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指的是「名聲累加回饋」,說明這種「多者愈多,少者愈少」的兩極現象。1968年,美國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莫頓(Robert K. Merton)發現,科學獎項老頒給那些最有名的科學家;有貢獻但名氣小一點的科學家,卻什麼都分不到。莫頓提出「馬太效應」來解釋這種「錦上添花」的社會心理現象。
世界的贏者圈不斷縮小,
用心用力去盤點並組合自己的獨特優勢,
才能成為「全拿」的贏家。
一樣日月,兩種人間。這世界就是這樣分配不均,經濟學有一個「名聲累加回饋」現象──「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正說明這種「多者愈多,少者愈少」的兩極現象。
「馬太效應」出自《聖經新約.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的寓言:
一名地主即將遠行,呼叫三名僕人來,把家業交給他們。並分別給他們五千、兩千與一千銀幣。之後那領五千銀幣的,做了買賣,再賺了五千;那領兩千銀幣的,也同樣賺了兩千;但那領一千銀幣的,竟然挖個洞,把銀幣埋起來。
主人回來後,驗收成果,獎勵了另外賺了五千與兩千銀幣的僕人。當領一千的僕人報告成果後,主人奪走他這一千銀幣,賞給那賺五千銀幣的僕人。主人說:「因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1968年,美國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莫頓(Robert K. Merton)發現,科學獎項老頒給那些最有名的科學家;有貢獻但名氣小一點的科學家,卻什麼都分不到。莫頓提出「馬太效應」來解釋這種「錦上添花」的社會心理現象。
近三十年前,我剛從臺北回到中部,進入補教界,發覺王牌老師的課接不完,像我們這種二線老師不僅課少,而且鐘點費只拿不到他們的一半。幾年後,我也遇到天天有課上的榮景,賺了人生第一桶金。但後來因為少子化,學生愈來愈少,加上志不在此,便轉換跑道進入學校。之後不過幾年,少子化如雪崩般擠壓補教界,許多尚留在補教業的同行,竟然淪落到無課可上的窘境,而那些原來的大牌,仍然如如不動,日進斗金。
原來這時「全球化」已開始席捲全球,M 型化社會成形,「馬太效應」開始將全世界的人口,捲入這個「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漩渦。
二十一世紀一開始,臺灣、美國、日本的實質薪資都一起倒退十幾二十年,最可怕的是全世界同時掀起「普設大學」風潮,年輕人一離開大學,發現自己成了歷史上第一批面臨「極端資本主義」與「文憑貶值」曲線死亡交叉的世代。
2010年,一位26歲突尼西亞大學生穆罕默德,因為失業被迫擺蔬果攤,遇到了警察索賄。繳不出錢的他,於12月17日憤而自焚,導致一連串反政府的示威抗議,正式啟動「茉莉花革命」,並如燎原之火,引發「阿拉伯之春」,讓阿爾及利亞、埃及等國動盪連連。
2010年至今,南歐年輕人失業率普遍在30%以上。2011年8月,美國發生「占領華爾街運動」,抗議百分之一的富人搶盡所有資源。同一年,經濟學家柯文(Tyler Cowen)出版《大停滯》(The Great Stagnation)一書,像一記警鐘,告訴全世界:「中產階級時代已經結束了,安全退休即將成為夢幻。」
無論我們同意或不同意,都被捲入了時代巨輪,但這不代表我們沒有選擇的機會。若我們不想被巨輪壓碎,可以試試「從自己的強項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