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縱觀歷史,我們可以看見「少,但是更好」的人生觀反映在其他知名人士的生活中─宗教與世俗皆然,我舉幾個例子就好:達賴喇嘛、賈伯斯、托爾斯泰、麥可.喬丹、巴菲特、德蕾莎修女和梭羅
圖片來源:unsplash
美國國務卿喬治.馬歇爾(George Marshall)將軍在甘地離世時所言:「聖雄甘地是人類道德良知的代言人,他能使謙卑和真理的力量戰勝帝國。」愛因斯坦則補充:「後世子孫將很難相信,像這樣的人曾以血肉之軀在世間行走。」
甘地度過了至關緊要的一生,這句話無可爭論。
當然,我們無須試圖複製甘地——一個充分又徹底地以專準主義者身分生活的人——才能從他的榜樣中受益。我們都能清除生活中不必要的事物,並擁抱專準主義者之道——以我們自己的方式、自己的時間,以及自己的尺度。我們都能過不僅簡樸,而且還具有高度貢獻和意義的生活。
專準生活
關於專準主義的思考方式有兩種。第一種認為它是偶一為之的事。第二種認為它是自己的化身。在前者的思考方式中,專準主義只是可以加進你已經填滿各種事物的生活中,另一樣東西而已。在後者的思考方式中,它則是與眾不同——更簡單——的行事作風。它成了一種生活方式。它成了一種在生活和領導方面無所不包的做法。它成了我們個人本質的精髓。
專準主義在許多靈性和宗教傳統中具有深厚的根基。釋迦牟尼佛拋下了王子的身分追求苦行生活。這使他走向開悟並促成了佛教的誕生。同樣地,猶太教產生自摩西的故事,他身為被領養的埃及王子,卻拋下了富裕的生活,住在曠野中當牧羊人。他就是在那兒遇見了燃燒的荊棘,進而發現自己帶領以色列人脫離奴役的重要使命。先知穆罕默德過著精簡的生活,他修補自己的鞋子和衣服,替自己的山羊擠奶,還教導伊斯蘭追隨者做同樣的事。
施洗者約翰的生活方式也是簡樸的縮影——他住在沙漠裡,穿著駱駝毛所織的衣服,而且土地上長什麼就吃什麼。貴格會這類基督教團體同樣堅守信仰中的專準主義者要素:例如,他們會實踐致力於精簡生活的「簡樸聲明」。當然,耶穌更是以木匠的身分過日子,後來傳道時也過著沒有財富、政治職務或物質財產的生活。
縱觀歷史,我們可以看見「少,但是更好」的人生觀反映在其他知名人士的生活中——宗教與世俗皆然,我舉幾個例子就好:達賴喇嘛、賈伯斯、托爾斯泰、麥可.喬丹、巴菲特、德蕾莎修女和梭羅(他寫過,「我確實相信簡樸。但教人驚訝和悲傷的是,就連最有智慧的人也認為他一天之中有許多瑣事必須打理;⋯⋯因此,請簡化生活的難題,把必要和真實區分開來。」)
的確,我們可以在各種人為努力的佼佼者中發現專準主義者。他們包括宗教領袖、新聞工作者、政治家、律師、醫生、投資者、運動員、作家和藝術家。這些人以許多不同的方式做出最大的貢獻。但他們的共通點是:對「少,但是更好」這個概念不會光說不練。他們已經審慎地選擇要徹底擁抱專準主義者之道了。
無論我們做什麼工作、身處哪一種領域或業界,我們都能選擇做同樣的事。
這本書讀到這裡,但願你已經學會並吸收了所有專準主義者的核心信念和技巧。這一章,正是你踏出最後一步並學習如何運用這些技巧的時刻。不要只是偶爾練習專準主義而已,而是要成為一名真正的專準主義者。
【書籍資訊】
《少,但是更好》
出版日期:2018.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