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與利率新時代將來臨,美元霸權能持續下去嗎?《我們的美元,你們的問題》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自序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前IMF首席經濟學家羅格夫在自序中指出,全球金融體系正處於關鍵轉折點。過去低通膨、低利率的美元時代可能結束,未來10年通膨與利率都有可能上升。美元長期主導全球金融,但面對美國債務問題、政治失能及中國崛起,其霸權地位正受到挑戰。自序回顧歷史金融危機與政策經驗,提醒讀者理解債務、通膨與利率的風險,以及全球貨幣體系未來可能出現的動盪。
高希均教授回顧在台大、清大與中興大學的教學與畢業典禮致詞經驗,分享對年輕人的期許。他強調,畢業生應跨越專業、本土、兩岸、財富與意識型態的門檻,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同時呼籲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積極參與台灣現代化與文明社會的建構,兼顧物質與精神的付出,成為具格局與奉獻精神的新世代公民。
近期YouTube創作者錫蘭,發了一支關於台灣媒體報導的影片,重新喚起外界對於「媒體識讀」的關注。《反智》作者古倫姆斯提醒,特有的誇大標題及情緒化內容,不是偶然的。他們推銷的產品是義憤,結果會讓人更加投入。它們是被美化的憤怒販賣機,是專門設計來騙取憤怒利潤的。
原則上,網路應該能讓我們接觸到各式各樣的想法,然而人類的確認偏誤傾向,卻使得我們很容易選擇強化已經相信的敘事,而非挑戰我們推理缺陷的敘事。而且對那些瞭解潮流變化的人來說,迎合人們的偏見,並專門說些他們愛聽的話,能從中賺取的利潤可不低。
就拿那些黨派性極強的網站為例,我們隨意挑出光譜兩端的兩個網站。例如自由社會(Liberal Society)網站,可能會出現這樣的標題:〈哇,桑德斯在電視直播時狠狠修理了川普。川普被氣得七竅
生煙〉,顯然是為了吸引左派選民。反觀光譜的另一端,保守黨一零一(Conservative 101)網站,也會掛出誇張的標題,來吸引右翼選民:〈裴洛西在臺上精神崩潰,發出她生涯中最瘋狂的聲明〉。
從表面上看,這兩家網站的差別真是再大也沒有了。所以,當大家得知它們其實是同一家佛羅里達公司的產品,不免大吃一驚。2017 年社群新聞網站Buzzfeed 調查發現,這兩家網站有些故事的措辭幾乎完全一樣,只除了標題與某些專門設計來幫特定閱聽人搧風點火的用字。這背後的原因實在太諷刺了:黨派性極強的報導能在社群媒體上收穫廣大的認同,而報導被設計得愈是激情四射,愈可能被分享。而大量的分享,能為母公司增加廣告受眾和利潤。在大部分案例中,這些報導都是逐字逐句取自一般新聞媒體,然後再針對各自的閱聽人來修改,以增加他們的共享性。
可悲的是,這種情況一點都不罕見。2016 年《紐約時報》的一份調查發現:「專為臉書量身打造的政治新聞及宣導頁面,位置獨特,精心設計,只提供特定背景的新聞,以影響目標讀者群」,這成了政治參與的主要資料來源,雖說這些資料根本不符合現實。當然,這一點都不令人意外,正如我們所看到的,人們傾向尋求意識型態的回聲室,而且對人們說一些能證實他們偏見的東西,利潤驚人。這類網站上特有的誇大標題及情緒化內容,也不是偶然的。他們推銷的產品是義憤,結果會讓人更加投入。它們是被美化的憤怒販賣機,是專門設計來騙取憤怒利潤的......(本文擷取自《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