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工作坊裡出現一對中年夫妻,他們是為了大女兒前來。 大女兒現今已經上高中。國中以前,女兒是個很乖的孩子,非常聽話,而且從不辯駁。即便女兒有不一樣的想法,也總能接受父母的管教,因此父母認為自己教養有方,孩子也乖巧懂事有禮貌。
圖片來源:pixabay
最溫柔的牽絆
工作坊裡出現一對中年夫妻,他們是為了大女兒前來。
大女兒現今已經上高中。國中以前,女兒是個很乖的孩子,非常聽話,而且從不辯駁。即便女兒有不一樣的想法,也總能接受父母的管教,因此父母認為自己教養有方,孩子也乖巧懂事有禮貌。
女兒國中以前,是否承受壓力,父母不甚清楚,只知道上了國中後成績中等。父母要求孩子再努力些,女兒也甚是聽話。
不料,高中聯考女兒考得非常不理想,落到倒數最後一名的高中。父母希望女兒邊上高中,同時準備來年重考。誰知女兒完全放棄學習,成績一落千丈,竟然淪為全校最後一名。女兒不想努力了,在學校甚至開始出現自殘行為。
割腕,成了女孩發洩情緒的手段。
父母根本不知道女兒自殘,要不是老師發現,還在自顧自的鞭策女兒,責罵女兒不知用功,竟然落到最後志願的最後一名。
這對父母從來沒想到女兒的壓力已經這麼大,他們手足無措,不知該如何拯救女兒脫離困境,也不知道用什麼姿態和孩子談話,更不知道該談什麼?怎麼談?
女兒太乖太聽話了,他們已經習慣以高高在上的姿態對女兒說教,直到女兒自殘,他們才明白過去錯得太深。
父母不想再以高壓方式對待女兒,他們決定重新學習更好的方式來帶領孩子,希望親子關係和睦,讓自己成為女兒在這世上最溫柔的牽絆,在女兒做傻事之前,能想起他們的愛,而放棄自殺。
尋常的愛,不尋常的力量
這件事情,讓我想起青少年時期的自己。
我在青春期時,也是個性格暴烈且孤單的孩子。我出身單親家庭,父親獨自養育四個孩子,因此,童年時期我和父親的連結,夾雜著許多手足的混亂關係和不被理解的感受。
在這樣的家庭下長大,我經常覺得孤單,覺得沒人懂我,覺得世界就算沒有我,也無所謂吧?
然後,當我有那麼一瞬,過得不如意,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冒出想要結束生命的念頭,想要惡狠狠拋下這世界所有的一切,腦海裡就會浮現父親的臉。
當時我並不覺得和父親有多深的連結,但不知道為什麼,每當想要做傻事時,就會自然想起父親。我會想著,父親若失去了我,該會如何難過?他該怎麼面對我的離去?遂打消了做傻事的念頭。
為什麼在我絕望的想與世界告別時,會想起父親的臉?
原因無他,因為我知道他愛我,這世上誰都不在乎我,但唯獨他例外。
父親永遠在乎我。
父親平日總不吝對我說:「我愛你,四個孩子我都一樣對待,我都愛呀。」
這句話,從我年幼一直伴我到成年,直到父親離世為止,從來沒中斷過。他是真切的愛著我,而且是透過言語,直接表露他對我的愛。
想起父親的愛,我就特別有感觸,因為父親不是個溫暖的人,總是被家事和四個孩子牽絆住,生活忙亂,情緒大得像雷,孩子不聽話,父親難免責罵鞭打。
即便是這樣的父親,我仍然感覺我是被愛的。
十八歲那年,我讀專三。當時我選擇住校,只有週末才回家和父親相聚。一次週末回家,我因某事被哥哥誤解,我壓抑不住委屈和怒火,立刻提起剛放下的行李,賭氣跳上公車,又坐車返回學校宿舍。
回校後,我如常打電話回家向父親報平安,結果父親在電話那頭對我說:「我知道你很委屈,平安到校就好,好好保重身子呀。」
聽父親這麼一說,我淚如雨下,登時覺得不委屈了,因為父親懂我,他一句話就貼近了我的委屈,理解了我的委屈,這世界是有人懂我的。父親的愛,幻化成無數絲縷,緊緊牽絆著我。那是我成長過程中,讓我留下來,與這世界連結的強大理由。
往後的成長歲月裡,稍有不如意,偶有想不開和困頓時,父親那份愛的細絲便將我牢牢的捆住,讓我知道自己不孤獨,至少還有父親是疼惜我的。
【書籍資訊】
《薩提爾的親子對話》
出版日期:2019.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