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一味採取被動姿態,只會接到不喜歡的工作,與其如此,還不如自己主動出擊。從微不足道的事情做起也無妨,試著做自己喜歡的事吧!
圖片來源:Nagesh Jayaraman, CC Licensed.
工作是自己爭取來的
把「想做的事」當成工作
工作是自己爭取來的。
這是在LINE公司大展長才的人,共同且簡單的行動原則。
「我想做這份工作」、「這項企劃有我參與會比較好」,每個人都自行爭取工作,並且貫徹到底。不受限於既定的部門或團隊,只要覺得某個工作好像很有趣、可以發揮自己的能力,隨即不顧一切投入,這樣的人就可以不斷拓展自己的潛能。
我對他們的工作態度感到十分欣慰。因為一旦認為工作是人家給的,便無法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和委曲自己一直做不想做的事情比起來,做自己喜歡的事當然更幸福;又因為做的是自己喜歡的事,自然能鼓起幹勁,也容易展現成果。我非常肯定這一點,因為這就是我自己的親身經歷。
我的職涯起於挫折。
大學畢業後,我進入日本電視台工作。對於從小沉浸在音樂世界裡的我來說,最大的心願便是參與製作音樂節目,可是我卻被分發到電腦系統部門。由於做的盡是幕後工作,讓我長達半年時間都在賭氣:「為什麼只有我這樣?」
不過,再怎麼沮喪也無濟於事。我轉念一想:「既然要做,那就做好一點吧!」於是開始認真學習電腦,後來拿到了幾項證照,成了公司裡最熟悉電腦操作的人。但是我依舊不快樂,因為一旦在工作上有所表現,便會接收到各方交付的任務,使我愈來愈難調到節目製作部門。
有一天,事情突然出現轉機。
當時正值網際網路興起,我感受到它的威力,心想,如果能結合電視與網路,一定可以做出比現在更有趣的內容。有了這種想法之後,我便拒絕被動接受的工作方式,一面做著電腦系統的工作,一面自行開發網路相關工作。
我著手成立了公司內部的網路服務,這件事並沒有經過主管的允許,不過,喜歡新事物的製作人開始找上我:「能不能做出這個東西?」、「幫我一下吧!」
我也曾和後進一起企劃益智節目。我們的構想是把電腦交給現場觀眾,讓他們當場回答謎題,再由藝人來賓猜答案。當我也出現在節目中操作電腦系統時,主管還挖苦說道:「幹嘛自作主張啊?」
這段期間,我的網路事業夢想愈來愈大。但是我表現得愈好,主管愈不願意放人,我始終無法擺脫電腦系統的工作。「好想專心做網路方面的工作啊……」這個念頭讓我開始考慮轉換跑道,最後,終於決定向日本電視台遞出辭呈。
當時根本沒有人會想要辭去日本電視台的工作,因此在公司裡引起了一點騷動。就在我離職前三天,高層把我叫去,說:「如果你要辭職,倒不如就去做你喜歡的事。」
萬萬沒想到,公司竟然特別為我成立網路事業專門單位,讓我嚇了一大跳。不過,我也因此終於能做想做的工作,從此展開了和目前有關的職涯之路。
所以,我深信工作不是人家給的,是由自己爭取來的。
這才是工作的基本關鍵。一味採取被動姿態,只會接到不喜歡的工作,與其如此,還不如自己主動出擊。從微不足道的事情做起也無妨,試著做自己喜歡的事吧!為了自己喜歡的事情去學習、展現成果之後,一定會接到想做的工作,人生也會因此拓展開來。
不必「察言觀色」
使用者的批判,比職場的批評更可怕
不必察言觀色─這也是高手們的共通點。
如果覺得主管設定的目標走向和自己所想的不同,便會毫不畏懼地陳述自己的意見。因此,工程師會大肆批評設計師的工作,設計師也會大肆批評工程師的工作。有時甚至會不顧他人反對,堅持做出符合自己理念的產品,他們只要一覺得有什麼「不對」,就會無視一切勇往直前。
用足球比喻的話,就像是一名狂野不羈的前鋒。
一旦瞄準目標,就會自己盤球射門,就算隊長在另一邊發出「快傳球!」的暗號也視若無睹。他是用自己的想法掌握球賽的整體狀況,並且用自己認為最好的方法來瞄準目標。
這麼說或許會引人誤解,但是,在我看來,大部分高手似乎都與大企業格格不入。
在大企業裡,漠視主管的暗示、自行決定射門的話會怎麼樣呢?射門落空的話自不用說,就算成功了,同樣會招來批判,「那傢伙真是任性妄為」、「那傢伙很難搞」……周遭的人也會敏感地嗅到不尋常的氣氛,紛紛開始和他保持距離。
即使如此,他們完全不會想要改變自己的作風。
因為他們會害怕。
害怕什麼呢?
答案是使用者。
就算與使用者的需求僅有「一公釐」的誤差,製作出來的產品還是會乏人問津,他們切身感受到市場的嚴苛。
因此,在確定「使用者的需求是什麼?」之前,他們會絞盡腦汁、絕不妥協,當然也會聆聽各方人士的意見,藉此琢磨自己的產品形象。不過,他們不會為了融入職場的氣氛而做出模稜兩可的事情,比起在職場上遭受批評,他們更害怕偏離使用者的需求。
我認為這才是專業。
若是少了這種人,便無法創造出絕佳的產品。
想要做出好產品,最不可取的行為就是調整。如果為了「結合A的構想和B的靈感」,而添加一大堆功能,只會製造出複雜難用的產品。或者,為了迎合主管的喜好,結果弄出目標不明、訴求模糊的產品,這種產品絕對不可能抓住使用者的心。
再說,為什麼要調整呢?
把融入職場氣氛當成工作的目標,這根本是本末倒置。公司的存在並不是為了讓員工和樂融融,它的唯一目的只有製造使用者會喜歡的產品。
不必害怕因此破壞職場的氣氛,也不必擔心產生衝突。
總是顧慮周遭氣氛、態度模稜兩可的人,工作表現或許還可以,但是他絕對無法突破「勉強過關」的層次。想要展現出類拔萃的成果,絕對不能只是一味的察言觀色,唯有一心一意滿足使用者需求的人,才能創作出絕佳的產品。
【書籍資訊】
《簡單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