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討厭的事偏偏都是非做不可,喜歡的事卻反而可做可不做。
圖片來源:unsplash
有些人因誘惑而分心,拖延了原先的預定計畫,他們不諱言應該是自己不專心, 事情做到一半,思緒常常飄走,又去做別的事,希望我能提供關於時間管理的建議。
這其實是許多人的通病,我們往往會選擇去做喜歡的事,然後拖延討厭的事。但喜歡的事不見得是重要的,而討厭的事也未必無關緊要。 譬如喜歡打電玩,就由著自己毫無節制的打,不管還有多少要緊事該做,也不管玩到多晚影響睡眠。討厭做家事就任由家裡凌亂,東西愈堆愈多,髒衣服堆積如山,毫無生活品質可言。明明知道熬夜打電玩對身體不好,知道不做家事,居家環境會愈來愈差,但就是無法控制自己。
通常討厭的事偏偏都是非做不可,喜歡的事卻反而可做可不做。但我們卻把有限的時間拿去做喜歡卻不重要的事,造成該做的事遲遲沒動靜,期限到了再來懊惱不已, 也讓別人覺得你不可靠、不負責任。所以洞察自己的弱點,進而管理事情的優先順序, 便成了我們該學習的課題。
我有個經驗,在工作上的待辦事項中總是有討厭的事,但每次總是挑簡單的或沒壓力的先做了,討厭的還是擺在那不想動,結果它又變成隔天的待辦事項。雖然一再逃避,但它就像夢魘一樣揮之不去,期限到了還是逃不掉,想當然結果更慘。 所以後來我就轉念,改變心態,為了讓自己可以開心去做喜歡的事,便索性反其道而行,先專注把討厭的事處理完,就可以毫無壓力去做喜歡的事。
沒想到這麼一轉換後,工作就愈來愈有效率,而且愈來愈快樂了。尤其討厭的事做完後,真有一種說不出的快感,感覺自己有解決事情的能力,信心又增加了,討厭的事好像變得沒那麼討厭。 成長就是去做自己沒做過的事,一開始絕對會有壓力,等經歷幾次後,發現其實沒那麼難,就願意面對了,而且自己也有能力處理了,原本難的事情也變簡單。
還有一種循序漸進的辦法,就是「延遲享樂」。譬如原本想先做完功課,再去玩電動,可是卻無法克制一打開電腦就直接去玩電玩的欲望,那麼先跟自己玩一個心理遊戲,先做一件該做的事來交換。譬如念完功課的一個章節,才獎勵自己玩一場電玩。把時間做一點切割,將誘惑當作禮物,這樣就有趣多了,這樣時間管理可以有優先順序,也有獎勵品,動力就會比較強。
延遲享樂或許是一種方式,設計一種遊戲讓自己願意去做該做的事來交換想做的事,可以讓自己不那麼憎惡該做的事。當知道做完討厭的事便能去做喜歡的事時,討厭的事就不再那麼痛苦,因為那變成遊戲的過程,像是在玩遊戲中,你必須先過關斬將, 才能得到果實一樣,就會有動力。用這種方式或許可以讓我們不再延遲,不會抗拒去做該做的事,習慣之後,就會變成負責任的人。
【書籍資訊】
《你不必走得快,但一定要走得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