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成功,來自單純的善念與執著。《利他的力量》本書回顧台達創辦人鄭崇華在生命不同階段的歷練與體悟。現年86歲的鄭崇華帶領台達電子從零開始,一路成長到全球舉足輕重的科技品牌,白手起家的故事受到眾多科技人士推崇。鄭崇華小時候在外公家長大,看著講信用、愛護員工的外公,啟蒙了他對企業家的想像,外公是他學做生意的第一個「老師」。
編按: 現年86歲的鄭崇華帶領台達電從零開始,一路成長到全球舉足輕重的科技品牌,白手起家的故事受到眾多科技人士推崇。鄭崇華小時候在外公家長大,看著講信用、愛護員工的外公,啟蒙了他對企業家的想像,外公是他學做生意的第一個「老師」。
外公是學做生意的第一個「老師」
外公李氏家族可稱是水吉縣「首富」,排行老八的外公有十五個堂兄弟,但因父親早逝,由寡母帶大,他分到的田產最少,是家族中相對最窮的一脈。
鄭崇華曾聽舅舅說:「小時候,家:裡幾乎天天吃蜊仔(河蜆),我看了就恨!」因為從河裡撈起來的河蜆最便宜,對曾經窮困的生活充滿無奈。
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水吉縣坐擁純淨的大自然,田野物產豐饒,最便宜的食糧,是取自老天的恩賜,豐沛的天然資源孕育外公一家。
水吉縣地處閩北,在武夷山脈東南山麓,南浦溪中游貫穿全縣,因地形多為丘陵,山青水秀,氣候宜人,自古是著名的產茶區;加上武夷山脈植物資源豐富、森林茂密,自古是中國三大林區之一,靠著經營木材和製茶批發生意,翻轉外公家的命運。
外公的木材和茶葉事業雇用許多工人,印象中,每遇到發薪日,大人便忙著數鈔票,每次都準時發放員工薪資。
有時,外公會要求他幫忙,「你來數鈔,不要數錯了!」叮囑他要細心;有時,錢不夠了,需要人手到錢莊(如同早年的私人銀行)提領,他便自告奮勇喊道:「我去!我去!」外公也笑笑地說:「好,你去!」假裝指派他去領錢。初生之犢不畏虎,鄭崇華便興高采烈地出門領錢,當時年紀尚小,個頭還不及錢莊櫃檯高,錢莊自然不會讓毛頭小子領錢,事實上,外公早已派個大人跟在他後面,把要事辦完。
類似生活中的訓練,培養他謹慎心細(數鈔)和膽識(出門領錢),讓他學會承擔當老闆的責任。這是外公教他的第一堂課。
圖說:中日戰爭期間,鄭崇華到水吉鄉下避難時,外公為人處事的身教在無形中潛移默化,影響鄭崇華的人格養成,是他生命中的第一個好老師。
「外公做木材生意,賺了錢就買下整座山。」他回憶說,外公會把生長較密的樹砍伐疏林,讓樹木有足夠的空間生長壯大;砍伐後也會種下樹苗,讓樹林生生不息;擁有長遠經營的眼光,深諳生意投資之道,事業才能永續。那是外公教會他的第二堂課。
偶爾,外公會帶他去看工人伐木,「砍下來的每根木頭,都會用刻著『李畬記』標記的鐵棒,燒紅後烙印在木頭上,」鄭崇華至今印象仍深刻地說,「粗大的原木從山坡滾入溪河,順著河水往下流。」
早年中國陸路運輸交通不便,木材多以「放溪漂運」、「紮排筏運」的特殊水路運輸方式。木材砍伐之後,沿著山林間的轆道滾下山,木材落入溪河後順流到大河口集中,再用硬木及竹篾等捆紮,變成木排筏;有時排筏上還會載運物資,成了運載工具,雇用排筏工人駕木筏,順著閩江而下,運抵福州,賣給大型木材廠再加工裝上輪船出口。福州是福建省會,是各種貨物也是木材集散地。
木材業者最害怕遇到山洪暴發,杉木若被大水沖走,不僅財物損失,木材缺貨不能如期出貨,則有損商譽。為了減少損失,外公對外聲明若撿到「李畬記」的木材,他將以合理的價格買回。
撿拾者送回烙印著「李畬記」的原木,果真獲得允諾的價金,往後,隨大水四處漂流的李家木材,大多能物歸原主,雖然負擔成本提高,但損失降到最低,又能如期、如數交貨,信守商譽,穩固了事業。
有時,大水過後,外公家的木材反而變多了。原來,有些木材商不願用較好的價格回購,或付款時拖泥帶水,鄉民撿拾到木頭,寧可當材燒也不願送還物主,甚至往李家送,但為人正直的外公,不據為己有,執意退回不是「李畬記」的木頭。
外公堅守承諾,本著誠信的做人原則,獲得鄉民好評。那是外公教會他的第三堂課——重諾、守信。
「信用是無價的。」鄭崇華說,從外公的身教,體會到講信用的重要。無論是就業或自行創業,誠信都是他最高的行事準繩。
在商業領域,回扣是一種業務生意往來的不良風氣,總有人很難杜絕收受利益的誘惑。在台達逐漸轉往外銷市場後,某次鄭崇華正好在美國RCA總公司,和工程部經理及採購人員洽談新機種零件設計和送樣品時程,在雙方相談甚歡之際,一通來自台灣的越洋電話,指名找鄭崇華。
「鄭先生,我被關起來了。」電話另一頭是台達員工許美華,她氣急敗壞對著話筒說:「RCA 把所有線圈的供應商都關在圓山大飯店,他們發現員工拿回扣,要求交出(收回扣的採購人員)名單。」
鄭崇華聽完,臉色一沉,隨即對RCA 相關人員說:「我的員工被你們關起來,這對我們是侮辱。」「我非常認真努力跟RCA 合作,但你們還是不信任我!請馬上把我的員工放出來!」並立刻中止當時的商務洽談。
他不假辭色地提出嚴正抗議,美國RCA 總部自知理虧,立刻打電話到台灣指示放人。結果,立刻放走台達員工,除台達外,幾乎所有供應商都被關在圓山飯店盤查。「這是不爭的事實。」事過境遷已逾四十年,鄭崇華坦蕩地說。
事後,RCA 經理問鄭崇華:「沒有給回扣,RCA 台灣的採購人員會不會有生意不告訴你?」他認為不會,但會晚通知。
那次事件之後,「RCA 決定,從今以後所有規格會與其他供應商一樣,同時交給台達。要我們直接跟總公司聯繫、往來,有任何需求,總部會直接跟我接洽,」鄭崇華說。
不給回扣,也不跟要求回扣的廠商往來合作,是台達一貫的企業文化。
像創業初期,愛德蒙(Admiral Overseas Corporation, AOC)想要使用台達產品,但因鄭崇華堅持不給回扣,完全做不成生意。直到台灣AOC 出售,新任總經理上任後,才成為AOC 的供應商。
台達全球各地的零件供應商,同樣必須遵守不可送回扣的規定。當時,台達位於中國大陸東莞石碣鎮的工廠剛開始營運,即要求各零件供應廠商總經理親自到廠區,大家到場後才知道,台達要求負責人簽約,不得給台達員工回扣、禮物或其他不當行為,如事件嚴重,不僅員工開除,供應商也永不往來。足見台達恪守絕不拿回扣的原則,且嚴格執行,絕不是說說而已。
這種「有所為,有所不為」的特質,明顯受外公做人正派,是非、對錯、善惡觀念鮮明所影響,也落實在企業文化上。鄭崇華堅信,好的風氣一開始就要養成,只要行得正,就不畏懼面對困難。
秉持誠信做人做事的原則,不僅嚴禁員工接受供應商有價值的禮物,也禁止與客戶進入不良場所。他說:「如果需要不當應酬才能拿到生意,我寧可流失訂單,也不能讓員工因為不正當的行為而影響家庭生活、對不起員工家屬。」因此員工家屬都很放心讓家人在台達上班,全心貢獻工作。
➢【書籍資訊】《利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