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鴻海領軍的電動車供應鏈大軍,在美洲大陸插旗,進入全球電動車決戰的關鍵時刻。電動車(簡稱EV,Electric Vehicle)產業主要分為三大類,分別為電池、電機、電控;台灣已具備此三大核心技術優勢,聯電榮譽副董宣明智談《電動車產業大未來》提到近年起步的電動車,改變了汽車產業的核心技術,掌握馬達、電池和半導體者將掌握市場,對於擁有強大的資通訊與半導體產業的台灣而言,絕對是個大好機會。
2022年,則是全球純電動車全面啟動的元年。
過去三十年,雖然部分製造廠商已如鴨子滑水,持續研發電動車技術,但由於過去電動車一直是「賠錢貨」,投注大筆研發經費難以回收,車價居高不下,產業界和消費者並不相信電動車會成為流行趨勢。
最大的關鍵是,電動化和智慧化是車輛產業變革的兩大趨勢,電動車如同一台移動式的電腦、一座移動的資料中心,所有零組件都要電子化,電動車已屬於資訊科技產業範疇,對傳統汽車業者來說,都是新的學習和競賽。傳統汽車大廠多有百年歷史包袱,產業生態從機械產業要轉型到電子電控資訊領域,研發、生產、製造和管理的思維畢竟大大不同,車廠多不敢貿然大幅轉變,使得電動車推展進度緩慢。
圖片來源:pexles
但特斯拉在2012年之後,如旱地拔蔥,在純電池電動車的成果打開世人的全新視野,眼見大限又即將來臨,迫使各大車廠發展電動車的態度改觀,開始加入戰局,研發油電混合車款。2017年全球電動車倡議聲浪響起後,不得不加快轉型步調,到2020年,各大車廠從過去的油車改款油電混合動力車,到陸續推出純電平台的車款,風風火火朝純電動車轉型之路邁進。
• 轉型步調較早的賓士集團(Mercedes-Benz),在2016年起,即投資超過100億歐元持續研發電動車,目標是2022年,賓士旗下超過10款不同電動車投入市場。
• 美國汽車巨擘福特在2021年初大膽宣示,要在兩年內於2023年成為全球第二大電動車廠,一年生產近60萬輛電動車。到2025年之時,將投入220億美元(約新台幣6000億元)的鉅資在電動車和自駕車的發展。
• 過去專注在油電混合動力車款的日本汽車大廠豐田(Toyota),直到2021年底才推出純電動車,但一口氣布局16款新電動車,並決定在三年內自主研發,推出更有智慧的車載系統。
• 瑞典國寶車廠富豪集團(Volvo),2021年推出第一款電動車,目標2025年旗下新車款半數將是電動車,2030年轉型成純電動車品牌,全面生產電動車,旗下的燃油車將走入歷史。
• 英國高級豪車品牌賓利(Bentley)也力拚轉型,宣布2026年起不再賣燃油車,2030年起正式成為純電動車品牌。
• 日本的本田汽車(Honda)宣布電動車的藍圖,未來將投注5兆日圓(約新台幣1.2兆元)研發費用,目標2030年之前,在全球推出超過30款電動車;並早已訂下2040年不再銷售燃油車的目標。
• 英國豪車勞斯萊斯(Rolls-Royce)也設下2030年全面電動化的目標,同時將不再生產、銷售內燃機引擎汽車。
• 自1990年即投入純電動車研發的韓國現代汽車集團(Hyundai),在2021年宣示,將投資520億美元,陸續推出44款新能源車款,預期2025年一年銷售100萬輛新能源車、2040年實現全產品線電動化的目標。
• 2022年4月初,中國汽車廠比亞迪(BYD)宣布,從3月起停止燃油汽車整車生產,未來將專注純電動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產銷。
上述訊息,揭示著全球主要傳統汽車大廠競相轉型的事實,且核心目標瞄向2030年全面生產電動化、2030年或至遲2040年不再生產銷售燃油汽車,全面「棄油轉電」。
➢【書籍資訊】《電動車產業大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