部兼顧趣味與知識的科普佳作。──吳成文,中研院院士、前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
哈佛大學畢業,全球知名科普作家。曾任普林斯頓大學麥格羅傑出講師(McGraw Distinguished Lecturer)、《美國最佳科普選集》首位編輯。任職於《紐約時報》時,因撰寫霍夫史達特、費根鮑及曼德博等著名科學家之報導,轉而成為科學記者。他專精報導科學與科技的最新概念,善於用細膩、生動的文字來解說科學。
《混沌》出版後,即全球熱銷,「蝴蝶效應」也從此成為家喻戶曉的名詞,至今已翻譯成二十五種以上的語言,並獲得普立茲獎與美國國家非文學類書獎決選。葛雷易克另著有描寫費曼的《天才》(Genius),以及《牛頓》(Isaac Newton)等暢銷書,皆入圍普立茲獎決選。最新著作《資訊:一段歷史、一個理論、一股洪流》獲得英國皇家學會科普書獎。
他的部落格「Bits in the Ether」(around.com)有許多評論科學與科技時事的文章,看法犀利、筆觸獨到。
猶太裔義大利人,1919年生於義大利的杜林。從小著迷於化學實驗,1941年自杜林大學化學系獲得博士學位。畢業後,李維加入反法西斯組織,但不幸被納粹逮捕,隨後送進舉世聞名的奧茲維茲集中營,也就是他口中的「地獄」。
二戰結束,李維是集中營少數倖存者之一,他把集中營裡的悲慘記憶,化作文字,以小說、散文、詩呈現在世人面前。李維不因他化學上的專業而令寫作有悶塞之感,反而因自地獄走過一遭而擁有獨特的人文關懷,再加上摻揉化學上的隱喻,造就了獨一無二的風格。
其著作受同時期文學大師推崇,如義大利小說家卡爾維諾、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貝婁等人。《週期表》以化學元素暗喻其人生的不同階段,或化為腦海中的奇思幻想,是公認的最佳代表作品。
美國著名物理學家兼科學作家。曾任洛克斐勒大學副教授、紐約科學院的執行董事兼執行長。除了科學家的身分,裴傑斯也積極參與公共事務,關心人權議題;也曾任紐約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的評議委員,企圖使科學與人文不再有隔閡。
裴傑斯有種天賦,能用簡單語言解釋艱澀概念。著作包括《宇宙密碼》(The Cosmic Code)、《完美對稱》(Perfect Symmetry),皆獲科學界一致讚賞。《理性之夢》則將科學討論帶往更高層次,除了預言複雜科學對人類的影響,也討論了分道揚鑣的科學與哲學,如何才能重新融合。
裴傑斯於1998年夏天,在前往阿斯本物理中心的路上遭遇山難,英年早逝,但其留世的《理性之夢》,仍繼續影響我們的思想,成為不朽之作。
美國著名暢銷作家,紐約大學哲學博士,曾任霍華德大學哲學副教授。
瑞吉斯擅長描寫人類與科技碰撞後產生的火花,主題包含了科學哲學、人工智慧、生物倫理、奈米科技與科學史,他用獨特的哲學思維重新思考人類科技的演進。《愛因斯坦的辦公室給了誰?》是瑞吉斯初試啼聲之作,他親自造訪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發掘史料、訪談研究員,記錄了院內在二十世紀的輝煌歷史,畫下了這座諾貝爾獎殿堂的動人面貌。
瑞吉斯的作品散見於各大報章雜誌,如《科學美國人》、《紐約時報》、《哈潑雜誌》(Harper's Magazine)、《連線》(Wired)。最新著作為《巨獸:興登堡號的殞落與病態科技的崛起》(Monsters: The Hindenburg Disaster and the Birth of Pathological Technology)。
全球知名科學家、科學作家,現為普林斯頓高研院名譽教授。
戴森為量子電動力學第一代巨擘,二十九歲即成為普林斯頓高研院教授。曾協助設計TRIGA反應爐、獵戶座太空船,也受美國政府邀請擔任國防部、航太總署、裁軍署等單位的顧問;積極參與公眾事務,對於全球暖化、軍備裁減、禁絕核武等議題皆有建樹。他延伸構想的「戴森球」概念,影響了全世界的科幻作品。即使高齡,但仍不減熱忱,他在八十九歲與同事共同發表的賽局理論新解,為賽局研究注入了活水。
戴森一生優游於數學、物理、核能工程、天文、生命科學等領域,志在探索未知的世界。他不僅是極為優秀的科學大師,更是關心人類命運,嚮往無限宇宙的睿智哲人。
1937年生於波蘭的猶太家庭。四歲時,父親遭納粹處死,霍夫曼與母親僥倖逃到鄉下,躲到校舍閣樓中渡過風聲鶴唳的童年,1944年夏才重獲自由。1949年隨母親移民美國。
霍夫曼在紐約念中學期間,曾獲得西屋科學獎。1955年成為美國公民,並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就讀;1962年獲得哈佛大學化學物理博士學位。1965年起,任教於康乃爾大學化學系。
霍夫曼因為與有機化學大師伍德沃得(R.B.Woodward)共同發現分子軌域對稱性守恆定律,於1981年和日本的化學教授福井謙一共同獲頒諾貝爾化學獎。霍夫曼在化學界光芒萬丈,受譽為「化學界的畢卡索」,他腳踩有機化學及無機化學兩大領域,遊刃有餘,曾獲得美國化學學會1973年的有機化學獎及1982年的無機化學獎;1990年更獲頒該學會最高榮譽的普利斯特利獎章(Priestley Medal)。
霍夫曼亦是詩人,曾出版兩本詩集;本書是他寫的第一本散文集。他頗熱中於為社會大眾引介正確的化學觀念,曾經製播兩套電視節目「化學的世界」與「分子世界」。1996年5月,霍夫曼曾受邀訪台,做過八場公開演講,造成極大轟動。
一九二九年出生於美國阿拉巴馬州伯明罕。一九四九年畢業於阿拉巴馬大學,一九五五年獲哈佛大學生物學博士學位,同年開始在哈佛大學執教。目前,威爾森擔任哈佛大學佩萊格里諾講座研究教授,並為哈佛大學比較動物學博物館的昆蟲館名譽館長。 威爾森是美國當今生物理論學家翹楚,一九六九年獲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他還榮獲過全世界最高的環境生物學獎項,包括美國的國家科學獎、瑞典皇家科學院為諾貝爾獎未能涵蓋的科學領域所頒發的克拉福德獎(Crafoord Prize)。一九九六年,威爾森獲《時代》雜誌評定為二十五位影響美國當代最巨的美國人物之一。 威爾森非常擅長著述,他以《論人性》(時報出版)及《螞蟻》(The Ant)兩本著作,兩度獲得普立茲獎。另著有《大自然的獵人》、《繽紛的生命》、《Consilience-知識大融通》、《生物圈的未來》(皆為天下文化出版)。
一九三八年出生於芝加哥,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生物學博士。曾任波士頓大學生物學教授,現任麻州大學榮譽教授(Distinguished Professor)、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行星生物計畫共同主持人。 馬古利斯以研究真核生物的演化,備受推崇。她發表過上百篇學術論文及十餘本著作,如《真核細胞的起源》(Origin of Eukaryotic Cells)、《共生與細胞演化》(Symbiosis and Cell Evolution)、《早期的生命》(Early Life)及《五大生物界》(Five Kingdoms)等。一九八三年獲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本書融合了馬古利斯獨特的見解,與微生物學界過去數十年的研究成果。從科學的角度看,它清楚勾勒出一部細菌主導的地球生命史;從人文的角度看,它又是一段卸下人類傲慢的外衣、躍入共生演化場景的曼妙舞曲。為馬古利斯的科文代表作。
馬古利斯之子,著名的通俗科學作家,擅長以優美的文筆描摹科學理論與觀點。著作多與馬古利斯合著,例如:《性的起源》(Origins of Sex)、《微生物喜悅之園》(Garden of Microbial Delights)、《性的歷史》(Mystery Dance: On the Evolution of Human Sexuality)及《生命是什麼?》(What Is Life?)。獨力完成的作品有《生物圈》(Biospheres: Metamorphosis of Planet Earth)等。
當代史學泰斗,芝加哥大學歷史學榮譽教授。
1917年出生於加拿大溫哥華,1947年獲美國康乃爾大學博士學位之後,任教於芝加哥大學歷史學系40年,1987年退休。
麥克尼爾教授史學著作豐富,超過三十冊,包括《世界史》(A World History)、《西方文明史》(History of Western Civilization)、《人類社群史》(A History of the Human Community)、《權力的追逐》(The Pursuit of Power)等。他所著的《西方的興起》(The Rise of the West)曾於1964年榮獲美國國家書獎,在歷史理論領域有顯赫的影響力。
輔仁大學生物系畢業。曾任《牛頓》雜誌副總編輯、《天下》雜誌資深文稿編輯。目前為自由撰稿人,專事科學書籍翻譯、寫作。
著作《肝炎聖戰》(與羅時成合著)榮獲第一屆吳大猷科普創作首獎金籤獎、《台灣蛇毒傳奇》(與羅時成合著)獲行政院新聞局第二屆小太陽獎。
譯作《生物圈的未來》獲第二屆吳大猷科普譯作首獎金籤獎、《消失的湯匙》獲第六屆吳大猷科普譯作銀籤獎、《大自然的獵人》獲第一屆吳大猷科普譯作佳作獎、《小提琴家的大姆指》獲第七屆吳大猷科普譯作佳作獎、《雁鵝與勞倫茲》獲中國大陸第四屆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三等獎。
另著有《一代醫人杜聰明》;譯有《基因聖戰》、《大腦開竅手冊》、《幻覺》等數十冊(以上皆天下文化出版)。
生於苗栗,成長於台北。小學就讀幸安國小,初、高中就讀成功高中。台灣師範大學生物系學士,美國威斯康辛州大學蘇必略分校碩士、韋恩州立大學生物學博士,專長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及病毒學。曾任民權國中生物教師(1970-1971,1972-1973),陽明醫學院副教授(1980-1986)、教授(1986-)、陽明醫學院微生物及免疫學研究所所長及微生物科主任(1988-1991)。志趣在從事研究工作及科學教育,曾經主持公共電視「為什麼」大眾科學節目(1986-1988)。 現任陽明大學微生物及免疫學研究所、生命科學系教授及研究發展室主任、「勵青社」服務性社團指導老師(獲82學年度全國大專院校學生社團評審優等獎、83學年度全國大專院校學生社團評審特優獎),並擔任國家衛生研究院院外處諮詢委員會委員、科學月刊社理事長。曾獲得教育部特優教師獎及國科會傑出研究獎,與楊玉齡合著《台灣蛇毒傳奇》、《肝炎聖戰》。
出生於上海,三個月後即為紅塵席捲,橫渡黑水溝。國語實小、建國中學、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畢業,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大氣、行星、物理海洋學系博士,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研究員。
現為臺大大氣系名譽教授,專長流體力學、紊流;天下文化「科學人文」叢書總策畫,「季節風」出版社創辦人。
出生於台灣基隆,台灣大學化學系畢業,美國華盛頓大學化學博士。
曾任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現任台灣大學教授、天下文化「科學人文」書系策劃者之一。曾獲世界科學院「化學獎」。
研究領域包括、奈米材料、界面化學、催化等。
著有學術研究論文約四百篇、專著《原住民教育》《物理化學實驗》;
譯作有《理性之夢》、《氫彈之父︰沙卡洛夫回憶錄1921~1967》、
《人權鬥士︰沙卡洛夫回憶錄1968~1989》、《週期表》。
出生於新竹,成功大學化學系畢業、清華大學化學碩士、台灣大學化學博士。
曾任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核能研究所研究員。
成功大學電機系畢業、交通大學光電工程研究所碩士、美國密西根大學超高速雷射光學實驗室研究。曾任國防部統一通信指揮部工程官、大華技術學院講師、中央研究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助理。1997年自中華福音神學院道學碩士畢業後,任教會傳道,2000年起加入中華威克理夫翻譯會,從事少數民族聖經翻譯、識字教育、醫療服務及社區營造等工程。譯有《愛因斯坦的辦公室給了誰?》、《宇宙波瀾》。
台灣大學農化系畢業,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生化碩士。曾任台大化學系研究助理、密西根州大生化系助教、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研究助理、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助理研究員。目前專事兒童科學教育工作。
輔仁大學生物系畢業。曾任《牛頓》雜誌副總編輯、《天下》雜誌資深文稿編輯。目前為自由撰稿人,專事科學書籍翻譯、寫作。
著作《肝炎聖戰》(與羅時成合著)榮獲第一屆吳大猷科普創作首獎金籤獎、《台灣蛇毒傳奇》(與羅時成合著)獲行政院新聞局第二屆小太陽獎。
譯作《生物圈的未來》獲第二屆吳大猷科普譯作首獎金籤獎、《消失的湯匙》獲第六屆吳大猷科普譯作銀籤獎、《大自然的獵人》獲第一屆吳大猷科普譯作佳作獎、《小提琴家的大姆指》獲第七屆吳大猷科普譯作佳作獎、《雁鵝與勞倫茲》獲中國大陸第四屆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三等獎。
另著有《一代醫人杜聰明》;譯有《基因聖戰》、《大腦開竅手冊》、《幻覺》等數十冊(以上皆天下文化出版)。
台灣大學地質學研究所碩士,博士班研究生。地質技師,現任日大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技術部經理,著有《陽明山火山的故事》(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出版)。
台灣大學化工系畢業,美國伊利諾理工學院化學博士。曾任美國西北大學、萊斯大學等校化學系研究員、康乃爾大學化學系訪問學者。現任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專長物理化學、量子化學。
出生於高雄,成長於花蓮。少年時代即著迷於分子生物學之重大發現,憧憬能對生命科學有所貢獻。台灣大學動物系畢業後,即負笈美國哈佛大學,獲細胞及發展生物學博士學位;並曾任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後研究員,波士頓生物醫學研究所研究員。專研分子遺傳學及演化生物學,現已從陽明大學微生物及免疫學研究所退休。
業餘嗜好為教育改革及創作,譯作有《達爾文大震撼》、《貓熊的大拇指》及《科學革命的結構》(與傅大為等合譯)等。
出生於香蕉王國的高雄縣旗山鎮,在家排行老七,個性爽朗、樂觀,喜歡大自然。 畢業於台灣大學動物學系、台大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班、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流行病學研究所博士班,專攻人類遺傳學及遺傳流行病學。
歷任台灣大學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所長、院長,以及中央研究院合聘研究員,借調出任國科會生物科學發展處處長、國科會副主任委員,現任行政院衛生署長。 曾獲國科會傑出研究獎五次、傑出人才發展基金會傑出人才講座、教育部教學特優教師獎、教育部學術獎及國家講座、衛生署衛生獎章、台灣癌症基金會防癌研究傑出獎、台灣經典引文獎。
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發表論文兩百餘篇,著有《流行病學》及《環境與健康》等書。 1989年獲選為美國流行病學學院海外院士、1993年獲選為院士。1998年獲選中央研究院院士。
天下文化不會主動以電話等方式,告知您因訂單錯誤或分期付款等原因,需要您親自到ATM操作修正, 或請您提供往來銀行電話、信用卡資料;亦不會以 「問卷」或「中獎」形式通知您提供個人資料或要求匯款, 若您接獲此類可疑電話,請與我們連繫確認或撥打165警政專線求證,以確保權益。請勿聽從任何指示到提款機(ATM)做任何操作。
退換貨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