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質,懂得仔細注意觀察孩子的特質、優點,全力支持孩子,樂於為孩子喝采,這樣孩子的生命才會有動力
文/ 許瑞云
身為父母,作者潘冀夫婦再怎麼忙都會每天回家吃晚餐,花時間陪伴和傾聽孩子,跟孩子們無所不聊,對於孩子的抱怨和告狀不做批判,讓孩子盡情分享,同理孩子當下的情緒和心情,但會在最後提醒孩子想想有沒有什麼值得感恩的地方,有沒有可以正面思考的觀點,問問孩子需不需要為誰禱告,可以給予對方什麼幫助……這樣的過程會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心和愛,孩子自然喜歡跟父母聊天,也能學會如何轉化個人不滿的情緒。
有不少父母明明自己不愛讀書,平日回家不是滑手機就是看電視,卻老是逼迫孩子讀書,不許孩子上網、打電玩。這樣說一套、做一套,孩子當然無法接受,事實上,最好和最有效率的教導就是父母以身作則。作者夫婦也以身作則,當孩子做學校功課時,父母就在一旁進修、工作、寫報告,陪伴孩子一起學習。
溝通的過程不是用權威控制孩子,而是用理智的態度,讓孩子學會為自己的選擇和決定負責。喜歡學習的父母才會有喜歡學習的孩子,學習畢竟是一輩子的事,作者期待孩子培養的「不應只是短跑的爆發力,而是一生的人格、素質、涵養與能力,最終成為在人生道路上不斷前進的馬拉松選手」。
診間曾有個媽媽帶著孩子來看我,抱怨孩子都沒有動力,整天懶洋洋。言談間不斷數落孩子的不是,當我問她:「妳的孩子有什麼優點和特質呢?」她愣了一下,回說:「我不知道。」我跟她說:「妳的孩子很善良,很慈悲不是嗎?」她才恍然大悟的說:「對喔,我的孩子看到可憐的人或動物都會主動去幫助,真的很善良。」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質,懂得仔細注意觀察孩子的特質、優點,全力支持孩子,樂於為孩子喝采,這樣孩子的生命才會有動力。
整天被嫌東嫌西的孩子怎麼可能會有生命動力呢?作者夫婦兩人一直是孩子們的忠實粉絲,在孩子們挫敗跌倒時,繼續為孩子們加油打氣,不會拿孩子跟其他孩子做比較,盡力協助孩子發展個人特質和喜好,讓孩子得以散發屬於自己的光芒!
有些父母誤認為尊重孩子就是放任孩子自己去做選擇,但是尊重並不是任由孩子為所欲為。例如:孩子小的時候必須規律的訓練,讓孩子養成正常的生活作息,孩子才會有自治和自制的能力。尊重孩子是願意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嘗試,不因父母自己的經驗和想法不同,或因為對孩子的選擇擔憂,而阻擋孩子走自己想走的路。
作者說的很好:「面對人生的各種決定,其實當下我們並不知道最終的結局會如何……父母無法決定子女的未來,我只能全力的支持孩子。讓子女帶著我們的祝福,毫無掛慮的向前奔跑。」當孩子選擇一條看似困難重重,充滿挑戰的路時,與其「擔心孩子」可能面對的嚴峻現實與未知的將來,不如選擇「支持和祝福孩子」!
做個有彈性和懂得反思的父母——當孩子的喜好和認知與自己不同時,不會強迫孩子一定要接受自己的做法和看法,而是可以彈性調整,改變自己的角度和作風。例如:作者喜歡旅遊時不錯過任何一個欣賞美麗世界的機會,一大早就起床準備出發,按表操課,而身為青少年的孩子們卻喜歡熬夜聊天看影片,傾向慢遊。所以作者調整自己的腳步,以經營和聯繫家人的感情為前提,學習享受定點慢遊的悠閒。
作者夫婦因為用心加上用對方法經營家庭,即使孩子們都已經成家立業,跟父母的關係依然非常親密,不但懂得回饋父母的愛,還會帶著父母世界各地旅遊,一家人團結向心力強,幸福滿滿。
願這本書可以幫助更多的家庭得到和諧和幸福!
【書籍資訊】
《星空下的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