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不要害怕轉換跑道,這條路走不好,有時轉個彎,可以發現另一條路更適合孩子走。
看到《讓孩子飛》時,我剛幫我的兩個兒子換了學校,一個練球8年,一個練球10年,毅然決然地離開了我們努力了那麼久的環境。他們兩個從國小一年級因為對運動很有興趣,加上身材高大,就讀學校的體育班,也因為一直都打得很不錯,順著他們的發展,我們想著讓他們一邊有一個體育專長,一邊讀書,以體育生甄選的方式,有另一種管道可以上大學。
不是習慣走的路就一定適合孩子。
在替他們換學校之前,我非常焦慮,我好怕做了錯誤的決定,但是看到環境不友善、孩子沒有辦法學習,情緒很負面,實在讓我糾結難耐。剛開始我一直問自己,是不是我的孩子不好?為什麼別人都可以在那個環境下生存得很好?為什麼他不行?是不是撐一下就能按照當年進入體育班時想的路走?但是我不想要孩子的學習只剩下忍耐,更不希望他們沒有學習的樂趣,生活只剩下撐下去。
記得在幫弟弟轉學前,他的作業因為沒有訂正而被記過、老師三天兩頭傳訊息告訴我他有很多狀況、他的作業凌亂敷衍了事、連聯絡簿裡的小日記都2句話隨便應付、數學從來沒有及格過,轉學前的那次段考沒有一科及格…. 他甚至有些身心上的狀況,頻繁的發燒拒學、把左手剝得體無完膚、上英文課時被嗆到衝出教室。我們在家裡不斷的鼓勵他支持他,但是都於事無補,環境的影響非常巨大,他每天回到家都像是炸彈一樣,非常尖銳暴躁。
但是轉學後,這些狀況都改變了。我以為他會沒辦法適應跟體育班完全不一樣的教學環境,以為每天習慣要打球4-5小時,會沒辦法好好坐在教室上課。沒想到他轉到普通班後,適應得非常好,慢慢的跟上了進度。新學校的老師很嚴格,對他有很多要求,上課的態度、作業的狀況、寫作文的方式…不斷的告訴他你可以做到。才半個學期,他進步神速,所有科目竟然都及格了,最重要的是他每天上學都很開心,晚上也會主動的坐在書桌前看書寫作業,這些都是在讀體育班時看不到的狀況。
我想之前的學校老師上課也是認真的,但是環境讓他不開心,學習效果當然差,每天接受到的都是負面批評,怎麼會有心放在課業上?怎麼可能樂於學習?兒子告訴我,媽媽,有機會能夠選擇真的太幸運了,我能有機會離開原本的學校,實在太好了,我現在才知道原來我是可以讀書的,原來普通班的同學這麼善良。
看到讓孩子飛的這本書裡有一段內容,讓我終於從替孩子換學校中得到安慰,書上寫著:身為家長,你的角色就是盡力讓孩子擁有快樂、豐碩、有意義的人生;當孩子在困難的地方掙扎時,能不能獲得幫忙?轉學後他得到最多的不只是成績進步,而是他上學很開心,也重拾了對同學、對老師、對人性的信任。
這本書真的讓我有很多感觸,環境真的非常重要,孩子不是不能讀、不能學、不能要求,而是有沒有找到適合他的學習環境?在學習中是不是快樂?在學習的環境中有沒有受到尊重?孩子在不適合的環境,所有的學習表現得不斷催促而受到負面的責罵,這樣的惡性循環,讓孩子不只書讀不好,連自信都毀了。
原來我們當父母的不是一個決定他們將來的角色,而是陪著孩子,讓他們找到適合自己的路,找到屬於他們的方向,能夠在學習中找到樂趣和自信,才能發揮孩子的潛能。要幫助孩子之前,父母真的應該要先了解自己的該承擔的責任和角色,要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孩子的成長中適時的給予協助和引導。
不要害怕轉換跑道,這條路走不好,有時轉個彎,可以發現另一條路更適合孩子走。
【書籍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