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然而,當沒有適當的睡眠調節時,神經膠細胞似乎會亂了套,不分青紅皂白的吞噬完全健康的大腦組織。
圖片來源:Unsplash
我們已經注意到,當果蠅缺乏睡眠時,在精神上和生理上都會變遲鈍。這點任誰也不會感到驚訝。畢竟,時差或過度疲勞是什麼樣子,我們都經歷過。但是,1983年利用大鼠所進行的實驗,正好可以說明這種狀態有多危險。
瑞赫夏芬(Allan Rechtschaffen)和他的同事將兩隻大鼠放在某種巧妙卻殘忍的裝置上。該裝置有一個圓形轉盤,擺在水箱上,並且用隔板將兩隻動物隔開。其中一隻大鼠的大腦裝上電極,與某種設備連線,每次大鼠一睡著,圓盤就會開始旋轉。
如果這隻可憐的動物(姑且稱牠為「大鼠A」)還是一直睡,圓盤會把牠帶到隔板處,大鼠A就會掉進水裡。大鼠A如果不想掉進水裡洗澡,唯一的方法,就是沿著圓盤轉動的反方向走。換句話說,大鼠A根本不可能多睡一會兒。
大鼠B比較幸運。當大鼠A清醒、圓盤靜止不動時,牠可以睡覺。當大鼠A睡著、圓盤開始轉動時,大鼠B可以神清氣爽的醒來,開開心心沿著圓盤轉動的反方向散步。
大鼠的運動,每天加起來大約要走1.6公里。大鼠A的睡眠被剝奪,筋疲力盡,不到五天就死了。在進一步的實驗中,不同版本的大鼠A活得比較久,足以撐過實驗,但牠們總是出現嚴重的創傷。
牠們的毛變得蓬亂、皮膚出現病變、步態不穩、腦部信號明顯減弱。解剖死鼠的屍體顯示:牠們有潰瘍、內出血、肺部萎陷、睪丸萎縮、膀胱腫脹。反觀可以睡覺的大鼠身上,則看不出有這些症狀。
我們可以從這項有點恐怖的實驗得出結論,即睡眠可避免產生某些極度危險的問題(至少對大鼠來說)。小鼠也一樣:剝奪睡眠的實驗顯示,牠們的大腦竟然開始自我毀滅。
神經膠細胞(glialcells)是大腦神經元支撐結構中的一部分,負責的工作通常包括:清除日常生活中產生的細胞廢物、刪除神經元之間的多餘連結等。事實上,有些睡眠研究人員開始認為,這正是睡眠的主要目的:刪除大腦中的某些突觸連結,並且強化其他有用的連結。這似乎是睡眠有助於鞏固記憶的原因。
實驗顯示,剛學會某種新任務的動物,在一覺醒來之後會明顯表現得更好。然而,當沒有適當的睡眠調節時,神經膠細胞似乎會亂了套,不分青紅皂白的吞噬完全健康的大腦組織。
當我們睡覺時,身體也會分泌生長激素,以及增加某些大腦蛋白質的生成。身體陷入休息、低能量的狀態,彷彿空轉的引擎。此時血壓也會下降。這對你來說肯定是好事。我們當然看得出來,這和不睡覺時發生的事情有何差別。
在我們一生中,或多或少會有睡眠不足的時候。這個問題愈來愈嚴重。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我們每晚應該睡滿八小時,但是在已開發國家,三分之二的人沒有聽從這項建議。這樣的後果很驚人。
必要的睡眠只不過少了16%(達到每晚六小時四十五分鐘左右,似乎還不錯),就得靠醫療介入,才能讓你活到六十幾歲。這個問題對男人來說特別重要:睡眠少於理想時數的男性,精子數量減少29%。結果會怎麼樣?讀過《第5種末日》就知道了。
說來並不誇張,由於睡眠不足,許多人不知不覺冒著自己(以及其他人)的生命危險。睡眠不到五小時候開車,發生車禍的機率超過四倍。只睡四小時,車禍機率更增加到11.5倍。
我們佩服那些為了把事情做完而不睡覺的人,例如前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MargaretThatcher)出了名的每晚只睡四小時,她曾經說過,「懦夫才需要睡眠」。她後來患有失智症,死於中風,享年88歲。
我們不得不承認,這樣的結果並不算太差。我們當然無法證明,柴契爾夫人的例子與睡眠有關,但實驗證明,缺乏睡眠與失智症之間有很強的關聯性。
有趣的是,這種關聯性與做夢有關,具體來說,是「快速動眼」(rapideyemovement,REM)睡眠;做夢都是發生在這個睡眠階段。缺乏REM睡眠與失智症的風險增加有緊密的關聯。
【書籍資訊】
《破解好萊塢的科幻想像》
出版日期:202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