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直覺外包給AI做決策真的可行嗎?利與弊一次看|《直覺鍛鍊》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在人工智慧逐漸滲透生活的時代,我們的思考與學習能力也面臨新的挑戰。AI能幫助我們追蹤偏見、修正錯誤決策,甚至提醒我們避免衝動行為。但同時,把決策過度外包給AI,可能讓我們的「生物直覺」逐漸退化。透過《直覺鍛鍊》提出的科學方法,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直覺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找到一種平衡...
退休後,很多人反而因為金錢、家庭和健康而感到更焦慮。理財作家嫺人在《有錢到老後》中提醒我們,不必事事追求完美,也不必跟別人比較,而是學會在有限的資源與時間裡,做出最智慧的選擇,享受每一次旅行、每一段陪伴,讓人生變得更自在、有溫度。
財金博士周冠男新作《長期買進》指出,研究發現確實有些短線交易者會一直賺錢,但這也代表有另一群短期交易者賠錢。大家短線都賺錢的話,錢從哪裡來?這群賠錢者就是沒分析能力、沒即時訊息,也沒有專業交易工具的人,就是一般散戶,俗稱菜籃族。賺錢者恰好是散戶的交易對手,也就是專業投資人。
我大學畢業後便到美國留學,取得MBA 會計碩士及財務金融學博士,也通過美國會計師考試。從1999年回國教書算起,已在學界服務20幾年,我一路在8 年內從助理教授升等為副教授、正教授,並已獲聘為政治大學特聘教授9 年。
論會計與財務金融專業背景,我自信應該具有相當分析能力。市場上許多分析師與交易員常用的股價基本分析、技術分析、債券評價、期貨選擇權訂價、期貨現貨套利策略、公司現金流預測和財務報表分析等,其實都是我在課堂教給學生的主要內容。
但常有親朋好友問我為何投資時都不應用這些分析工具與能力,我的想法是主動極短線投資交易需要耗費大量時間與精力,我有相關知識,但沒有時間做這些分析。
我的專業是學術研究與教學,不是交易,而這些分析工作與交易策略正是學生進入金融業界後主要的工作,他們的本業就是要在市場上比你賺更多錢。
每個人的金錢觀多少都受到原生家庭影響。
我祖父有10 幾個小孩,無法負擔龐大的教養費用,父親小學畢業後,13 歲就開始批發冰棒在平溪街上賣,大約在我出生時搬到木柵開雜貨店,開始逐漸擴充規模。
父親非常認真執著,後來也成為中盤商,客戶遍及平溪、菁桐、深坑、烏來、石碇和新店,極盛時期有3、4 台貨車送貨到各個雜貨店,而且經營2 間平價中心。
小時候印象最深刻的是農曆過年前後店裡來客川流不息,父母便通宵開店,在店裡鋪紙板輪流睡覺,這算是第一代的24小時便利商店吧!
我當時覺得這樣太辛苦了,連放假也沒得休息,以後一定不要做這行,而且我記得聯考前一晚都還在幫忙顧店。父親覺得讀書沒什麼用,從「社會大學」學到經驗能賺錢才重要,但是母親覺得教育很重要,從小送我們到私立學校勤管嚴教。
於是我們家3 個小孩一直擺盪在兩種極端思維中,常常要幫忙顧店,也要念課業壓力大的私立學校。小時候最討厭放長假和過年,別人放假就放假,我們放假卻要顧店。
藉由成長經驗,我從父親身上學到靠資本周轉才是快速累積財富的方式,勞力的回報有限;我從母親身上理解到知識的力量,單靠勞力無法擺脫勞碌宿命。
雖然因為個人興趣最終沒有承接家業,但我知道資本和知識的力量,獲得公共行政學士、企管碩士(主修會計)與財務金融博士等學位都和管理及商學相關。
既然沒有從商,那麼金融市場便是讓我長期累積資本,成為資本家的最佳路徑。知識讓我知道市場上誰在胡扯,以及如何控制自身的行為偏誤。
圖片來源:周冠男
我在博士班受到的訓練是理性經濟學及財務學,理性學派得出的最佳投資決策是分散投資、長期持有,沒有人可以藉由分析現有訊息獲得超額報酬。
一開始我並不相信這種說法,市場上明明就有「好多人」因為短線投資賺到錢,而且投資不是和工作一樣,要認真、要努力分析訊息、要觀察總體指標,然後低買高賣嗎?
我在剛念博士班時開始投資,熱中分析個股價值及股價趨勢,投資個股的經驗有賺有賠,市場中地雷股非常多,我曾經買過幾檔最終破產下市的股票,但絕對不會告訴你是哪幾檔,而投資迄今最成功的股票持有超過25 年,報酬率超過30 倍。
經過幾年股海浮沉,2000 年我開始接觸行為財務學的理論與實證研究,該研究發現確實有些短線交易者會一直賺錢,但這也代表有另一群短期交易者賠錢。大家短線都賺錢的話,錢從哪裡來?
這群賠錢者就是沒分析能力、沒即時訊息,也沒有專業交易工具的人,就是一般散戶,俗稱菜籃族。賺錢者恰好是散戶的交易對手,也就是專業投資人。
這時候我領悟到雖然自己有分析能力,但沒時間、沒即時資訊系統和交易工具,因此無法贏過交易對手。那何不回歸到讀博士班時就知道的理論:最好的策略就是分散投資和長期持有呢?...(本文擷取自《長期買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