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與利率新時代將來臨,美元霸權能持續下去嗎?《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自序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我不禁在想,當地球上最寂寞的棕櫚樹死了,我們會怎麼做?

圖片來源:By Coolth [CC BY-SA 3.0], from Wikimedia Commons
最悲哀的莫過於苦莖椰子(Hyophorbe amaricaulis )的故事了。全世界只剩下一棵活著的植株,就位在模里西斯的居爾皮普植物園裡;沒人清楚它是給種在那裡,還是原本就長在那裡而保留下來的。這棵樹差不多有12公尺高,樹幹卻相當細,直徑不到20公分,號稱「地球上最寂寞的棕櫚樹」。
人人都在談論「寂寞的喬治」,喬治是加拉巴哥群島最後的一隻平塔島象龜,在死前已經孤獨的度過了40個年頭,因為牠是一隻動物,所以大家會提到牠。然而,當那那棵棕櫚樹死了,我們會怎麼做?電視和報紙會報導嗎?會有同樣的篇幅嗎?我很懷疑。每當想到這裡,我就覺得一陣反胃。
從來沒有一株植物在我接手處理的期間滅絕,如果有某物種的最後一棵植株在我面前死去,我將會後悔萬分。
我曾探視這株棕櫚好幾次,一方面是因為興趣,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同情。它似乎總是只有3~5片葉子,而且身邊還圍繞著一個鷹架,好讓科學家和園藝專家摘到花朵。這種狀態曾引發激辯:有人相信鷹架能保護這株棕櫚不致被氣旋刮起的強風吹倒;另外一些人則害怕氣旋來襲時,棕櫚反而可能會被那個架子給砍了頭。
不過,危及這株棕櫚生存的主要問題,其實在於它開花時的特性:雄花比雌花早開很久,令它無法傳粉。由於這是最後一株植物標本,它無法靠自己來結種子。我第一次造訪這棵樹時,看到有一根枝條上長滿了快要成熟的果實,所以我感到很樂觀。有人訓練模里西斯的植物學家如何採集花粉,儲存在適當的溫度中,以便等待雌花開放時用來授粉,好結出一些種子。
不料禍從天降:一場氣旋來襲,那根枝條折斷了,所有的果實都沒了。其他花序(也就是一群花朵所聚集的花莖)後來結出果實,但是它們的種子都沒發芽。日後的另一場嘗試也落得同樣命運,但是在種子成熟前,居爾皮普植物園的人送了一些給邱園的微體繁殖單位,邱園的人設法栽培出一棵植株。植株在無菌燒瓶裡長到25公分高,但最後還是死了。
就好像經過這麼久的掙扎後,這株植物終於失去了生存意志。
種子竟然給吃掉了!
我第二度造訪模里西斯島時,發現那棵棕櫚又結出了一些種子。我要求他們給我幾顆。既然我們上次在邱園差點成功,我覺得應該再試一次,而且這有可能是它存活的最後一個機會。與島上的保育機構進行過一番複雜的交涉後,他們終於同意了。
我明確解說我打算怎麼做。我希望在搭機回英國的前一天,切下果實。從枝條上摘下果實時,必須留下一點莖與果實相連,以防外界細菌趁機溜進種子組織,進而汙染了裡面的胚,這樣會害我們無法在邱園進行無菌培養。連著一段樹莖的果實剪下來後,必須放入無菌袋,我會趕緊把它拿到無菌操作臺上(這種裝置能將空氣中的生物都過濾掉,島上只有幾臺),先將種子外部的細菌殺光,然後密封到另一個燒瓶裡,帶上飛回倫敦的班機。等我一抵達邱園,就會有專人在微體繁殖單位裡等著,他們會小心的將胚摘取出來。
國家公園暨保育局的人員尊重居爾皮普植物園方人士的意見,很仔細聽我解釋,然後開口說道:「不,讓我們來做這些,我們會幫你剪下來。」
我必須給他們一個機會。那天我出去採集標本,出門前明確指示應該如何將種子放進餐廳的冰箱,等我回來處理。
那天黃昏,我回來了。我一進門,看到其中一名園藝工人,開心的咀嚼著什麼,然後吐出一些外殼在塑膠袋裡。
他們答應給我5粒種子,袋子裡只有3粒。
「你吃的種子是從哪裡來的?」我問他。
「在這個島上,我們很喜歡吃棕櫚種子。我以前從沒吃過這一種,」他回答道。
我真想掐死他。但是我實在太震驚了,結果只問了:「至少它們味道還不錯吧?」
「才不,它們還沒熟,」他不客氣的答道。
園藝工人大概並不了解這種植物所面臨的困境,他還沒吃午餐,而且本來就很喜歡吃棕櫚種子,然後看到它們在冰箱裡,所以想碰碰運氣。
我們對這件事都覺得很尷尬。結果只剩下3粒種子。另外,關於無菌處理的流程也是一團糟。
等我冷靜下來,理性思考一番後,我明白他們只是很想幫忙,也想盡力把事做好。後來,邱園微體繁殖小組儘管盡了全力,終究無法利用剩下的幾顆種子做出什麼,後來它們都死了。
有朝一日,如果我們成功了,將能對此一笑置之——我希望如此。但是這棵棕櫚距離滅絕可能只差一場氣旋。如果這株植物死了,這個物種將永遠消失。雖說只要活著就有希望,但時間快要不夠用了。
(本文摘自《植物彌賽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