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重焦慮不是你的錯!減重名醫蕭捷健《碳水循環》:你不是意志力不夠,而是選錯了方法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蕭捷健醫師在《碳水循環》中溫柔呼籲:體重焦慮不是你的錯,你只是選錯了方法。本書針對常見減重迷思,提出與身體合作、非極端的科學方法,幫助你改善代謝、找回健康與快樂。無需禁澱粉、不必自我折磨,讓瘦身成為自然且可持續的生活節奏。
《善意與信任》揭示了網路時代中人際關係的變化,探討在市場思維與社群媒體滲透下,傳統的「共享關係」如何被「交換關係」取代,導致信任感下降與人際疏離。從心理學觀點出發,作者指出數位量化與社會比較讓我們愈來愈難真誠互動,也讓自我價值感受到衝擊...
《Read Write Own》作者Chris Dixon分析,問「區塊鏈能解決什麼問題?」就像問「鋼鐵能解決什麼問題?哪一點比木頭更好?」鋼鐵與木頭都可以拿來蓋房子、鋪設火車軌道,只是鋼鐵打造的房子更高,軌道更堅固,在工業革命之初就帶來各種更有魄力的公共工程。區塊鏈也是一樣,它可以打造全新的網路,讓網際網路比現在更公平、更耐用、也更有彈性。
要了解我們如何走到今天這一步,可以從熟悉網際網路歷史的大致脈絡開始。
首先我們要知道,網際網路的力量源自於網路的設計方式。網路架構的設計,包括節點之間如何連接、互動,以及如何形成一個整體的結構。乍看之下,這像是晦澀難懂的科技技術主題,但它其實和網際網路上的權利與金錢如何分配最息息相關。設計之初的一念之差,也會造成後續一連串的影響,改變網際網路的權力分配與經濟環境。
簡單來說,網路的設計決定了網路的樣貌。
直到不久之前,網路的架構都還只有兩種。第一種稱為「協定網路」(protocol networks),例如電子郵件與全球資訊網,是由軟體開發者與其他利害關係人組成的社群所控制的開放系統。協定網路平等、民主、無需許可,也就是說,所有人都能自由自在免費使用。在這樣的系統中,金錢與權力更容易流向網路邊緣,激勵系統在網路邊緣發展、成長。
第二種架構稱為「企業網路」(corporate networks);這類網路由企業擁有、掌控,而不是社群。它就像是巨型企業打造的主題樂園,或者是由單一管理者掌控的高牆庭園(walled gardens)。企業網路經營的是集中管理、需要許可的服務,所以能夠更快開發新功能,也更能吸引投資、累積利潤並挹注未來發展。在這樣的系統中,金錢與權力都會從位於網路邊緣的使用者與開發者手上,流到掌握著網路、位於中心的企業手中。
我把網際網路的歷史看成一部三幕劇。每一幕都以當時主流的網路架構命名。
第一幕是1990至2005年左右的「唯讀時代」(read era),當時網際網路剛剛誕生,協定網路將資訊分享給每一個人。人們只要在全球資訊網瀏覽器中輸入幾個單詞,就能在網站上閱讀任何主題。
第二幕是大約2006至2020年間的「讀寫時代」(read-write era),企業網路將發表的權力分享給每一個人。人們只要登入社群網路之類的服務,都可以寫作並發表文字,讓廣大受眾看見自己的作品。今日,一種新的架構正要將網際網路推向第三幕。
這種架構天衣無縫的結合前兩種架構的優點,而且正在將網路的所有權分享給每一個人。如今在這個剛剛開始的「我讀、我寫、我擁有時代」(read-write-own era),每個人都可以成為網路的利害關係人,獲得網際網路帶來的權力與經濟利益;過去只有隸屬企業的少數人能夠享有這樣的好處,例如企業的股東與員工。然而,這個新時代很有可能削弱科技巨頭的既有霸權,讓網際網路重新滿溢生機。
人們可以在網際網路上閱讀、在網際網路上發表,如今,網際網路上的東西也即將屬於你。
圖片來源:Pixabay
這一波新運動有好幾個名字。
有人根據背後的加密技術,稱它為「加密」(crypto);有些人則認為它可能將網際網絡推向第三個時代,稱它為「web 3」。我有時會使用這些名稱,但我更常使用有明確定義的詞,例如這項運動背後的「區塊鏈」與「區塊鏈網路」科技。
無論你喜歡哪個名字,只要從正確的角度切入觀察,都會明白區塊鏈的核心技術所帶來的獨特優勢。
有些人會說,區塊鏈是一種新型態的資料庫,可以讓許多人都信任,並且共同編輯與分享。這只說對了一部分,更精確的說法是,區塊鏈是一種新型態的電腦,它符合電腦的經典定義:可以儲存資訊,並且讓軟體進行運算,來管理這些資訊。它和一般電腦不同的是,你不能像筆電那樣把它放在桌上,也不能像智慧型手機那樣把它插進口袋裡。
區塊鏈的重要性在於,它讓人們以一種獨特的方法去控制區塊鏈,以及在區塊鏈上建立的網路。在傳統電腦中,軟體由硬體所控制,而硬體存在於物理世界,由個人或組織所擁有並控制。也就是說,傳統電腦的軟體與硬體,都注定由一個人或一群人所控制。這些人的想法一旦改變,他們控制的軟體也隨之改變。
區塊鏈就像之前的網際網路,顛覆了硬體與軟體的權力關係。在區塊鏈中,是由軟體控制網路中的好幾個硬體。軟體以強大的表現力,掌控整個架構。
但是,這有什麼特別?區塊鏈這樣的電腦,讓人類終於能夠撰寫一套無法竄改的規則,並寫死在軟體裡。區塊鏈做出的承諾必定會履行,因為軟體會強制執行。其中一個關鍵的承諾就是數位所有權:保證區塊鏈網路的經濟權力與治理權力,都留在使用者手裡。
你可能還是會問,那又怎樣?區塊鏈解決了什麼問題?
圖片來源:Pixabay
區塊鏈的承諾效力很強,能夠規範自己未來的行為,而這會讓網路煥然一新。區塊鏈網路解決了早期網路架構面臨的諸多問題。它可以用來打造社群網路,讓人們自由交流,而且不會像既有的社群網路一樣,把使用者的權力交到企業手中。它可以發展線上市集與支付網路、讓交易順利進行,而且保持較低的抽成比例。它可以孕育出可獲利的新型態媒體、彼此互通的沉浸式數位世界,以及人工智慧產品,給創作者報酬,而非蠶食他們的生存空間。
沒錯,區塊鏈會建立網路,但它最重要的特色,就是它能打造新網路,解決既有網路架構的問題。區塊鏈打造的網路將會鼓勵創新、讓創作者不用被稅率扒那麼多層皮,並且讓每一個為網路做出貢獻的人共同治理、分享利益。
探問「區塊鏈能解決什麼問題?」就像探問「鋼鐵能解決什麼問題?哪一點比木頭更好?」鋼鐵與木頭都可以拿來蓋房子、鋪設火車軌道,只是鋼鐵打造的房子更高,軌道更堅固,在工業革命之初就帶來各種更有魄力的公共工程。區塊鏈也是一樣,它可以打造全新的網路,讓網際網路比現在更公平、更耐用、也更有彈性。
區塊鏈具備企業網路的競爭力,同時又能像協定網路那樣,將利益分享到整個社會。在區塊鏈的架構下,軟體開發者可以開放取用(open access)更多資源、創作者可以和群眾建立更緊密的關係、費用可以保持在低廉的水準、使用者可以將重要的治理權力與經濟利益,保留在自己手裡。更棒的是,區塊鏈能夠一邊促進這些社會利益,一邊募集大量資金維持技術優勢,和企業網路分庭抗禮。
這樣的區塊鏈,顯然是打造新一代網際網路的最佳建材。