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近年來,因應人口結構老化,各種熟年、老人及銀髮產業的議題受到各階段年齡層的重視。
圖片來源:Pixabay
台灣長照管理中心停留在被動等待民眾提出申請,致電尋求服務時會被反問:「先生,你要申請哪一種協助?」問題是,一般人根本不知道有哪些照顧選擇,若沒有從上游解決,是無法改變現狀的。
近年來,因應人口結構老化,各種熟年、老人及銀髮產業的議題受到各階段年齡層的重視。老化是人生必經的過程,即使自己現在仍身強體壯,身邊也都不乏年長或體弱者,因此,如何妥善安排伴隨老化的根本問題,「照顧」和「死亡」,就成了眾人關心的課題了。而為即將來臨的高齡社會與緊接而來的超高齡社會找出適當解方,更是刻不容緩的當務之急。
人口的老化也將伴隨著失能人口的增加,導致更沉重的「照顧問題」。不僅人口老化,因為出生率降低,台灣人口開始自然減少,換句話說,死亡的人會比出生的人還多,前面所說的根本問題之一:「死亡」開始浮現。想在家善終,也恐怕成為奢求。
照顧和死亡,是台灣進入高齡化社會不能迴避的問題。 當在醫院臨終死亡的人數不斷上升,之中不乏無效醫療,這些都不斷加重全民健保的實質壓力,我們國家的財政足以應付超高齡社會帶來的衝擊嗎? 超高齡社會後長期照顧的問題盤根錯節,當我們思考建構長照二.○社區整體照顧系統同時,不能不深思,照顧的終點、照顧的場所,以及照顧的核心價值為何? 破除醫療和照顧的壁壘,回歸以支援照顧為中心的制度設計,我們需要居家和社區型的長照體系。
一九九四年, 東京柳原病院5率先嘗試「二十四小時巡迴型在宅照顧」。柳原病院推出二十四小時巡迴型在宅照顧的目的是:
1 充實對需要照護的老人、病人夜間和假日照顧資源。
2 對不想去機構或醫院,希望在宅療養的人提供另外一種可能。
3 減輕家屬照顧的負擔。
4 充實癌症末期病人的社區安寧照護。
5 摸索護理專業與照顧專業、醫療與社福服務領域整合的新方法。
6 減輕社區內(二十四小時居家護理所)護理師的勞動負擔。
以日本全國幸福度調查表來看,一個地方房屋自有率和三代同堂率越高,幸福度越高。夕張市算是鄉下地方,外來移入人口比較多,房屋自有率並不高,可以說,夕張市的狀況和一九七○年代東京興建的大規模集合住宅區的高齡化率和房屋自有率沒有兩樣。
因為他們擁有長年在這裡居住累積的「人際社會資本」。只要夕張市市民盡力預防生病,到生命後期有盡人事、聽天命的決心,透過人際社會資本支持,建立互相關心照顧的系統,就算醫院倒閉了,有在宅醫療支援,最後可以在家安老,財務上結果就是減少不必要的醫療支出。
《在宅醫療:從cure到c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