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我們年輕時之所以從事某個行業,也許只是剛好有這個機會,或者有某個證照,我們有資格選擇這種人生,不代表我們真的喜歡。
《人生不必走直線》推薦序
這些年來,各國面對迅速攀升的失業率,無不卯足全力,一方面從人才培育著手,另一方面同步進行教育改革,因此,尋找天賦,讓天賦自由,變成最夯的概念。
不過這也造成許多焦慮的家長與惶恐的學生,因為不知道自己有什麼天賦而煩惱。其實人的興趣與個性,並不是那麼單一的。在很年輕時就非常篤定什麼是自己一生的最愛,知道什麼是自己擅長並且能夠對世界發揮貢獻的天賦,這種人應該是非常少數的特例,並非常態。我相信絕大部分的人,必須在漫漫人生裡,在與相遇的人,以及各種機緣巧合之下,慢慢地,或者跌跌撞撞地,經過一次又一次不同的選擇,才形塑出屬於自己的獨特人生。
我們必須了解,並接受一個事實,那就是一個人一輩子就從事一種工作,這種時代已經過去了。因為這個世界的典範轉移速度愈來愈快,某個新產品的發明,也許就讓我們的生活方式改變了,很多行業就此消失,我們的人生也勢必會隨之改變。
當然,也會有不少人從事的工作,在短期內也許不會被發展迅速的科技或人工智慧給取代,但是這些幸運的人也會面臨人生選擇轉彎的時刻。
因為我們年輕時之所以從事某個行業,也許只是剛好有這個機會,或者考試過了,或者有某個證照,我們有資格、有能力選擇這種人生,不代表我們真的喜歡這種生活。
這些年我到頂尖的大學,明星的科系,對那些一路過關斬將的優秀學生聊到有關生涯規劃的主題時,都會特別提醒這些天之驕子,人生最大的困境不是當你面對困難抉擇時的徬徨,反而是因為一路順遂──考個好成績、讀個好學校,然後找到好工作,娶到好老婆或嫁個好先生,然後生個乖巧優秀的好孩子……然後一生就這麼過完了,因為太順利,一切又太理所當然,所以我們忘掉了原來人生還可以有不同的選擇,原來人生可以不是這麼過的。
這也是很多年前看到侯孝賢導演在某次媒體採訪時,他所提到的,令我心有戚戚焉的話。他說,當自己拍片過程太順利時,他反而會害怕,然後會想辦法出點狀況。其實他這樣主動給自己找麻煩,也是了解到,通常一般人只有在面臨挫折困頓失敗不如意時,才會停下來思考:再來要怎麼做?還有什麼其他的可能性?
這也是我常提醒自己的,也是這本書教我們的,如何不斷歸零,重新塑造自己的人生。
或許就像動人的樂曲必有高低起伏,有快板,有慢板,有間奏,人生也因為波瀾起伏而顯得精采,不過在每個轉折當下,或許我們還是會徬徨、擔心,甚至茫然,這時候這本書就可以提供我們最實用的幫助。
摘自《人生不必走直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