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改變現在的你,迎向未來的你》 指出,在很多情況之下,我們真的很難預測自己未來的偏好,只能依賴當下的感覺來預測。這有那麼糟嗎? 錯誤在於我們在這個過程的投入程度。如果我們過度依賴當下,也就是目前的情況,對未來的自己可能造成遺憾或不公平,問題就會愈來愈大。
「投射偏誤」 (projection bias )是人類常犯的心理謬誤,乃至於我們認為是理所當然的。我們認為這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不是需要彌補的過錯。下面這個例子就經常發生在我自己身上:想像你的同事正在計劃下週的會議,為了設法提高出席率,他想出一招:為每一個人準備零食!於是,他會打電話給你,問你下週開會你想吃什麼,並在你選擇的零食上面貼上你的名字。
零食的選擇範圍很廣,從健康的水果(蘋果、香蕉、藍莓)到比較不健康的零食(洋芋片、士力架、瑞氏花生巧克力)都有。如果他提供選擇時已經快到下班時間,剛好肚子餓的你會選什麼?根據一項研究顯示,當上班族在快下班的時候要做這樣的選擇,他們可能都會選擇比較不健康的零食。
當我們肚子餓的時候,可能會誤以為未來(下週開會時)也會一樣餓,因此,傾向選擇讓未來那個飢餓的自己獲得滿足的零食。然而,另一組人員是在午餐後做選擇,已經吃飽的他們就比較可能選擇蘋果或香蕉。
類似的狀況也發生在買車。換句話說,看車時的天氣狀況可能會對車款的選擇有很大的影響。如果天氣特別暖和、晴空萬里,購買敞篷車的人數就會增多;相反的,當暴風雪來襲、積雪十吋,那麼在接下來的兩、三週,四輪驅動車款的銷售量就會上升6%。
除了蘋果和士力架、敞篷車和休旅車之間的取捨,我們也能在個人生活和生涯選擇中看出這類的模式
例如,韓國在2008年實施「離婚熟慮制」,政府強制雙方在遞交離婚協議書後必須冷靜考慮幾個禮拜,之後才能完成離婚手續。這種做法似乎有效果,在這項法規實施之後,離婚率明顯下降。強烈的負面情緒並感覺這種情緒會一直存在會使人有離婚的衝動。事實上,申請離婚的比率從未下降,然而如果我們給自己時間,讓這種情緒消散,或許就會打消離婚的念頭。
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小時,如上必修課的時間,也可能影響重要的未來決定。在一項針對將近兩萬名西點軍校學員進行長達17年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學員上某一門必修課的時間如果被隨機分配到第一堂課(早上七點半上課),而非在較晚的時間上課,學生選擇這個學科作為主修的可能性會降低約10%。
為什麼?如果你一大早就得上經濟學101,你也許認為你會昏昏欲睡,是因為你對這個學科沒興趣,因此決定不主修經濟學。其實,你只是需要更多的咖啡因或是早點睡,而非經濟學很無聊。這個研究計畫是我在加大洛杉磯分校的同事卡林.哈嘉格(Kareem Haggag )進行的。這位行為決策學教授指出,主修的選擇很重要,對人生的各種結果有重要影響。正如他告訴我的:「這是很大的賭注。這個決定不只關乎你未來的大學生活是否愉快,還會影響你一生的收入軌跡。我們依然會被過去的感覺牽著鼻子走,即使這種感覺是暫時的。」
讓我們暫時採取反對立場:投射偏誤真的是個錯誤?在很多情況之下,我們真的很難預測自己未來的偏好,只能依賴當下的感覺來預測。這有那麼糟嗎?
其實,錯誤在於我們在這個過程的投入程度。如果我們過度依賴當下,也就是目前的情況,對未來的自己可能造成遺憾或不公平,問題就會愈來愈大。就像帶去邁阿密的那個行李箱,裡面裝滿了禦寒的衣物——問題不是行李過多,而是我們必須花錢托運,而且少帶了泳衣和T恤。
經濟學家馬克.柯夫曼(Marc Kaufmann )認為,在職場中過度投射當下的情況會導致我們的時間管理出問題。想像你為了一個新案子感到興奮。也許之前的案子拖了很久,讓你生厭,或者你未曾覺得充滿動力。現在,有機會做新的案子激起你的樂觀,你覺得自己變得生龍活虎,可以為了這個案子全力以赴。
因此,一開始做這個新案子,你就投入很多時間。為了說明這點,柯夫曼以第二天要考期中考的學生做例子。這個學生一早醒來覺得自己精神很好,知道自己必須復習八個章節。起先挺順利的,每個章節花了他兩個小時研讀。這時,學生可能會想:「好極了!我可以在考前讀完!」然而,這是投射偏誤,學生誤以為自己可能延續早先的樂觀和興奮,直到復習完所有的章節。讀著,讀著,天色暗了,學生覺得累了、餓了,接下來的章節得花更多時間,最後讀不完,索性放棄。
因此,我們可能在一個任務的早期花費過多精力,在最後期限逼近之時,耗盡力氣和時間,無以為繼。
將現今過度投射到未來,可能會導致更嚴重的問題。西北大學凱洛格管理學院(Kellogg School of Management )管理學教授羅倫.諾德葛蘭(Loran Nordgren )以一群學生做為研究對象。他要求其中一些在二十分鐘之內記住一串數字(這可是很累人的事),而其他學生只需花兩分鐘去記數字。時間到了之後,研究人員問這些學生覺得有多累,是否能因應未來的疲累,以及會把多少功課留到學期的最後一週復習。不覺得累的學生(只需花兩分鐘記數字的那一組)對自己未來控制疲倦的能力更有信心,因此決定最後再臨時抱佛腳。
這是怎麼一回事?沒有經歷高難度挑戰、不會疲累的學生比較難想像未來那種真正疲累的感覺。他們也許過於依賴目前的感覺,覺得很輕鬆、沒什麼,也就無法積極評估未來的疲倦感,對自己過於自信,以為自己應付得了,最後才發現自己無法負擔。
不只是學生會有這種傾向。在一項為期四個月的研究中,一群已經戒菸的人覺得自己可以控制癮頭,因此讓自己暴露在充滿誘惑的情境之下,如跟抽菸的朋友在一起,看他們吞雲吐霧。結果,菸癮復發,最後還是戒不了。
我們經常會在輕鬆平常的「冷狀態」之下做出對未來的決定。即使我們婚姻幸福,是否該跟前任相約喝一杯,認為這是沒什麼大不了的事?即使我們在減肥,收到電郵說公司休息室有剩下的蛋糕,是否該去瞧瞧?就算我們已經戒菸,家裡該留一包菸嗎?如果我們依賴「冷狀態」的感覺來預測自己抵禦誘惑的能力,不知不覺就會投降,不知跟朋友在一起的歡樂時光、一塊蛋糕或是一包菸有多誘人。諷刺的是,我們可能會過度暴露於這些誘惑之中,想不到自己這麼輕易就屈服了。
研究戒菸者的羅倫.諾德葛蘭曾接受我的訪談,他說:「很多人不了解我們的感覺和情緒對我們的行為有很大的影響力。我們低估了這種威脅,讓自己身陷危險。」
因此,有時我們會「帶錯衣服」,也就是根據自己目前的感覺來做決定,致使未來的自己後悔。我們只是覺得冷,忘了邁阿密會熱到讓人汗流浹背。
這種錯誤還有另一個版本,不是基於我們當下的情緒,而是對自己目前的性格及好惡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