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對話中的核對能否展開,父母內在是否平穩,是親子對話是否成功的關鍵,影響甚巨,不得不時刻覺察與警惕。名校學生自殺事件,倘若父母親停下來,聆聽孩子內在的恐懼,去核對孩子對於學習的想法,結局是否會不一樣?
圖片來源:pexels
對話中的核對能否展開,父母內在是否平穩,是親子對話是否成功的關鍵,影響甚巨,不得不時刻覺察與警惕。
名校學生自殺事件,倘若父母親停下來,聆聽孩子內在的恐懼,去核對孩子對於學習的想法,結局是否會不一樣?
核對,深刻理解孩子的心裡
那個孩子已經離世,結局已定無法改變。但是底下一個牙醫系學生拒學的故事,可能可以讓我們窺探一二。
一位年逾六十的母親,非常有感觸的對我說:「親子溝通時父母有沒有傾聽,真的差很多,我就是活生生血淋淋的例子!」
母親說,她的大兒子十八歲那年考上了牙醫系,她和先生高興極了,因為他們夫妻對醫生這個職業有非常高的憧憬,想著家裡將要誕生一位醫生了,多麼光榮呀,過去的辛苦都值得了。
結果,兒子讀了一個學期,寒假回家居然跟父母說:「牙醫好像不是我想要的,我想休學。」
父母一聽,內在立刻焦慮了,以自己的「認知」去詮釋孩子不上學是極為嚴重的事情。他們對這個職業有太多美好的想像,牙醫可說是父母的夢想,孩子拒讀,他們實在無法接受。
為了讓孩子完成父母的願望,父母不停的說服孩子,要求他務必要堅持下去。為了表示自己理解孩子的困境,父母闡述許多自己過去讀書遇過的挫折,藉此想靠近孩子。但對話的目標始終在「說服孩子」回學校,洗腦孩子只有完成學校課業,才能真正明白牙醫是否真如他所感覺的無趣。像他這樣半途而廢,怎麼會明白個中滋味。
兒子聽從父母的建議,回學校繼續潛讀。半年之後,兒子覺得自己已經努力試過了,確定自己真的不喜歡牙醫,於是回家稟告父母,再次表達他是真的想休學。父母親仍舊無法接受,繼續說服、安撫兒子,請他再努力一陣子,也許下學期就會發現新奇有趣的事。
此後,兒子每半年就來向父母表達自己想休學的決心,父母也每半年勸說兒子再堅持一會兒。母親說,當時她的心情是,她好怕寒暑假的到來,因為每次一放假,兒子就回家表達要休學的決定。但是這麼好的科系怎麼能放棄?所以每學期母親只希望學校趕快開學,讓她趕快把兒子趕回去,母親甚至用各式各樣的藉口把兒子糊弄過去,只要兒子願意回學校就好。
就這樣,四年過去了。正當母親覺得一切就要熬過去時,學校寄來一張退學通知書,她才驚覺兒子瞞著父母蹺課,不去考試,盡一切力氣,只要能讓自己退學的事他都全力去做。最終,父母得到一張什麼都無法挽回的退學通知。
她和丈夫氣壞了,質問兒子,做這些事前,為什麼不跟他們商量?
兒子說:「我和你們商量過了,但沒人想聽啊,只會叫我回去讀書。但我不想一輩子被困在黑黑臭臭的黑洞(蛀牙)裡。你們都沒人想理解我,我只好用這種方法告訴你們我的決定。」
父母總是拒絕接受孩子發出的訊息,總希望孩子只要聽話照做就好,以致於孩子用行動做出激烈反應時,父母才震驚的責問孩子:「當初你怎麼不說呢?」
事實上,孩子事前已盡力對父母發出不只一次的求救訊號,但我們總是拒絕聆聽,拒絕核對孩子真正的內心世界,以致於錯過理解孩子的最佳時機。
如果能藉由名校孩子跳樓的事件,讓我們重新審視與孩子之間的關係,正視孩子可能已經走在危險邊緣的處境,這也許是名校孩子最渴望帶來的禮物。
我們經常聆聽孩子的聲音嗎?或者,我們同名校孩子的父母一樣,大部分時間忙於自己執著,對於孩子發出的求救訊號,已習慣忽略了?
從現在起開始聆聽孩子,一切為時不晚,在孩子與世界割捨,孤寂走上絕路之前,我們始終有機會扭轉孩子的決定。
【書籍資訊】
《薩提爾的親子對話》
出版日期:2019.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