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最近在日本興起了一股台灣熱潮,在書店的旅遊書專區裡,陳列了一整排和台灣有關的書籍。
圖片來源:unsplash
最近在日本興起了一股台灣熱潮,在書店的旅遊書專區裡,陳列了一整排和台灣有關的書籍。因為日本統治過台灣的歷史背景,從以前民間往來就很頻繁,也有很多會說日文、對日本文化有興趣的台灣人,基本上台灣人非常親日。
二○一一年發生三一一東日本大地震,台灣的捐款是世界第一,有很多日本人都還記憶猶新。不論是地方城市或民間團體的經濟交流,或是學生之間的文化交流都很興盛,還有國高中的修學旅行把台灣列為首選。
在日本各地,舉辦了很多和台灣有關的活動。不只是女性雜誌,以台灣為主題的散文集、寫真集、小說等也有增加的趨勢。在各式各樣的領域,都可以深刻感受到台日關係的緊密度逐年加深。
邁向認識台灣之路
即便如此,台灣依然有許多充滿魅力的地方, 是日本人還不知道的。尤其是台北以外的東部、南部地方城市,有很多地方還能看到台灣的昔日面貌。原本, 我只認識小時候住過的台北,而且還只是當年非常狹小的生活圈,在那個年代學校教的都是認識中國,我以為熟悉的「台灣」其實是很陌生的土地。
身為台灣人,我也想要「認識台灣」,這個念頭在我腦海裡越加強烈。二○一六年十一月,我第一次挑戰騎自行車環島,和台灣人一起參加了九天八夜長達九百六十六公里的環島行程。對於平常沒有騎自行車習慣的我來說,這是一大冒險,但是同行當中也有不少人和我一樣。
從台北出發,行經桃園、新竹、嘉義、台南、高雄等台灣的西半部,沿途看到蓬勃發展的工業都市、古色古香的廟宇老街,或是開發中的港灣等,還有品嚐各地的美味小吃。
從最南端的屏東進入東半部的台東後,體驗了被認為是一大關卡的壽卡,可以看到遙遠彼方相連的中央山脈,震撼人心。騎在東海岸的道路上,充分享受與西半部截然不同、自然資源相當豐富的東部景色。
「關於台灣,我終於能夠稍微理解一些了。」在這趟環島之旅的尾聲,一位一起騎乘的五十多歲台灣人不經意地說出這句話。用自己的雙腳踩著自行車踏板努力前進,親自去看,去聽,去吃,去感受,這所有的一切都可以連結到「認識台灣」。
環島的方法百百種,但是我希望盡可能選擇能夠呼吸大自然的空氣,用肌膚感受溫度的形式來挑戰。如此一來,可以發現豐富且具有層次感的台灣社會,也會更加喜歡台灣。透過環島,我「認識」了自己成長的地方,也產生一種對台灣的鄉土情感。說不定,環島這個行為,本身就意味著「回到原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