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面臨情緒痛苦,《心靈地圖II》派克醫師提出釐清問題的三個步驟,克服惶惑不安,靜心面對人生的複雜多變
圖片來源:pexels
面臨情緒痛苦和人生災難時,有一個很簡單但有點殘忍的規則,它只有三個步驟,但可以幫助你釐清問題、克服障礙。
首先,無論何時,只要你感到痛苦時,就自問:「我的痛苦(如焦慮或罪惡感)是屬於存在性或精神官能性?這種痛苦能改善我的生存,或設下重重限制?」或許十次中有一次,你無法回答這個問題;可是約有九成機會,只要你如此自問,答案就非常清楚。比方說,如果你急著想要準時申報所得稅,因為你曾因延遲報稅而被罰了一大筆錢,我可以保證,這種焦慮屬於存在性,那是好的,且聽從你的焦慮,準時報稅去。如果你認為你感受到的痛苦屬於精神官能性,會妨礙自己的成長,那麼第二步就是自問:「如果沒有這種焦慮或罪惡感,我會怎麼做?」第三步是把自己假設為不受焦慮影響的人,並以行動克服情緒帶來的痛苦。
這套規則最早被我用來克服自己的羞澀。羞澀是人之常情,但是我們可以用以上的方法,不為羞澀所困。比方說,當我在人群中聆聽知名人士的演講時常想提問題,詢問某種特定的資訊或發表某些評語。這些渴望原本是很自然的,可以當場或等演講結束後私下提出;但是我一直卻步不前,因為我太害羞,怕被拒絕或是讓自己顯得像個傻瓜。
經過一段時間,我終於問自己:「這樣受制於羞澀,什麼問題都不敢問,會改善你的生活或受限於它?」這麼一問,它對我的妨礙就一清二楚。然後我又問自己:「那麼,要是不再害羞,你會怎麼做?如果你是英國女王或美國總統,你會怎麼做?」答案很明顯,我會走向演講者,說出心中要說的話。所以我就告訴自己:「好的,你就走上前去那麼做吧!勇敢點,假裝你並不害羞,把該做的事做了。」
我承認這麼做滿恐怖的,可是勇氣就這麼產生了。令我感到不可思議的是,了解勇氣的人這麼少。大多數人都以為,勇氣跟恐懼不能並存,然而不恐懼不等於有勇氣;一個人如果什麼都不怕,多半是頭殼壞了。勇氣是你儘管害怕、儘管痛苦,還是繼續向前。這時候你會發現,克服恐懼不僅使你更堅強,而且還向成熟邁進一大步。
成熟是什麼?我在《心靈地圖I 》中刻畫了很多不成熟的人,但我從來沒有為成熟下過定義。在我看來,不成熟者的共同特徵是,只會坐著抱怨人生不能迎合他們的要求。巴哈(Richard Bach)在《夢幻飛行》(Illusions)中說:「為自己的極限辯護,你就永遠受制於它們。」至於那些臻於完全成熟之境的人,他們的共同特徵是,認為迎合人生的要求是自己的責任——甚至是絕佳的機會。
➢【書籍資訊】《心靈地圖II(新版)》
Further Along the Road Less Traveled: The Unending Journey Towards Spiritual Grow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