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在高度同化的環境裡,由於重視團結,所以無法融入或意見不同的人,會感到很大的壓力。
圖片來源:unsplash
在高度同化的環境裡,由於重視團結,所以無法融入或意見不同的人,會感到很大的壓力。
這種環境很容易造成「群體迷思」(groupthink)。
簡單來說,群體迷思就是「大家一起犯錯,但沒有人敢說」。有個經典實驗證實了這個現象:
下圖中,右邊的哪一條線,跟左邊的一樣長?
正確答案是C,這一點都不難。
但我們看看人在同儕壓力下會怎麼回答。
這個實驗由八個人組成一個團隊,一共有十八個問題,大家輪流作答,但只有最後一個才是真正的實驗對象。其他七位都是實驗者事先安排好的「暗樁」。
實驗一開始,每個人都會說出正確的答案。但在進行了幾個回合之後,暗樁們會開始給出錯誤的答案。以上面的題目為例,七個暗樁的回答統統是「A」。
那一看就是錯的啊!你猜,輪到不知情的實驗對象時,他會堅持說出正確的答案,還是跟隨其他七個人,說出明明是錯誤的答案呢?
結果是:每四個人裡面,只有一個人會每次都按照自己的看法作答。其他人或多或少都會受到暗樁的影響,給了至少一次錯誤的答案。其中有5%的人每次都會隨從多數意見,暗樁說什麼,他們就說什麼。
除非你的眼睛有問題,這些題目是不會答錯的。但竟然還有這麼多人會「睜眼說瞎話」,實在很令人驚訝!
這個實驗最初是在1951年進行的,或許那個時候社會的同化性較高,但就在今年,兩名美國的心理學者複製了這個實驗,還把過程拍成影片,結果發現三分之二的人還是會選擇跟著大家答錯,無論年齡、性別、或種族。
這些實驗顯示:大部份的人在同化壓力下都會壓抑自己,隨從大眾的看法,只有少數人能夠一直堅持自己的意見。
在以上的「看哪條線比較長」的實驗中,十個人裡有七個人會受到暗樁的影響,說出明明是錯誤的答案。但這個實驗只要改變一個條件,就會徹底改變結果。
即使所有其他暗樁都說了同一個錯誤答案,只要有一個暗樁表示「不確定」,幾乎百分之百的實驗對象都會選擇誠實作答!
另一個會逆轉結果的情況,就是如果實驗對象只需要把答案寫在紙上,而不需要說出來。當自己的答案不會被群體知道時,所有的實驗對象也都會誠實作答。
由此可知:要對抗群體迷思,必須要創造質疑的空間和私密的發言機會。
數位編輯整理:楊逸竹
Photo:skyseeker, 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