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立場不過是群體認同的延伸?《善惡》深度解析脆弱的意識型態如何被操控
你是否相信自己的政治立場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選擇?根據《善惡》所引用的心理實驗,事實可能恰好相反。研究顯示,我們的政治信念其實非常容易被操弄與扭曲,甚至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為完全相反的立場辯護...
摩根士丹利前執行長麥晉桁以犀利的眼光、快狠準的行事與領導風格,不僅帶領摩根士丹利一度稱霸華爾街與全球金融業,也讓他成為備受信賴與尊敬的領導者。本文摘選自麥晉桁為新書《摩根士丹利傳奇執行長麥晉桁回憶錄》所撰寫的前言,以關於意志力、生存力和勝利的故事,深度指引讀者們如何好好活、好好領導。
圖片來源:天下文化
我想說一下我在華爾街的43年職業生涯中,兩次難忘的交談經驗。一次是在1992年,跟一位摩根士丹利的資深交易員,內容是關於他早餐的三明治;另一次是在2008年,跟三位美國經濟的重量級人物,內容是我以摩根士丹利執行長的身分,拒絕以每股二美元出售公司。
兩次談話展現我個性的不同面相。我必須為沒有權勢的人挺身而出,我也把事實真相告訴大家,無論後果為何。
早餐三明治的故事已經成為華爾街的一則傳說。我在前往早上八點的會議途中,看到有個外送員站在一排電梯前,等開完會他還在那裡,手裡拿著一個紙袋。
「半小時前你不就在這裡了嗎?」我問他。
「是啊。」他說。
「你有打電話給對方嗎?」
「打了兩次。」他告訴我。
「把號碼給我。」
我一把抓過他手上的紙條,走到電話機前,撥打那人的分機號碼。「我是麥晉桁,趕快出來拿你的早餐。」當時我是營運委員會的主席,再過幾個月就要升任總裁。當這位員工出現時,我劈頭把他罵了一頓。「你以為你是誰?他跟你一樣,都是在賺錢討生活。你讓他一直等,等於是把錢從他的口袋裡掏出來。下次再這樣,小心我把你給炒了。」
這故事的重點在於待人之道。對我來說,無論從事什麼職業、銀行有多少存款,人人都是平等的。我也要求我的下屬,無論是面對CEO、同事,還是街角小吃店的店員,都要做正確的事。對那位資深交易員開嗆,並不是我對一個職級低我好幾階的下屬發火,而是我一貫的態度,要讓大家清楚知道,什麼樣的行為無法被容忍。有時我得強硬點,讓對方真正接收到我的訊息。
華爾街會吸引想賺很多錢、超好強、超積極進取的人,這類型的人確信自己最聰明,而且會不惜一切來證明。一般來說,天性樂於助人者會去當醫師或老師,而不是交易員或投資銀行家。而我就是要讓他們相信,把集體利益放在個人利益之上,才是最好的工作方式。
換句話說,我想建立一種文化,把這群汲汲營營的華爾街之狼凝聚成一個團隊,而其中一種方法,是對著一位不體貼的交易員大吼。
另一次在我職業生涯中的難忘時刻,是我把暱稱「漢克」的亨利.鮑爾森(Henry “Hank” Paulson)、班.柏南奇(Ben Bernanke)和提摩西.蓋特納(Timothy Geithner)的電話掛掉,他們當時分別擔任美國財政部長、聯準會主席和紐約聯邦準備銀行總裁。在美國的商業和金融中心被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吞噬之際,掛掉這三人的電話可謂魯莽之舉。當時的摩根士丹利處於崩潰邊緣,但我拒絕把公司的4萬5千名員工和股東拱手讓人。正是那幾次10分鐘的電話交談,讓我相信自己有一些寶貴經驗值得教給大家。
或許你不必去跟財政部長作對,但人的一生中,有時必須在眾目睽睽下做出艱難決策。無論是經營事業還是家庭,或者單純過生活,在壓力下做決策是領導力的本質。在不知結果如何的情況下做出艱難決定――承擔風險或是對眾人開誠布公――足以證明一個人的氣魄。
在華爾街的40多年間,在危機時刻和尋常日子裡,我學到了很多正確和錯誤的管理方式。我看過太多人自稱領導者,卻沒有真正在領導。他們逃避衝突,遲遲不肯做出艱難決策。他們自以為無所不知,周遭的人只說他們想聽的話。他們要求員工做一些自己辦不到的事。他們一味批評卻不懂得稱讚,以為只有錢能激勵人心。這些冒牌領導者高估自己的能耐,遇到壞消息便大驚小怪,期待別人完全照自己的方式做事,殊不知有時換種做法,可能會得到更好的結果。
某種程度上,本書是關於發話者如何成為傾聽者、傾聽者如何成為更好的人、更好的人如何成為更好的領導者。我的自信來自天性,但我得學會如何增進他人的信心與互助合作的精神,讓團隊的成果遠高於單打獨鬥的總和。我親身體會領導者是後天養成,而非與生俱來。領導力是種教養,有時得練習才行,就像銷售力,有些人學得比較快,但終究是學得會的。
我在摩根士丹利的34年當中,以打造華爾街最強大、最有生產力的團隊為目標,我要驕傲地說,我認為我做到了。我們洞燭趨勢之先,創造破紀錄的獲利,也度過嚴重的危機。這段期間,摩根士丹利也躍上全球第一的寶座,業務擴及43國,從1972年的300名員工,成長到今日5萬人的公司。
我將分享我採取哪些策略和哲學,使我一路從北卡羅萊納州的工業小鎮,到華爾街40樓的轉角辦公室,這是美國典型的飛黃騰達歷程。上個世紀初,我的祖父和父親從黎巴嫩南部某個小村莊來到美國,最後落腳於北卡羅萊納州的莫爾斯維爾(Mooresville),這是一座只有一盞紅綠燈、居民幾乎清一色是浸信會教徒的小鎮。我們跟別人不同。我父母是虔誠的天主教徒,在家講阿拉伯語。我們家在晚餐時不聊金融服務業的話題,鎮上唯一的證券,是當地銀行的股票,而我的夢想是跟堂哥在北卡羅萊納州開一間男裝店。
上大學後,我發現我以前對自己的了解全都錯了。我是以代表全州的足球員身分取得全額運動獎學金,進入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就讀。高三時我在90名學生中名列前茅,但到了杜克我差點被當掉。我在足球場上的表現更慘,從足球明星淪落到坐冷板凳。之後父親去世,我為了籌措讀完大四的費用,就在當地一家證券公司的後臺擔任初階工作。
不久我就明白,我的未來在紐約。1968年,我來到曼哈頓。當時正處於轉變的時刻。摩根士丹利這些一流銀行所扮演的角色,向來是為IBM和AT&T之類的藍籌客戶提供建議,不會去碰股票和債券交易這種在他們眼中不入流的業務。1970年代初,自由化和新科技改變戰場,諸如所羅門兄弟(Salomon Brothers)和美林證券(Merrill Lynch)這種野心勃勃的證券公司,積極地挖角客戶,破壞長久以來的商業模式。平靜的華爾街瞬間變得你爭我奪,當時身處前線的我看得一清二楚。之後幾年,我大量接納風險、壓力,以及敢衝敢撞、大鳴大放的人。我開創的那個喧鬧、煙硝味濃厚的牛棚,立刻感覺像是個家。接下來的內容中,你不僅會了解華爾街過去50多年來的轉變歷程,也會知道如何在不斷演進的產業中一直走在最前面。
寫這本書是件非常歡喜的事,裡面包含90多人的訪談內容,這些人來自我生活中的各個領域。這是個關於意志力、生存力和勝利的故事,深度指引個人如何好好活、好好領導。
➢【書籍資訊】《摩根士丹利傳奇執行長麥晉桁回憶錄》
Up Close and All InLife Lessons from a Wall Street Warri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