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心理師鐘穎分享,《躁鬱之心》在我求學時代就已出版,一本心理學的書要走過25個年頭何其不易。對躁鬱症病友來說,翻開這本書,你會發現,有這麼多優秀的心靈都為這個病症所苦,你絕不孤獨。
圖片來源:Pixabay
文/鐘穎,愛智者書窩老師
我們就是容易受到美好經驗的吸引,然後又不慎地墜入黑暗之境。
一本心理學的書要走過25個年頭何其不易,《躁鬱之心》在我求學時代就已出版,啟發一代代學子後,繼續展現它作為心理科普的魅力。
躁鬱症,又名雙極性疾患,因為情緒高低起伏過當,伴隨高自殺率,所以即便在不熟悉精神病學的民眾中也有很高的識別度。
許多患者可能跟作者凱.傑米森博士一樣,會對這個高創造力、活躍、樂觀、自覺無所不能的自己「上癮」,因此對藥物自覺地排斥:如果吃了藥,我會不會變得乏味與平庸?
但面對這個主要由生理因素所造成的疾病,目前所知的最好治療方式還是被稱為「鋰鹽」的藥物,停藥的風險甚大,這一點在書裡提了很多,我這裡就不贅述。
你可以從作者的回憶中發現,雖然她在高中時是校內那個最活躍的學生之一,但伴隨著症狀的反轉,原本的神採飛揚就會轉為陰沉低落,這樣的情況在校園裡實不罕見。
那些熱衷於公共事務,創造力十足的學生,很可能就在我們看不見地方獨自面對這個病症帶來的痛苦拉扯。
人的心理能量總是處於流變之中。
但無論如何,心理能量的流變具有方向性,當它在某一極過度集中時,就容易倏地往另一極反轉。熱極則風,壅極則通。無論是哲學家還是心理學家,都注意到了這個現象,榮格心理學將之稱為「物極必反」(enantiodromia)。
那些被我們排斥的事物,會以巧妙的方式返回,並重新佔據我們的人格。因此當我們過分貪愛自己那些正向樂觀、積極向上、活力充沛的狀態時,作為該狀態的對立面,負向悲觀、消極低落、死氣沉沉的狀態就會變成我們的陰影,趁我們不備時向我們席捲而來。
我相信讀者們都有過類似的經驗吧?
激情之後總是空虛。而躁鬱症的病友們對此想必更是不陌生,憂鬱真正的可怕之處並不是低落,而是「空洞」。佛洛伊德曾將之貼切地形容為「黑色的太陽」。
憂鬱的深沉無力與空虛,舉步維艱與失焦感見諸各類文學,許佑生的《晚安,憂鬱》,吳爾芙的《燈塔行》都是其中的例子。
這麼說不知道對不對?但有時我們似乎會把憂鬱當成一種浪漫的描述,但多數我所知的,身處其中的病友並不歡迎這種狀態。它跟輕躁所帶來的美好與亢奮感度不同,很容易被我們當成一個不請自來的惡魔,這可能加劇了躁鬱症病友對輕躁的「懷念」。
事實上,當我們越想念快樂與激情時,就越要當心快樂的陷阱。因為神經生理學的研究告訴我們,快樂與激情的特徵就是短暫,人很快就會產生「享樂適應」,對原本的刺激量感到麻木。
於是我們可能越要越多,越追越強。而數字就是最好的例子。
不論追求的是收入還是觀看次數,我們經常可見網紅抱怨流量被砍,曝光降低,因此只能不停地創造新鮮感,「開箱」各種昂貴的商品來吸引眼球的企劃,甚至開箱自己所罹患的身心症狀或收入不足的窘境。
這些隱藏在開箱之後的動機並不見得是追求真實,有時更像帶著強迫症性質的渴求。渴求更多,渴求再創數字高峰。
這麼說來,躁鬱症反映的或許並不只是生理病症,也是一種人類的共同傾向。人人都有這樣的特質,而且難免深陷其中。換言之,我們不應將躁鬱症視為異常,它更像是我們的基本處境。
與其說《躁鬱之心》談的是某種可怕的疾病,更不如說,它讓我們見到了我們心中都會有的矛盾。
我們就是容易受到美好經驗的吸引,然後又不慎地墜入黑暗之境。如果你也曾經歷過兩極擺盪的痛苦,或許就更能同理躁鬱症患者的兩難。
仔細檢視作者的描述,我發現支撐作者走過躁鬱折磨的主要是藥物,但她的家人與醫師同樣功不可沒。她的母親、哥哥、與主治醫師始終堅定的陪伴,她的歷任男友與丈夫始終堅定的包容。
我注意到她愛上的對象,都是那些溫和、平靜、沉穩的男人。換言之,我們總是受到與我們相異的人吸引。
誰說人不是在愛裡追求完整呢?但正如作者所言,「再多的愛也無法治療瘋狂」。
愛是來自環境的助力,但治療的首要工作還是在自己身上,如果您恰好是病友,定期服用藥物肯定最為優先。病友親屬也應鼓勵當事人按時服藥。
對病友來說,翻開這本書,你會發現,有這麼多優秀的心靈都為這個病症所苦,你絕不孤獨。
➢【書籍資訊】《躁鬱之心(最新修訂版)》
➢【延伸閱讀】躁鬱症患者的自白:看似興高采烈,靈魂卻禁錮在死寂的沉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