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自駕的趨勢帶動了共享服務的新興商業模式,不僅提升車輛的使用率,也讓都會交通更有效率,共享的思維,同時促進社會移動交通方式的轉型。聯電榮譽副董宣明智提出見解,預期在2030年之前,整個交通產業將出現重大的變革。
現在發揮一下想像,在自動駕駛和車聯網技術成熟之後的未來世界,當你一早搭上自駕車到辦公地點上班後,自駕車自動開回家中充電或停放;到了下班時間,自駕車早已依設定的時間開至辦公地點或指定地,接你下班回家;你不必再為了找不到停車位而傷腦筋,一來節省了時間,二來在寸土寸金的都會區,節省了停車空間和停車費。
圖片來源:istock
如果只是上下班通勤往返使用一、兩個小時,其他閒置時間,自駕車還可以變成Uber幫你賺錢;或者在上下班途中,也可以開放載人共乘,增加收入。
甚至,當自駕車更普及便利後,共享服務費用也會愈來愈便宜,你可能不需要擁有一台自己的車,又節省了龐大的購車費用。
目前業界開發自駕車有兩大方向,一是占市場比重最大的乘用車,另一則是以車隊服務的概念著手。
自駕的趨勢帶動了共享服務的新興商業模式,不僅提升車輛的使用率,也讓都會交通更有效率,共享的思維,同時促進社會移動交通方式的轉型。過去自有或長期租用個人化的用車型態也會隨之改變,個人或家庭、企業擁有車輛的比重也會逐年下降,被短租或共享服務的交通工具取而代之。預期在2030年之前,自駕技術愈成熟時,將會是大幅轉型的關鍵時間點,也將使得整個交通產業出現重大的變革。
未來,移動即是服務。
以後的交通方式會朝交通行動服務(Mobility as a Service, MaaS)的模式轉型,以整合共享、即時叫車、無人計程車,或是物流配送等商業用途交通行動和服務的車隊為主,透過共享或共乘的服務模式移動,也被稱為「交通即服務」(Transportation as a Service, TaaS)。
而自駕車另一個重要的開發用途,大多朝轉乘載客、公共客運接駁巴士、配送中心物流、貨物運輸服務,或結合共享的中小型車輛低運量營運服務、貨運物流運輸服務的車輛,例如,無人計程車(robotaxi)、自駕物流車、送貨車、自駕客運巴士(大巴、中巴)等車款大步邁進。像百度、Uber、Waymo、Cruise等都是早已布局交通服務行業的先行者。
➢【書籍資訊】《電動車產業大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