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與利率新時代將來臨,美元霸權能持續下去嗎?《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自序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這是一個集體焦慮的時代,不只年輕人焦慮,職場的中、高階層更焦慮。

圖片來源:unsplash
對自己狠一點,有意義的事通常不會太輕鬆。就算每年只列一個目標,生命都可能不同。
這是一個集體焦慮的時代,不只年輕人焦慮,職場的中、高階層更焦慮。年輕人焦慮找不到好工作、競爭力不足,中階主管焦慮工作壓力大、生活失調,高階主管更焦慮跟不上時代、漸漸被淘汰。這集體焦慮除了個人因素,還來自一個環境因素—這世界變化太快,快得令我們措手不及。
以前的「是」變成今日的「非」,炙手可熱的產業一夕崩裂,AI浪潮來臨更加速了這份不確定感,職場工作者害怕被機器人取代,企業主更害怕今日的生意被莫名的創新企業幹掉,這些新科技的變化讓全球變本加厲處在不確定及快速變化的狀態。
然而,變化已經是常態,變就是唯一的不變,若我們還是故步自封,就是等著被淘汰。所以,唯一能夠抗焦慮的只有迎接挑戰,不斷學習與成長,接受一切的可能性,走出舒適圈才有機會翻轉未來。勇敢面對挫折和不舒服的感覺,唯有不舒服才會幫助我們認清事實,進而做出改變,跟上趨勢,不被取代。所以不舒服的感覺很可能是改變的開始,就看你如何面對。
當然有人認為自己沒啥野心,平平凡凡過日子就好。但平凡的定義是什麼?我認為平凡的真義是有能力不平凡卻選擇平凡,絕非沒能力不凡,只好平凡,縱使選擇平凡也要認真過日子。不爭是一回事,但絕不允許自己渾渾噩噩或懶懶散散。當然這是一種選擇,但習慣懶散後,人會變得不想思考,不肯積極,拒絕辛苦。
當習慣享樂、懶散之後,就會任由時光毫無意識的流逝,然後有一天你會突然發現除了吃喝玩樂,談不出什麼有價值的專業。雖然不想比較,但眼看著別人早已跑在前面,而自己還只是在混日子,工作找不到任何意義,當然就「茫」了。
「茫」是現代很多年輕人的現象,許多人的生命歲月在無止境的瑣事和懶散中被磨損了,等到不經意地一回頭,發現一事無成,這是多麼可怕的感覺。
一旦進入職場,日子會過得特別快,一下就三十、四十、五十歲,驚覺人生過了一大半,啥事也未完成,於是開始懊惱。時間從來就不等人,我們以為自己還年輕,一切都還來得及,但若是沒有立定人生目標,只是無意識的揮霍,一眨眼時間過去了,卻發現自己永遠到不了想去的地方。
其實人生沒有成功方程式。倘若不想原地踏步,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份決心,就是抱持著「無論如何我要踏出改變的第一步」,然後「盡我所能把眼前這份工作做好」,局面必定會翻轉。
若沒有這樣的自覺和對自己喊話,就不會有意識的檢驗自己、改變自己。我們常聽到「機會永遠是給準備好的人」,意思是唯有你把自己訓練到具備一定的能力,才會在碰到那個機會時,有本事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