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許士軍教授:回憶60年前的政大,洞察先機,在企管人才培育上勇於突破現狀,《開創》改革管理教育理念,引領風騷,對於台灣經濟發展,帶來重大貢獻。
圖片來源:unsplash
文 / 許士軍,逢甲大學人言講座教授
在整整一甲子之後的今天,重溫政大企管教育創辦的歷史,所報導的史實,誠如本書前言標題所示,代表政大「帶動台灣商管人才培育的先驅」的重要貢獻。如今留下書面記載,使得多年來隱存內心的一種缺憾,頓然有釋然之感。當然,在此,也十分感佩,促成本書出版問世的幕後推手。
回憶當年往事,映現心頭,有如白頭宮女話當年,吉光片羽,在此稍作補遺,感謝出版者給予這樣一個機會。
記得這恐怕是1960年代台灣接受美援的最後的一個計畫,政大在校內一舉創設五個新的單位。就位置而言,有位於台北市區內的「公共行政暨企業管理教育中心」,「公共行政研究所」,和「企業管理研究所」三個單位;另有位於政大木柵校本部的「公共行政學系」(屬於「法學院」)與「企業管理學系」(屬於「商學院」)。這種安排,乍看之下,有違一般人心目中的大學體制,令人感到詫異,其實這是具有深意的,稍後再談。
事實上,還值得一提的,就是另一個指導委員會,位於這五個單位之上。當時凡是校內有關企業管理與公共行政教育的重要政策興革之事,都要經過這一委員會的討論和決議,然後才彙報校方核定施行。
事後想來,政大創設這些單位,和台灣的社會經濟發展階段存在有密切關係。當時正是所謂台灣「經濟起飛」階段。美方認為,此時的台灣,應當加強兩種人才的培育:一為公共行政,亦即政府文官人才;另一則為企業經營人才。當時將兩個研究所設於台北市區,和公企中心同一地址,而和同一名稱的學系分開。主要是因為在顧問心目中,依美國大學學制,這兩個研究所所授予的碩士學位,分別為MPA和MBA,乃屬於專業(professional)性質的學位,並非一般學術(academic)性質的MA。而且在美國,這種性質的教育,多未設有大學部的同類學系。但是,在台灣為了配合我國大學法,卻必須先有學系,才能設研究所,所以才會發生同樣名稱的所系,卻分設於兩地這回事。
我們也可以從設於金華街這兩個研究所的英文名稱,看出其獨立性質;他們都分別冠以the graduate school,類似美國大學中同類組織,並無二致。這種組織安排,要等到日後教育部推動所謂「所系合一」制度時,才將這兩個研究所先後遷回木柵校本部,分別回歸法學院和商學院,成為兩相關學系的碩士班。相信這也是本書選擇將內容涵蓋到此為止的背景。
誠如本書中所描述,政大創設企業教育之理念和課程內容,並非國內原有「商學」教育學制之延伸,而是將1960年代美國方始成形的MBA學程觀念移植到台灣。這種創新做法,目的是,冀望使台灣在商管人才的培育上,得以趕上台灣欣欣向榮的經濟與產業發展的人才需要。但是也因此,很自然地,帶動台灣整個商管教育的變革,也說明了本書問世所帶來的特殊價值和意義。
除了上述相關背景的補述以外,也希望藉此機會,說明了個人如何在這同樣60年間和管理教育結下不解之緣的生涯歷程。
原因是,在上述美援計畫下,為了培訓嶄新學程所需要之師資,乃遴選校內外人才赴美進修。由於當時美國顧問們認為,企管教育不能只限於大學門牆之內,必須和實務業界建立密切關係,因此乃由校方主動洽請經濟部推薦適當人選參與遴選,恰好個人當時以高考經濟行政人員資格,在經濟部國營事業司任職,因而獲得推薦。經面試入選後,從此開始了個人從事管理教育的一生。這可以說是一個緣分,也是一個非常幸運的緣分。
在該計畫項下,全部有18位名額;企業管理和公共行政兩類,各有9個名額赴美進修,除公共行政類中有少數幾位到美國匹茲堡大學外,其他主要都是到密西根大學。而我是所有人選中首批出發的三人之一(其他兩位屬於公共行政類)。離開亞熱帶的台灣,到達大雪紛飛的北國,於1963年元月春季班入學。就個人而言,自此以整整兩年時間,計四個學期又兩個暑期,完成MBA with distinction學位。
1965年初返校任教,剛好趕上了擔任研究所及學系首屆同學的行銷課程。自此開始,以迄1978年赴美任教時止,計有14個年頭在政大任教。其間很榮幸地,繼楊必立和任維均兩位前輩之後,先後擔任第二任的企管系主任及企管系所所長。
直到今天,個人一共在國內外八所大學任教,都和企管教育有關,一生的學習領域和志業始自政大。回顧前塵,一切猶如昨日,不勝感念和感恩。
展望未來,目前世界已非60年前的世界。物轉星移,企業經營與管理,和當年相較,面目全非。目前企業所面臨的,既是一個全球化的世界;也是一個網路和數位化的世界。企業組織,既非當年所講求的層級結構和部門組織做為主流,也超越了事業部經營及產業策略的經營典範。取代的是,「去中心化」和「無邊界化」的組織。這種組織,透過平台和雲端,提供個人發揮創業之生態環境。
再者,企業在達成目標上,也不在再侷限於價美物廉、營收成長、投資報酬;更超越顧客滿意的層次,而必須對社會及地球生態有所助益。在這巨大且顛覆性的改變下,今後企業經營,也已超越management層次,而必須講求governance,才能獲得生存及發展的正當性和尊重。
談罷全書,深感在60年前的政大,洞察先機,在企管人才培育上開創新猷,引領風騷,對於台灣經濟發展,帶來重大貢獻。
在此衷心期待,在今後驚滔駭浪的世界中,政大以及台灣的商管教育,仍然勇往直前,承當時代所賦予的新任務和新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