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改變現在的你,迎向未來的你》作者分享,如果想要在今天做出更好的決定、創造更幸福的明天,我們需要設法縮小「現在的自己」與「未來的自己」之間的差距。我們需要讓時空旅行變得更容易,幫助自己成功穿越那道神奇之門。這正是本書的目標所在。
我所說的「未來的我」,究竟指的是什麼?在傳統觀念裡,人的一生中只有一個自我,畢竟每個人都會一直保有自己的名字、自己的記憶、自己大部分的個人好惡,雖然身上的細胞會新陳代謝、生活方式會變化、交友圈會改變、樣貌會變老,但我就是我,始終是原來的那個我。然而,我的研究卻顯示出一個截然不同的現實:人一生中並非只有一個單一的自我,而是由許多彼此分離獨立的自我所組合而成。也就是說,我們的自我並非單數,而是複數。
想像一下自己未來可能採取的生活方式:你可能是個天天熬夜追劇的夜貓子,但也可能是喜歡以早起遛狗、上健身房來開啟嶄新一天的人。更進一步來說,我們可以清楚描繪出現在的自己、現在的工作、現在的同事和朋友;與此同時,我們也依然清楚記得10年前的自己,那時的你可能還在讀大學或是剛踏入職場;若要想像10年或25年後的自己也並不困難,那時的你可能擁有更豐富的經驗與技能,情感上也變得更加成熟圓融。
今天做的事,能否和「未來的我」有所關聯
在思考「未來的我」時,時空旅行的細節會造成極大的影響。舉例來說,如果我希望5年後的自己依舊維持著健康與良好的體態,還有力氣陪著孩子遊山玩水,那麼我也許會更認真思考比「現在的我」大5歲的那個自己。然而從現在到五年後,「未來的我」有可能會誕生出更多元的樣貌,所以,正如一些心理學家所說的,重點在於今天所做的事是否能和「未來的我」有所關聯。
舉例來說,為了讓自己更健康,我決定明早起床就去跑步。儘管相較於「5年後的我」來說,我對「明早的我」感覺沒那麼陌生,但還是很難想像明天一早起床時自己的感受(同樣的,當5點半的鬧鐘響起,明天一早的我應該也很難理解現在的我到底在想什麼)。為了確保能夠起床跑步,我必須揣摩一下明天一早的我會有怎樣的感受,例如:「會不會感到很疲倦,昏昏沉沉爬不起來?」並且預先幫他思考對策,例如:「該做些什麼,才能幫助明天的我打起精神?如果把咖啡機設定在早上5點25分自動沖煮,會不會有所幫助?」
這意味著:學習如何有效地進行時空旅行,能夠幫助我們思考及改善此時此刻對待「未來的自己」的方式,進而幫助我們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根據慈善機構行銷人員的說法,當他們愈清楚鮮活地呈現受助者形象,我們掏錢捐款的機率就愈高。那麼,我們是否能運用同樣的方式,讓腦海中「未來的我」也變得更加清楚鮮活呢?
為此,我和研究團隊嘗試提出一個解決方案。在研究中,我們讓受試者看見自己年老時的模樣。首先,我們為受試者拍攝面無表情的照片,再利用電腦程式創造一個頭像,然後模擬年齡增長帶來的種種變化,例如灰白的頭髮、下垂的耳朵,以及鬆弛浮腫的眼袋。
為了塑造身歷其境的體驗,我們透過虛擬實境投影,讓受試者在一面虛擬之鏡中與未來的自己相遇。一半的受試者看見的影像是現在的自己,另一半看見的則是年老的自己,然後他們會填寫一份問卷。結果發現,當受試者看到的是老年的自己時,會有較高意願在假想的儲蓄帳戶內存入更多錢。此後,我們以相同方式測試過幾千名受試者,記錄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的財務決定(這可是他們自己辛苦賺來的錢),同樣得到相似的結果。
這只是可能的解決方案之一,但我們能夠從中獲得深刻的啟示,那就是:如果想要在今天做出更好的決定、創造更幸福的明天,我們需要設法縮小「現在的自己」與「未來的自己」之間的差距。我們需要讓時空旅行變得更容易,幫助自己成功穿越那道神奇之門。這正是本書的目標所在。
圖片來源:Pexels
我並沒有打算發明一台時光機,而是希望幫助讀者更深入了解,我們究竟是以什麼樣的方式思考自己的一生。在本書的第一部中,將闡述這趟時空旅程背後的哲學和科學基礎。在通往遙遠未來的旅途中,我希望能夠說服你,「未來的自己」有可能是「今天的自己」的不同版本。
隨著人生階段的遞嬗推移,我們會擁有許多不同版本的自己,不過人們往往偏好單一恆定的自我,所以這樣的說法總讓他們感覺難以接受。然而我堅定相信:將「未來的自己」視為一個完全不同的人,其實是個值得感到寬慰的想法。如果我們能像對待親近的他人(我們所關心、愛護並且想要支持的人)般對待那些遙遠的自己,就可以馬上開始為他們做出適當的選擇,從而改善現在與未來的生活。
將「未來的自己」視為一個完全不同的人,也有助於釐清我們為什麼常常無法達成自己所期待的目標。這就是本書第二部所要探討的重點,如果我們將「未來的自己」當成毫無關係的陌生人,就容易犯下時空旅行中常見的三種錯誤:
第一種錯誤是「錯過航班」,把太多的心思放在滿足當下需求,而沒有考慮到未來;第二種錯誤是「計畫不周」,我們經常只考慮表面問題,未能深入思考未來將會如何;第三種錯誤則是「帶錯衣服」,過度依賴當下的感受和環境因素,並將這些感受投射到未來的自己身上,沒考慮到自己未來對相同情境的感受可能截然不同。
當然,了解我們犯下的錯誤是一回事,真正採取行動去加以改善又是另一回事。所以我會在本書第三部中提出解決方案,說明如何讓我們今後的人生旅程變得更加順暢。我會把重點放在如何縮短「未來的自己」與「今天的自己」之間的距離,以及提出幫助我們堅持到底的實踐方法。創造美好未來不該是件全然痛苦的事,所以我會提出一些技巧,讓你在為未來做出犧牲的同時,能感覺好過一些。最後要提醒的是,為了更美好的今天與明天,偶爾把握當下、即時行樂也很重要。
在姜峯楠的小說裡,穿越魔法之門的商人感到很失望,因為即使穿過那道神奇之門,依然無法改變自己的未來。但煉金師指出,透過時空旅行,他至少可以預先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事。
在閱讀《改變現在的你,迎向未來的你》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們所能做的則不僅止於「預先知道」。因為在思索「未來的自己」的同時,我們可以為他們預做計畫,進而塑造他們、改變他們。
是的,你的命運並非固定不變。如果你願意,就可以讓它走向截然不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