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尊重」兩個字,不是施捨和同情的眼神而已,它應該是一種將心比心的公平對待。
那天大偉急急忙忙的闖進會議室,手上抓著一把報紙,他告訴我們,今天的四大報不約而同的報導同一則新聞,內容是說有位單親媽媽,她的孩子才三歲,沒有固定收入的她,靠性交易賺錢被逮捕。接著大偉先唸出其中三份報紙的標題—「道德淪喪,未婚母親為錢出賣肉體」、「單親媽媽接客賺錢給孩子樹立壞榜樣」、「未婚少女為子拋棄羞恥心賺取皮肉錢」……大多是這類批判性的標題。
大偉跟我們強調,觀察一句文案的強度,就在下一份報紙的標題裡。第四份報紙所用的標題不是撰寫出來的,而是直接引用那位母親聲嘶力竭的呼吼:「我靠自己賺錢養小孩,有什麼好羞恥的!」聽完是一陣說不出的感觸。這就是大偉對我們的教導方式,你不確定他教了你什麼,但又總覺得被點醒了什麼。「尊重」兩個字,不是施捨和同情的眼神而已,它應該是一種將心比心的公平對待。
「做廣告就像妓女」,許多前輩會用這句話來形容自己的工作,聽起來很刺耳,卻也諷刺的貼切。記者訪問大偉時,問他怎麼看待那句話,他說:「其他人說得沒錯,做廣告就像妓女,有時的確是身不由己,該上就得上,但是……我每一次都是付出真感情。」接著兩天半夜,我依舊去誠品報到,去感受他們用心經營的細節,去尋找有深度的文案,去探索別人眼裡的那間書店,去跟這個還沒發生關係的客戶培養感情,還意外發現一本李歐納.柯恩撰寫的詩集。其中有這麼一句「萬物皆有裂縫,因此光才透得進來」,好似從那時開始,我也愛上他的歌,也不想用非黑即白的角度評斷別人。
摘自《偉大廣告公司》
Photo:David Hepworth,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