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我們往往太過強調自己的經驗,而排除其他的可能性。然而赤裸裸的現實是,不論我們的記憶還是我們的感知,都不見得可信。
圖片來源:Pexels
偽科學的警訊
但即使有這麼多人熱中於促進性溝通,偽科學的警訊從一開始就明明白白。到了1991 年初,超過四十份以經驗為實證基礎的研究顯示,並沒有任何效益證據,倒是有一大堆指導者刻意介入的證據,也就是意念動作反應的特徵。
指導者其實並沒有解放病人遭壓抑的思想,他們只是在投射自己的想法。無可避免的,這些敘事轉向了黑暗面,就像撒旦儀式虐待恐慌潮一樣,指導者開始揭露病人發出的受虐信息,有些病人家屬就因為這種證詞而遭逮捕。
例如,媒體報導集中在一個十六歲的低口語自閉症病人惠妲身上,她看起來像是透過她的協助者博因頓女士,揭露說她父親「要我握著他的陰莖」。不久之後,惠妲開始細訴其他家人犯下的駭人聽聞的虐待。
哈佛醫學院的語言病理學家沙恩(Howard Shane)和心理學家郝樂(Douglas Howler),決心要鑑定這些說法的真實性,兩人進行了一項簡單但很聰明的測驗:有一套裝置同時展示圖片給惠妲和博因頓觀看,然後惠妲會被要求指認她看見的東西。
但是博因頓不曉得的是,在某幾回測驗裡,她與惠妲被刻意展示了不同的圖片。然而在每回測驗中,惠妲都只表達博因頓看見的圖片──這是鐵證,證明所謂的促進性溝通不是來自惠妲,而是來自博因頓。
這個可悲的結果以及隨後而來的反彈,照理應該足以終結促進性溝通的風潮才對,但是正如許多偽科學提供不切實際的應許,它就是拒絕消亡。
郝樂曾經相當樂觀,如今已意識到,即使有如山鐵證,也難以撼動溝通者的信念:「我們握有壓倒性的證據,顯示是指導者在操控。我們開始明白指導者的影響將會是創傷性的。但是促進性溝通已經變成他們信仰體系裡一個基本部分了,是他們個性裡的基本部分。」
郝樂的警告,證明是太有先見之明了:促進性溝通可帶來令人興奮的「希望」,到現在仍然能影響心焦的父母,讓他們相信自己將能與子女溝通。對許多人來說,溝通的錯覺好過「他們的子女可能不具備溝通所需的認知功能」這個悲哀的現實,於是促進性溝通仍持續在很多地區受到支持。
最近關於這個議題的一篇回顧文章,頗憂心的指出:「在家長及業者之間,促進性溝通很可能會繼續強化『它很有效』的妄想。」促進性溝通的科學可信度,可能不比通靈板或占卜棒更高,但它的陰魂至今還纏繞著我們,不時會令人厭煩的冒出頭來。
其中最令人不舒服和悲哀的,或許是2015 年史塔波斐(Anna Stubblefield)的案例了。史塔波斐女士曾經對一名嚴重殘障的男性病人,進行促進性溝通,這位病人在法庭上被簡稱為D.J.。
史塔波斐很快就相信D.J. 不但不是智障,反而是一名飽學之士;而且不只如此,D.J. 還向她坦承了他的滿腔愛慕之情。情況開始失控,史塔波斐對此事深信不疑,使得她竟與一名完全不具備同意能力的男子發生了性關係。
事實上,病人離飽學之士差得遠了,D.J. 只具有幼兒的智力。悲哀的是,即便被定了罪,史塔波斐仍舊堅持自己的信念,無法接受真相──D.J. 那冗長的愛的表白,不過是她自己潛意識編造的幻想的投射。
關於這一切,有一個關鍵點:我們往往太過強調自己的經驗,而排除其他的可能性。然而赤裸裸的現實是,不論我們的記憶還是我們的感知,都不見得可信。即便用意再好,我們連敘述自己的經驗都不可靠。
就像前面提過的,我們太過看中任何人的記憶和故事了。雖然我們可能無意誤導,但「感知能力有缺陷」這項事實意味著:我們必須先排除偽科學的詮釋。事實上,沒有任何人的敘事能夠不受外界影響──甚至是受到外界的顛覆,包括我們自己深信不疑的敘事在內。
【書籍資訊】
《反智》
出版日期:2020.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