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與利率新時代將來臨,美元霸權能持續下去嗎?《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自序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當子女提出疑問或意見時,千萬不可用權威的方式來強迫晚輩接受自己的想法。

圖片來源:Pixabay
編按:家族企業並非出現在人人生活中,但家庭溝通卻日日上演。國立政治大學司徒達賢教授新書《家族企業的治理、傳承與接班》中,談及長輩與晚輩在傳承理念時,應具備的心態。以下是司徒達賢教授的分享:
代際溝通以及親子之間的價值傳承,乃至於做人做事方面原則的教導,其成功的前提,或應注意的原則,大致可以歸納如下:
這是親子溝通過程中,首應注意之事。尤其是長輩,當子女提出疑問或意見時,千萬不可用權威的方式來強迫晚輩接受自己的想法。因為這種「不講道理」的作風,是傷害親子關係的最大因素。當長輩的溝通風格如此,久而久之,子女的回應方式就自然變成「懶得問你」、「不想提意見」。雙方心理上的鴻溝也愈來愈深。
子女方面也應體諒長輩可能因為過去所受的教育方式, 或在公司裡久任「老闆」養成「霸氣」所形成的溝通風格。因此當長輩發言理路或意思不明時,切勿急著爭辯,而應該再仔細想想,以期爾後有適當時機時再用其他方式來請教或提出自己看法。
在與任何人際溝通過程中,專心聆聽是一項極為重要的修鍊。在職場上,期待上級專心聆聽部屬的想法,已經很不容易,而面對「不久之前」還是懵懂無知的晚輩,長輩內心深處更不相信他們能提出什麼有道理的想法。匆忙打斷或在未聽清楚之前就判定他們的想法必無道理,是打擊晚輩發言或提案意願的最大殺手。
理想上,長輩應以開放的態度來聆聽,以專注的心態來仔細聽懂晚輩的發言內容,並運用正面引導的方式,鼓勵晚輩完整陳述其想法或提問。此舉可以協助晚輩們對事情想得更清楚,甚至在長輩引導下進行完整論述後,自行發現其想法中可待加強之處。
當晚輩發言後,即使結論不可行,長輩也應先針對其「有理」的部分予以肯定。而且無論內容是否合理或考慮欠周,都應對他們的「願意想」、「願意提問」、「願意建言」有所肯定。
每一項意見或決策都有它背後的推理過程,也有其成立的先決條件(或所謂「前提假設」)。如果兩人意見不同,必然是兩人所相信的因果關係(推理過程)不一樣,或前提假設不一樣。
長輩如果發現晚輩對某一件事的看法或「 結論」與自己的不同,不宜簡單的加以否定,而應有耐心的經由討論去了解彼此之間究竟在事實認知、價值觀念,還是在因果關係的推斷上有所不同。
這些差異,有些可以查證,看看誰的說法比較正確,有些則在理性分析後至少可以知道彼此觀點不同背後的原因。這樣一來,即使各方看法不同,也可在互動中擴大各自的視野或思考的深度與廣度,或至少產生彼此間的認識與諒解。
此一分析與推理的過程,大部分當然應由長輩來負責主導。簡言之,就上述的代際溝通中,子女的意見與長輩不同時,長輩們最好能依上述的邏輯方式與他們「分析道理」 ,無論最終結果是否達到共識,至少這次溝通是有建設性的。
此一溝通或「 分析道理」的過程, 對長輩其實也大有幫助。因為長輩有很多決策或想法,自己對其背後的理由其實未必仔細想過,長年以來早已視為當然,從來未曾懷疑它們的正確性。
現在有子女基於對企業及對長輩的感情,大膽提出質疑,正好可以藉此機會檢視反省一下自己內心的思路或價值觀念。換句話說,這種「分析道理」的過程,對長輩而言,也是一種難得的學習方式。
外界環境及經營策略會隨時轉移調整,因此企業未必有永遠正確的做法,例如「謹守本業」、「不可舉債」、「不能將品牌授權給別人」這些「原則」,極可能因時過境遷而有所改變或出現不同的詮釋。
長輩若一味強調某些決策應如何,不如藉由推理思考的過程,讓晚輩知道目前做法背後的道理,或上述所謂「理念背後更深層理念」,以期將來情況變化時,晚輩能夠通權達變,不致墨守成規或「食古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