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十多年前,臧汝芬注意到兒童、青少年沉迷網路世界,對身心發展產生許多不良影響,於是開設「兒青網路成癮」門診,幫助令父母束手無策的孩子,到後來,幾乎都要一併處理緊張的親子關係。
圖片來源:pixabay
十多年前,臧汝芬注意到兒童、青少年沉迷網路世界,對身心發展產生許多不良影響,於是開設「兒青網路成癮」門診,幫助令父母束手無策的孩子,到後來,幾乎都要一併處理緊張的親子關係。
在診間,臧汝芬看到愈來愈多因為孩子沉迷於網路而引起的家庭紛爭。孩子因為迷網,冷漠封閉、無心吃飯、生活作息大亂、缺課拒學;父母則因為管教問題而造成親子衝突、夫妻互相指責,不僅焦慮挫折,也影響工作。正常的家庭關係或親子交流,更是蕩然無存。
家中若有孩子沉迷於網路,常常會讓整個家庭成為「戰場」,不過,一般說來,人不會一接觸網路就上癮,總有某些原因讓他建立這種行為。台灣的出生率下降,少子化之後,大多數家長都是新手父母,他們欠缺育兒經驗,也缺少同齡親友的經驗可以分享,不知道如何安撫孩子的情緒,往往孩子一哭鬧,就往他們手裡塞個手機或平板電腦,以求快快了事。長此以往,這些被「電子奶嘴」、「3C保母」帶大的孩子,怎能不親近網路?
而過度縱容,也助長了孩子沉迷網路的行為。臧汝芬在門診中曾看過一個國中生,他一下課就把自己鎖在房間玩手機,甚至把大門反鎖,免得大人回家阻止他滑手機。吃飯時,他也不出房門,父母不忍心,就端著飯菜送到他房間,他吃完把碗盤往門口一放,繼續關門上網。還有一個小兒科轉介來的案例,一名國小生為了爭取時間玩電玩,懶得上廁所,但是他的腎臟原本就不好,父母擔心他不上廁所影響腎臟,於是幫他用簡易尿管直接解尿。沒想到反而加重病情,必須到醫院洗腎。
APP世代一出生就置身網路世界,大環境的影響幾乎無可避免;另一方面,也不能忽略每個人內心的缺口。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助研究員、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林煜軒,接觸許多網路成癮社群,他從實際經驗中觀察到,「大部分網路成癮的人,都是因為無法在心理或社會層面獲得滿足,才會轉而從網路世界中尋求滿足。」臧汝芬有一個案例,回溯起他陷入網路成癮的原因,不禁令人啞然。
這位就讀公立高中的同學,原本在校成績不錯,後來沉迷於網路遊戲,嚴重影響生活作息。有一天,媽媽忍不住唸了他幾句,他覺得很煩,下課回家便把家門反鎖,三天後才開門讓媽媽回家。
之後有一天,他在家裡打電玩,媽媽叨唸了兩句,突然間,他像抓狂般把家裡的東西全部砸爛。嚇壞的媽媽趕緊報警處理,隔天帶他到醫院就診。這位同學告訴臧汝芬,來自單親家庭的他,從小看到父母親起衝突,媽媽受到傷害,他不忍心卻又無力幫忙,只好躲到網路世界裡。沒想到,反倒讓自己也傷害了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